|

楼主 |
发表于 2016-1-8 13:07:34
|
发明权的诉讼在科学史上,一项重大的发明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总会遇到种种非难和阻力,而它一旦开了花,结了果,接踵而来的,就是有关发明权的争论:究竟谁是真正的发明者。
无线电事业展现出了灿烂的前景,无线电的发明权也就成了追逐的目标。有的人不承认波波夫的工作;有的人对马可尼的贡献提出非议;有的人却这样问:功劳究竟该归波波夫还是马可尼?或者该归更早的先行者?几位无线电事业的先驱,像布冉利、卢瑟福和洛奇等,他们都对发明权抱着谦虚的态度。
波波夫既肯定了自己的工作,又承认马可尼的贡献。同时,他也对马可尼提出了一点批评。
1902 年7 月,波波夫和马可尼曾经见过面。马可尼随同意大利国王,乘巡洋舰“卡洛艾伯图”号访问俄国喀什港。俄国各报发表了热情的文章,称赞马可尼在俄美之间第一次建立了无线电通信。在港口,波波夫登上巡洋舰拜访了马可尼。根据当时在场的马可尼的朋友苏拉尼的回忆:“当波波夫来到巡洋舰上的时候,握着马可尼的手说:‘我对无线电之父表示祝贺!’”
苏拉尼把这点做依据,证明波波夫承认马可尼是无线电的发明人。平心而论,波波夫如果真说过这句话,在当时的场合下,也只是一句表示友好、尊重的话。苏拉尼还回忆,波波夫一开始就说他1895 年做过几次无线电试验,不过都是记录天空放电的。他没有在马可尼之前做过电磁波传播信号和无线电报的尝试。这段话只是苏拉尼一个人说的,没有旁证,它最多只能说明波波夫的谦虚罢了。
但是,俄国政府却没有这样“谦虚”。1908 年,俄国物理化学协会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对发明无线电的优先权问题进行调查,实际上是给波波夫的发明权寻找根据。那个委员会向很多外国学者发信征求意见,过后就宣布波波夫享有发明无线电的优先权。这些俄罗斯的“爱国教授”们理直气壮地说:是波波夫最早发明了无线电报,连布冉利都承认这一点,他说过,“无线电报实际上是从波波夫开始的”,马可尼应该靠边站!英国的学者们不服气。他们提出了更充足的理由:瓦特没有发明蒸汽机,但是他发明了在冷凝器里冷凝蒸汽,使不经济的纽可门蒸汽机变成了实用的蒸汽机,最后导致一场工业革命。莫尔斯也不是第一个发明电报机的,但是他发明了莫尔斯电码,电报才成了广泛应用的通信工具。同样,马可尼虽然没有在波波夫以前作过真正的无线电表演,但是,他是第一个使无线电走出实验室的人,也是第一个让无线电飞过大西洋、变成真正实用的通信工具的人。世界上公认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公认莫尔斯发明了电报,也就应该公认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1905 年5 月4 日,在美国关于无线电发明权的一场诉讼中,北美巡回法庭判定马可尼是无线电发明人。宣判的时候,法庭庭长有一段别具一格的判词,后来成了无线电学史上著名的文献。判词如下:1887 年,赫兹关于电磁波的新发现是空前的,它惊醒了全世界的科学家。因此,有人试图否认马可尼的伟大发明。实际上,9 年过去了,没有一个人使电磁波得到实用或者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而马可尼却是第一个说明并且用赫兹波成功地传送简明易懂的信号的人。
马可尼对于火花电报技术的贡献,可以这样来叙述:麦克斯韦和克鲁克斯提出了用击穿放电产生电振荡的理论;赫兹产生了这个振荡并且说明了它的特性。洛奇和波波夫的发明只局限在讲演和局部实验的装置上,或是像雷雨观测这种不能实用的仪器。马可尼发现了把这些振荡转变成一定信号的可能,并且利用他自己手中的工具,结合别的实验室已经不用的仪器,做了一系列进一步的实验,经过不断的改进,终于使他的发明发展成为完善的系统,成功地用到商业上。
别的发明者,在电学领域的大海中冒险向前,他们遇到赫兹波的浪潮却让它滚滚而去,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新潮流会促进世界商业的货运和贸易。他们也曾经注意到能够揭示它的特性的现象,但是怀疑是否可能实现,并且担心在破浪前进中会遇到暗礁、海峡的阻碍以及搁浅的沙洲。马可尼敢于扬起风帆,到未知的潮流中去勘探,他第一个开辟了新的航线。
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庭常常被利害关系所左右,他们的法律不一定就是真理。但是,庭长的这个判决却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后来获得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公认。
1909 年11 月,35 岁的马可尼因为发明无线电的功绩,荣获了这个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和马可尼同时分享这个荣誉的,还有一个不大被人知道的德国科学家布朗(1850~1918)。布朗出生在德国哈赛,比马可尼大24 岁,是阴极射线管的发明人。他发明过耦合电路、定向天线,对无线电的远距离传送信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至于第一个探索无线电世界、毕生为发展无线电事业奋斗的波波夫,由于沙皇的封建腐朽,他的事业没有得到国家的支持。他在1906 年患脑溢血,突然去世,只活了47 岁。由于诺贝尔奖金只发给活着的科学家,波波夫没有获得这个荣誉。
远航新装备在马可尼荣获诺贝尔奖金的那年1 月,大西洋上发生了“共和国”号同“佛罗里达”号两艘轮船相撞的事件。幸亏船上有无线电装置,用它及时呼救,所有的旅客和船员都脱了险。它向全世界表明,无线电是海洋上遇难人员求救的信使。
这个撞船事件发生3 年以后,英国白星轮船公司建造了一艘更大的邮船“铁达尼”号。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艘邮船,排水量46000 吨,总长267米,双层船底,船上装备了最新式的机器,还有豪华的设备,号称“水上之城”、“人类进步的象征”。
1912 年4 月10 日,在几千人的欢呼声中,“铁达尼”号在英国南安普敦港下水,开始了横渡大西洋的首次航行。
这艘豪华的大邮船载着1348 个旅客和864 个船员,总共2212 人。邮船的设计师安德鲁和公司董事长也随船同行。它的航程终点是纽约。当时的英美报刊对这次远航大肆宣扬,英国人都因为“铁达尼”号要去远航而格外感到自豪。一些商人也争着用“铁达尼”号的图案来做商标。
“铁达尼”号航行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上,船舱里不时传出舞会的音乐声和人们的喧声笑语,电报室不停地拍发着旅客的私人电报。按照当时的规矩,横渡大西洋最快的轮船,返航的时候要在桅杆上升起一条漂亮的蓝色锦带,这是海上的最高荣誉。为了夺取这条“蓝带锦标”,在公司董事长的催促下,“铁达尼”号一直全速前进。
4 月14 日,“铁达尼”号驶进了纽芬兰南边的洋面。船长史密斯考虑到这里常有冰山出现,决定减速航行,并且改变航线,绕过冰区。但是董事长怕夺不到“蓝带锦标”,硬不同意。就在这时候,航行在前面的“加利福尼亚人”号发现冰情,向“铁达尼”号发出了警报。恰好“铁达尼”号当时正在拍发船上一个大商人的私人电报,没有收到这个警报。深夜,当“铁达尼”
号发现险情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一座冰山迎面漂来,邮船躲避不及,右舷被撞开一条大裂口。根据设计,“铁达尼”号有16 个密封舱,就是4 个密封舱进了水,船也不会沉没。但是裂口将近百米长,5 个密封舱都进了水,船注定是要沉没的了。
“它不能沉,它不能沉!”史密斯船长不敢相信地对设计师说。
“它不能不沉,它最多只能坚持一个半小时了!”设计师冷静地回答。
“铁达尼”号撞上冰山以后10 分钟,船长走进电报机房,表情很严肃地说:“立刻呼救!”
报务员菲利浦马上按动电键,发出求救信号。第一个回答的是艘德国船,但是它远在“铁达尼”号西南136 海里的地方。接着,从纽约开来的“卡帕夏”号也收到了呼救信号。它离“铁达尼”号出事地点58 海里,最快也要4小时才能赶到。拍发过冰情警报的“加利福尼亚人”号,这时就停泊在离“铁达尼”号大约10 海里的地方,连船上的灯光都稳约可见,完全来得及赶来营救。但是,“加利福尼亚人”号报务员擅离职守,睡觉去了,没有收到“铁达尼”号的呼救信号。
“铁达尼”号这座“水上之城”在一分钟、一分钟地向下沉。全船共有2200 多人,救生艇却只能容纳1200 人,只好让妇女儿童先上。在这场悲剧中,船长史密斯十分镇定,船员们也表现出自我牺牲的精神。为了稳定人心,船上的乐队一直在甲板上演奏,最后全部殉难,演出了悲壮的一幕。只有公司董事长,他溜上了妇女儿童乘的救生艇,苟全了性命。
在不停下沉的船上,报务员菲利浦一直坚守在收发报机旁边,和赶来援救的船进行联络,不过,信号已经变得很弱。在最后的时刻,史密斯船长走进电报机房,通知菲利浦说:“应该做的事,你都做了。现在可以离开你的岗位了!”
菲利普还是坚守在岗位上。他大约又继续工作了15 分钟。最后收到他电报的是“奥林匹克”号。电文是:“尽力赶来——立刻来——机房就要淹没了。”发报时间是4 月15 日凌晨两点。20 分钟以后,“铁达尼”号完全沉没了。根据一个得救的人说,在“铁达尼”号沉进大西洋的时候,菲利浦还是站在甲板上。船长史密斯和设计师安德鲁也和“铁达尼”号同归于尽。
“卡帕夏”号天亮赶到现场,只救起705 个人。另外的1500 多人全部遇难。
“铁达尼”号失事的惨剧震惊了全世界。整个事件表明,无线电在航海事业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及时发出呼救信号,使700 多人从死亡线上被救了起来;相反,也由于“加利福尼亚人”号没有收到“铁达尼”号的呼救信号,竟使1500 多人葬身海底!全船人的安危都维系在无线电上。英国《泰晤士报》事后发表评论:“我们感谢马可尼发明的装置,它使‘铁达尼’号能够最快地发出事的消息和呼救信号。在这以前,有很多豪华的船只,没有发出什么遇难的信号就沉没为了避免这次“冰海沉船”悲剧的重演,1913年,在伦敦召开了海上生命安全国际会议。会议规定5000 吨以上的轮船必须安装无线电收发报机,24 小时都必须有人值班。另外,会议还规定成立冰山监视国际巡逻船队。
在“铁达尼”号失事的调查中,马可尼被请到法庭上去作证。他回答了一些技术问题,并且首次提出安装自动报警装置的建议。根据马可尼的设想,可以在轮船上安装一种自动呼救装置和自动报警接收机。当轮船遇难的时候,只要打开自动呼救装置,就可以自动发出信号和报告船的方位。接收机一收到其他船只的特殊呼救信号,就自动响铃报警,通知船长。为了能够启动电铃,马可尼提出需要在呼救信号开始以前,先发出15 秒或者30 秒的持续脉冲。由于这个建议牵涉到当时国际公约的规定,没有被采用。马可尼的设想,直到几十年以后才实现。
马可尼的成功秘诀无线电在航海事业中的巨大作用,使马可尼得到了很大的欢乐和鼓舞。
他对朋友说过好多次:“我的发明能够营救海上众多的生命,这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
马可尼喜欢大海。他像开尔文一样,后半生的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海上进行的。马可尼常常对人讲起少年时代的趣事。他8 岁那年,经常和哥哥一起划着小船到海上去玩,有几次险些掉进海里淹死。正因为这样,当他看到自己的发明给航海人员带来福音的时候,心里格外高兴。
马可尼由于在无线电事业上的巨大成功,获得了很大的荣誉。他除了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外,还得到过美国的富兰克林奖章、俄国和西班牙的勋章以及其他一些奖章。同时,还有议员、元老、院长、侯爵、会长这样一些头衔。但是,马可尼不爱出风头,他为人谦虚、稳重。人人都知道他是无线电发明家,他却只认为自己是个普通的业余爱好者。马可尼不喜欢长篇演说,也不健谈,就是在公司的年会上,他也很少主持会议。但是,他在熟悉的朋友中,却常常表现出孩子般的快乐。他工作井井有条,准确无误,具有法拉第式的风格。他有三个特点,一是敢想,二是想到了就做,三是善于B 取别人成功的经验。这些,就是他一生事业成功的秘诀。他在功成名就以后,照样重视学习别人的长处。他每天早晨都要阅读电子技术刊物,每逢发现别人有什么新的见解或者设想,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马可尼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并没有超人的聪明,可是他善于吸取很多人的长处;他没有单独创造什么,却能够把很多天才的创造结合起来,变成无价之宝。他不是无线电的第一个拓荒人,但是他取得了最大的成功。他是集大成者,在很多研究无线电的人中第一个登上高峰,成了杰出的无线电发明家。
在以后的年代里,马可尼为无线电通信事业继续作出了新的贡献。1918年9 月,他采用等幅波发射,在英国和澳大利亚之间传递了第一份无线电报。
从1916 年到1922 年,他还开拓了短波通信的研究。1920 年,马可尼买了一艘“伊莱特娜”号游艇。这艘1904 年制造的游艇,用蒸汽机做动力,性能很好,英国海军大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过它。马可已把它改装成一座别致的浮动实验室,游艇里除了有书房、卧室、洗澡间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无线电舱,舱里有试验仪器和各种长短波无线电收发报机,专供通信试验用。马可尼在这艘游艇上进行了很多重要的通信试验,包括证实短波可以进行远距离通信的试验。他曾经对朋友说:“我生来就是当水手的。我热爱大海,不但因为它把我从陆地上的烦恼中带走,而且我在海上还可以随心所欲地思索、研究和试验。”
马可尼乘着“伊莱特娜”号游艇在大西洋中转播伦敦的节目,并且同世界各地的陆上电台联系。到船上来参观的官员和友人可以直接同岸上的官邸和亲人通话。有几次,他因为生病或者其他原因,暂时离开了“伊莱特娜”
号,却总是念念不忘地要回到船上去。他说:“我是多么希望再回到‘伊莱特娜’号上去啊!我航海的时间不算短了,但是一离开我的游艇就不愉快。
也许别人有更伟大的理想,我却十分满意这个浮动的家,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大海的魅力和海上的自由。”
1930 年3 月26 日,马可尼在“伊莱特娜”号游艇上作了一次精采的表演。那天正是澳洲电气和无线电展览会开幕。马可尼在1.5 万公里外的地中海,从游艇上用无线电话机先同展览会通了话,然后按下电键发出电磁波信号,经过一个中途站接收,再转发到澳大利亚,最后点燃了大厅的3000 多盏电灯。这件事使展览会大为生色,一时传为佳话。
1934 年4 月25 日是马可尼60 岁生日,从世界各地拍来的贺电,像雪片一样飞进他的办公室。这些贺电,大多是用他贡献了毕生精力的无线电报拍发的。为了纪念他的伟大贡献,国际海上无线电协会代表50 个国家,一致通过把4 月25 日命名为“世界海上无线电服务的马可尼日”。
1937 年7 月20 日,马可尼病逝。全世界都哀悼这位无线电巨人离开了人间。举行葬礼的时候,罗马有上万人参加送葬行列。英国本土所有邮局的无线电报和无线电话都沉默两分钟,大不列颠广播协会所属的广播电台也沉默两分钟,表示对马可尼的悼念。
马可尼一生的历史,也就是无线电发展的历史。马可尼21 岁到英国的时候,无线电事业还处在摇篮时代;当他满载荣誉离开人间的时候,无线电已经成了遍布全球的一项伟大事业。正像一家著名杂志在他逝世的时候评论的那样:“多少人只是满足于证明无线电实用的可能,他却让无线电真正用于实际了。这确实是伟大的!”
马可尼生前对中国怀有友好的感情。1933 年12 月,他到我国来访问过。
他从日本到北京,然后从北京到上海。到上海那天是12 月7 目,受到上海各大学联合会、中国无线电研究社等14 个团体的热烈欢迎。12 月8 日,马可尼参观上海交通大学。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和光临,在交通大学工程馆前面立了一根纪念铜柱,取名叫“马可尼铜柱”。马可尼和夫人亲自参加了植柱仪式。这次访问中国给马可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经对人说,在津浦线的列车上经历了这样长的旅途,再翻开地图把中国同意大利相比,不禁深深地感到中国的辽阔广大。
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但是科学是没有国界的。马可尼和波波夫,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有什么样的个人命运,他们发明无线电的丰功伟业是造福子孙万代的,是值得永远纪念的。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