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8-8 13: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pawp 于 2012-8-8 13:25 编辑
厂家的事故报告:(我把当事人、单位名称隐去)
事故分析报告
5月23日(周六)下午3:00左右,我们安装在XX油田六厂X矿3316井上的由长春XX公司制造的节能柜突然起火,并引起停井,当时正在井边作业的巡井工发现后立刻报告X矿电气技术员,他赶到后用沙土将火扑灭,并启动油井恢复作业。
XX接到通知后,把仍然烫手的柜体运抵仓库。
当晚半夜0:20我们一行6人乘火车于24日(周日)早5:30到达XX油田,7:40多到仓库对事故柜体进行了仔细的检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整个柜体烧的十分严重,表面油漆已经全部烧化,镀锌板的漆面也被烧开,内部已经没有完整的零件,所有零件全被烧坏,但箱体内外形状完整,没有发现有电击烧蚀的痕迹。所有导线烧坏后,铜芯都十分完整,可能是救火和搬运时搅在了一起。还有外形十分完整的电容器,用钳子剪开一个角查看,内部已经全部碳化。
经对搅在一起的导线仔细检查,发现有2处导线有明显断痕,其中一条1/4没有断开,其余3/4断开处有明显烧蚀痕迹,另外一条似有烧断痕迹(见照片)。
下午4:00,我们回到长春。XX公司X总请了几个长年做供配电管理的专家,同我们一起就这次事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初步结论如下:
此次事故极有可能是主回路中的供电电缆内部缺陷所造成的,因为内部缺陷造成局部电阻过高,使似断非断处烧融,因为还有1/4仍完好连接,所以电流并不马上中断,热量继续积聚,引燃电线,燃起来的明火继续把保温层引燃起火,一直到把引入电缆烧短路,使得抽油机主接触器跳闸停机。
1. 从现场勘查和照片分析,所有电容外形完好,事故不像是由于电容引起,因为如果是电容的问题,外形一定会有明显的变形,而且这种变形是不可能再改变的(见照片)。
2. 其他元件,如可控硅如果出问题,也就是断掉不起作用了,断掉就没有电流流过;接触器是刚刚使用2个月,出现严重起火的可能很小;控制器、通讯器件都是小电流,起火的可能微乎其微,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3. 比较可能有问题的是加热装置,但是,在天气转暖时,已经打开通风窗,并且断开电源。况且加热体并不是紧贴箱体还留有距离,不能直接加热箱体,只能通过空气加热。即使是加热误动作,也不能使温度积聚到燃点以上,因为通风孔已经开启。也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4. 也不能完全排除别有用心的人对设备的破坏。
以上结论是根据现场勘查和所照照片得出的初步看法,不排除其他可能出问题的的因素。供领导和大家参考。
但是,这种十分偶然的情况给我们的工作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也给XX油田的朋友和做商务的同仁带来很大的麻烦。对此大家感到十分痛心,X总和石工多次谈到自己应该负主要责任,X总准备把拿回来有问题的铜线挂在醒目的地方,让全体员工时刻记住这次教训。
为了汲取教训,改进以后的工作,初步议定采取以下措施:
1. 设计上:取消保温层,取消加热通风扇。在结构上直接把热量反射到控制电路上,而且要加强保温元件的可靠性以及控温元件的精度,保证万无一失。同时加大通风口,提高排气量。
2. 立即进行图纸和元件全面审查,特别是要审查安全措施和合理性。
3. 提高耐压等级,防止电容等元件出问题。
4. 对元件订货进货等进行严格检查,对于进货进行严格的筛查,找出纰漏。
5. 严格工艺要求,保证装配质量,决定把原来的压接接头全部进行挂锡处理,以保证接头确实紧密牢固。
6. 完善工艺文件和安装要求,制定检查标准,从制度上把隐患排除。
7. X总打算购进红外热成像仪等温度检测设备。对安装完毕的设备进行检查,发现有异常就及时处理,确保这种情况再也不能出现。
我们一定从这次重大事故中汲取教训,举一反三,把工作做好。
此报告。
油田项目组,执笔人:XXX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五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