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5-2 22:10:40
|
60年代的爱好者 发表于 2015-5-2 16:09 
没有用过仿真软件,提一个问题,电子管的传输特性,你是如何建立数学模型的?要知道电子管的传输特性是指数 ...
这个问题层次比较深、涉及到了仿真的核心内容之一“模型”。的确,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几乎取决于模型的精确度。但是我学习仿真也时间不长(以前在学校时没有仿真课程),还徘徊在学习使用的初级阶段,并没有自行建模的能力、使用的元件模型目前也还仅限于“拿来主义”,大多是在国外网站下载现成的、、、呵呵!
在论坛上凡提到"仿真",常常很容易转到讨论它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方面去,我自己也经常说:仿真是“仿”不是“真”。但我意思并不是否定。
目前仿真受到模型的局限,可能没法应用于某些场合。但是,有些时候,仿真还是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例如现在的IC厂商,绝对不可能每生产一块集成芯片都经过实际焊接试验!那么靠什么?靠的就是仿真!
貌似马航MH370使用的波音777有这样的故事:
777是世界第一款完全以电脑立体CAD绘图技术设计的民用飞机,该技术又称CATIA(Computer-aided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ve Application),整个设计工序中都没有采用传统绘图纸方式,而是事先“建造”一架虚拟的777,让工程师可以及早发现任何误差,以确保机上成千上万的零件在被制成昂贵实物原型前,也能清楚计算安放的位置是否稳妥,并减省了开发时间和成本,在原型机建造的时候各种主要部件一次性成功对接。初时波音仍对CATIA的能力有质疑,于是制造了一个Section 41机鼻部分的实体尺寸模型,来测试它的能力,结果非常的成功;而波音777的开发使波音公司总共动用了2200台电脑终端机。
总之,还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