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而为地,阴的特性是静,阳的特性是动。阳气主宰生发,阴气主宰长养,阳气主宰肃杀,阴气主宰闭藏,化气上升为阳,化物成形为阴。寒邪达到极致会转热,热邪达到极致会转寒;寒邪在人体内会化生浊邪,热邪在人体内能化生清气;清气属阳当上升至上焦,如果居下焦,就会生飧泄;浊气本应下降至下焦,如果盘踞上焦,头面就会出现肿胀……
这就是古人从天地入手,从阴阳特性、阴阳转换入手,对阴阳进行具体描述,让我们从天地之阴阳,看到人身之阴阳。从自然界的阴阳特性“动与静”、“升与降”、“生与长”、“杀与藏”、“化气与成形”推演出人体内阴阳的“寒”与“热”、“生清”与“生浊”及阴阳颠倒后疾病的形成……
读到《内经》这些条文,我们应该进一步想到什么呢?
我们从文中看到了“天”、“地”、“人”都在阴阳之中,想到万物的生老病死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为了对人体阴阳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我们从阴阳的角度来看看我们的身体: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
从阴阳的角度来谈论人体,人体的外部为阳,内部为阴;人体的背部为阳,胸腹部为阴!
人体上部为阳,头为诸阳之汇,全身的阳气都上升在头部汇集,因此头也被称为“清空之府”,人体清阳上升,出上窍……
人体下部为阴,阴气下沉,浊阴下降,大小便出下窍……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六腑者,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为阳,主动,所以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
六腑如果不通了,藏了,就会生病。比如胆汁郁积形成胆结石;小肠不通形成肠梗阻;胃内饮食停滞会成为食积;大肠不通畅形成便秘;膀胱不通畅形成淋证;三焦不通则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肝、心、脾、肺、肾为五脏。五脏者,藏而不泻,满而不实。五脏为阴,主静,功能以藏为用,故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如果不藏了,同样也会生病……
人体气为阳,血为阴。气能推动血液在周身运行,滋养五脏六腑……
大到整个人,小到五脏、六腑,再小至经络、血脉,无不蕴含阴阳之理……
阴阳的普遍性时刻提醒我们,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须分阴阳!
三、阴阳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
经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说的是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而护固于外。虽寥寥几字,却道出天机,寓意深远。临床上治疗疾病时,治疗的目的就是“因而和之”,即调和阴阳,达到“阴平阳密”的状况,使之不出现阴阳离决的局面。
《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为临床治疗疾病带来很多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比如: “阴静阳躁”这句话在临床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表面看起来,就是讲的阳动而阴静,其实它反映的是阴阳的普遍特性,当阳气亢盛时,事物会处在一种躁动的状态,而当阴气过盛时,事物处在一种安静的状态。
因为有了阴阳的平衡,才有了动与静的平衡,生命才有了活力而又不至于躁动。
在临床中,当我们看到小儿好动的时候,应该想到“阳躁”,小儿阳气旺盛,如果郁积不畅,就会化火,出现内热过重,躁动不安;当看到小儿不爱活动,过于沉闷的时候,应该想到“阴静”,患儿体内阳气不足,阴气过盛。
“阴静阳躁”反映的是阴阳的特性,但当阴阳平衡失调非常严重,出现了“重阴”、“重阳”,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重阳必狂”、“重阴必癫”!这就是阴阳平衡失调之后,进一步加重的结局。
对于“狂证”治疗,重泄其亢盛之阳,扶已损之阴。
对于“癫证”治疗,则需要扶亏虚之阳,重泄郁积之阴。
再看看《内经》条文“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这样对于癫狂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晰了!
所以《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阴阳的指导性可谓字字珠玑,只有在临床工作多年的人,回过头来看《内经》,才能深深地体会到《内经》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谈阴阳。
【本文摘自《医间道》,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