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y.qfans 于 2014-8-22 00:07 编辑
中等编制的乐队的分轨录音损失了什么?我想损失的是不同乐器在空间内形成的多次谐波。以阎学敏的“炎黄第一鼓”录音来对比冯炜国的”香港鼓乐节之鼓王群英会1.2“,为例。阎的录音是多轨近场录音,冯的录音是两轨远场录音。前者声音干净紧凑,但少了一些“韵”,后者自然宽松,却少了一些“真”。取何为上?我以为应当取“韵”第一。阎的录音如同美术之平行多点透视法,一幅长卷,恰如数个分镜头拼接而成;冯的录音如同14毫米超广角镜头,虽不如拼图来的霸道,却在韵味上凌驾其上。以录音学来讲,摆嘜越多,声干涉必然越多,虽然现代混音技术强大之极,但那种“韵”确实难以找回来的。以阎的录音谈非同期多轨录音,再来看蔡琴之“金片子”系列同期多轨录音法,虽然“气韵”稍有一丝改善,然而比起同期中远场录音,蔡琴口型依然偏大。以“愈加接近临场”的HIFI观来谈,我还是愿意选择两到四轨摆嘜的立体声录/混音。无它,求韵尔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