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06|回复: 12

集肤效应新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3 16: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集肤效应新论

作者:何颖楷(龙虾,cary38)



高频电流倾向于从导线表面通过,导线内的电流密度由表往里近似于指数递减:
式1.gif
J:电流密度
Js:表面电流密度
δ:集肤深度
x:深度

用红色的浓淡表示电流密度的大小,圆形导体截面上的电流分布如图1。
图1图2.gif

把图1展开成图3,再近似为图4进行积分计算总电流I。
图3图4.gif

R>>δ时近似关系成立。δ/R越小,电流越往边上集中,误差越小。
式2.gif

半径=R、壁厚=δ的空心管子均匀以Js流过时电流也是≈2πRδJs,如图2,总电流与图1相等。通俗的结论:实心粗铜线集肤效应的结果,相当于厚度等于集肤深度的铜管没有集肤效应。

《XX百科》这样描述:对于很长的圆柱形导体,比如导线来说,如果它的直径D比δ大很多的话,它对于交流电的电阻将会相当于一个中空的厚度为δ的圆柱导体对直流电的电阻。

按这种算法,常用的2.5平方毫米电线直径为1.78mm,周长5.6mm,1MHz下铜的集肤深度0.066mm,相当于“铜管”截面积0.37平方毫米,相当于0.04*294股的截面积,0.07*96股的截面积。

以上“旧论”,暗中假定表面电流密度不随频率改变,然后按通过电流大小来衡量电阻。这是两个存在问题。

对比图1与图2,电流虽然相等,但它们的电阻功耗却不相等。图1的电流比较分散,按电流平方乘以电阻计算的发热功率小于图2。所以按图2评估集肤电阻是错误的。旧法错误在于按表面电流密度相等对比总电流,总电流相等就说电阻相等,显然是把高频电流受阻全部归因于电阻,认为导线内部的电阻率变大。这是错误的。集肤效应的电阻需要重新论证。

电流在导线内部并非遇到更大的电阻,而是遇到更大的电感。电感不引起损耗,也不发热。新法以总电流相等对比电阻功耗,电阻功耗增大多少,就说明电阻增大多少。

计算功耗要对电流密度的平方(而不是电流密度)进行积分。仍按图4近似,求导线的单位长度电阻功耗P1:
式3.gif
其中ρ是电阻率。

图2的电流是均匀的,空心管截面积≈2πRδ,求空心管的单位长度电阻功耗P2:
式4.gif

对比两个得数,发现P1只是P2的一半,即图1的功耗只有图2的一半。“旧论”把粗导线的集肤电阻算大了一倍!

如不是太粗的铜线,就不能按图4来近似,要直接按图1或图3计算。这时公式法求积分有点复杂。简明的方法是把截面划分为成细小单元一一计算求和。用Excel就能完成这项任务。

严格地说,圆形导线内部的电流呈贝塞尔函数分布,计算复杂。指数是近似的函数。下表是用Excel按指数分布计算的结果:
表.gif

试读表格最后一行:2.25mm直径铜线(4平方电线),以直流时的功耗为1,50Hz时损耗升至1.0008倍,600KHz时损耗升至3.718倍,1000KHz时损耗升至4.668倍,1600KHz时损耗升至5.790倍。

再次把1.78mm线与0.04mm线对比,截面积是1980倍,1MHz时损耗是3.787/1.005=3.768倍,综合为1980/3.768=525倍。忽略其它损耗,仅按1MHz集肤效应计算,1.78mm线(2.5平方线)相当于525股0.04线。这比前面旧算法的294股大得多。这些数据表明,一般家庭用的2.5平方、4平方电线,无论余料还是旧料,在去皮之后都是做线圈的好材料。

对新旧分析法差异的更显浅理解,是把粗导线看作多根平行细导线。旧法假定集肤原因是里面的电阻较大,如图5:
图5-ADD--02.gif

本文的新法认为集肤原因是里面的电感较大,如图6:
图6-ADD--03.gif

夹在中间的导线受到来自两边的互感,电感较大是容易理解的。集肤效应不增加导体的电阻率,但由于电流不均匀,电流的平方和增大了,导致电阻损耗增大,结果等同于电阻增大。譬如四根相同导线的电流都是2,平方和就是4+4+4+4=16。如果电流分别为3、1、1、3,平方和就变成9+1+1+9=20,总电流没变,功耗却从16增至20,相当于电阻从16增至20。

李兹线就是通过绞合轮换位置,让每股的电感相等,从而电流相等,达到最小的损耗。



作者:何颖楷(龙虾,cary38)
2015.02.03首发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2-3 17: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好象是研究导线内部的感抗分布电流分布和电阻。

支持研究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3 21: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好深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3 21: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帖,收藏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3 21: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3 22: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很复杂而奇妙的问题,仅仅用感抗、容抗和阻抗参数来分析,还不足以详细解析问题的根系,特别是一些微参量数值还是要引入计算时参考的。赞扬【龙虾2】老师探索求知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23: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红猫 发表于 2015-2-3 17:00
拜读了,好象是研究导线内部的感抗分布电流分布和电阻。

支持研究帖。

谢谢加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23: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园丁 发表于 2015-2-3 22:42
这是一个很复杂而奇妙的问题,仅仅用感抗、容抗和阻抗参数来分析,还不足以详细解析问题的根系,特别是一些 ...

谢谢加分!

简单地说,图1的总电流可大概按图2来估算,但不能用图2来估算电阻损耗。旧法按图2估算出来的损耗高了近一倍(粗导线)。

按新算法,600KHz频率下10mm粗铜管相当于4100多股0.04线。旧法算出来是2100多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4 13: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虾2 发表于 2015-2-3 23:49
谢谢加分!

简单地说,图1的总电流可大概按图2来估算,但不能用图2来估算电阻损耗。旧法按图2估算出来 ...

说得好,在不同的工作频率条件下,电阻损耗不可忽视,集中、分布电容参数也会影响测试结果。您探索科学奥秘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赞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4 13: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138139l 发表于 2015-2-3 21:27
拜读了,好深奥!

只需要大一的数学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4 14: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支持此类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4 16: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意涡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5 11: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4-29 08: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