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968|回复: 38

记忆中得半导体厂,现在还有多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 21:28:37 | |阅读模式
看了最近大家讨论晶体管的文章,忽然生出一阵感慨,当年红红火火的半导体厂,如今还剩下多少,欢迎补充。

1、 济南市半导体元件实验所
  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半导体器件研制生产单位之一,曾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只锗二极管,并为包括“两弹一星” 、通讯/气象/侦察卫星、运载火箭、飞机、武器系统、载人航天等在内的国家重点工程研制生产了大量配套用半导体器件。
单位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其中净化厂房6000余平方米。在岗职工总人数670人,管理人员47人,专业技术人员290人,其中高工40人。2006年销售收入1.8亿元。
   主要产品门类有硅PNP高频、开关晶体管、硅肖特基二极管、混合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外壳、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等。具有从芯片制造开始、直到封装、筛选、试验的完整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能力。

2、济南半导体四厂
  济南半导体四厂是最早一批被国防科工委、原电子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确定的国防重点工程电子元器件配套定点供应单位。生产的军用产品已列入总装备部、航天、航空、兵器、船舶、海军等优选目录。
济南半导体四厂建于一九六五年,具有近四十多年的生产历史,其主导产品为“红圈”牌半导体元器件,包括硅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等五百多个品种。产品以其性能优异,质量可靠,服务周到,在广大用户中一直享有良好的信誉。产品广泛用于航天、航空、船舶、兵器、通讯、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领域,分为民品、军品两大类。民品主要为家用电器、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民用电子产品配套,军品主要为重点国防工程配套,曾为许多国防重点工程做出重大贡献,并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航天科技集团的嘉奖和表彰。产品多次荣获省优、部优称号,被用户誉为“信得过产品”。
     
 楼主| 发表于 2012-1-2 21:30:51 |
王正安也是从八三厂来的,他从来没有愁事,极为乐观。后来他得了一种塌胸的怪病,医生的结论是无药可救,活不了几年。可他一直快乐的活着,这种奇迹的出现只能从他快乐的性格中找原因了。

一车间的青工中,比较出色的有李林忠、赵沂波、董建军、于文涛、杨秀苹等人。李林忠是从济南去的,他在技术上进步很快,一直是四排学徒工中的尖子,是第一个掌握拉单晶技术并独立拉出单晶的学徒工,在厂期间还入了党。赵沂波是临沂去的,和我一个工序,是我的密友。他聪明,好学,工作勤奋努力,进步很快,得到领导重用。离厂后他在临沂干了公司经理。董建军、于文涛是外延片生产的业务骨干,董离厂后到深圳当了一名企业家,是我厂出去的人中少数拥有可观资产的老板;于文涛出身书香门第,离厂后毕业于山东大学,一直从事激光科研工作。杨秀苹是四排各方面都表现比较突出的青年女工。在一车间的青工中还有很多在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如:女青工赵素玲、曹绪华、李建等人。

二车间和我接触多一些的老工人有苏春源、宋云华等人。苏春源是八三厂去的,苏师傅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特别是在扩散工艺的操作上,他手把手教我,使我受益匪浅。他对我们工农兵大学生的成长是有贡献的。宋云华也是八三厂去的女工,一直在硼扩散工序。她是李维荣的夫人,工作起来认真负责,对技术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曾给我讲过她对硼扩散样片电阻率的控制方法,真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1976年我回厂到二车间时很多青工已在生产和业务工作中崭露头脚了。如前工序的:刘征然、李其平、李俊江、吴永宁、王兴菊、姜红、李明武、王连敏、李大头、小匡等人,后工序的:杨玲、刘荣、王金华、李克宁等人。刘征然、吴永宁、王兴菊、姜红都是光刻工序的好手,光刻工序在芯片生产中是非常关键的工序,需要在显微镜下手动对版,精细度只有几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10,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们都熟练地掌握了这项操作技术。李其平是二车间技术小组的成员,车间质量检查员,很能干。李俊江是生产的多面手,他干过扩散,光刻,蒸发等工序,工艺技巧方面很有自己的心得,在技术上对我的帮助不小,只是这家伙纪律性较差,是使车间领导比较头痛的人物之一。李明武是我的好兄弟,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工作也很努力,大学毕业后考取了研究生,成为我厂出去的人中少有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学者。

我记得杨玲在我到二车间时就在后工序(热压、封装工序)当排长(工段长)了,她严格干练,工作认真负责,在后工序的女青工中很有威信。离厂后杨玲到临沂银雀山博物馆工作,著有孙子兵法方面的考古专著,成为有成就的学者。刘荣是位活泼热情的姑娘,我曾和她还有俊江、王小英一起到上海学习P-MOS制作技术,她的单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厂后刘荣在临沂外贸当了一名老板,主抓活牛的出口生意。王金华工作大胆泼辣,认真负责,是领导很依重的生产骨干,在厂里就入党提干(二车间的副主任)了,后来嫁给了我的朋友薛群立,二人调往胶州市工作。李克宁也是一位很能干的姑娘,后来和我的好友赵沂波结婚,在临沂市质监局工作,因表现突出,被提拔为副局长。

除了上述谈到的人物外,我厂当年的学员中还有很多优秀的人士,如:济南学员队的尹敬宇、王宏林、李庆年、刘浩、田立娃、杨健;临沂学员队的薛克、袁浩;胶县学员队的任世光、高思恩、王立明夫妇、李鲁光、李鲁芳兄妹;烟台队的刘少荣、曲竹立、林志刚、王増林;青岛队的陈玉海等。这些人在厂里时就有着不俗的表现,离厂后更是在自己的事业和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像薛克,担任了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为山东省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对八0七0厂的老人们也总是尽心皆力地帮忙,受到了大家的尊重。烟台队的曲竹立离厂回烟台后当了一名企业老板,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对朋友们也是全力帮助,这种兄弟般的情谊深深地温暖了我的心。   

二、八0七0厂的生产情况

八0七0厂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建厂的,当时的建厂指导思想是要建一个半导体器件生产方面的“小而全”的厂子。从1970年到1980年10年间经过全厂职工的努力,建成了一个从单晶硅片子的制备,直至能够独立生产晶体管成品和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军工企业。厂子有单晶硅和单晶硅片子的制备车间(一车间),晶体管和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和封装为成品的车间(二、三、四车间),晶体管芯片制作用光刻版、母版制作及成品晶体管、集成电路测试车间(五车间),还有半导体器件制造所需的各种水、气制备和金加工车间(六车间)等。应该说在当时半导体器件生产方面是一个能力比较全面的企业。在70年代初期我厂的生产设备在国内可以说是比较好和比较先进的,在国际上也达到了中等技术水平。厂内的单晶炉、扩散炉、蒸发炉、光刻机、各类测试仪等生产设备都是当时国内研制出来的最新产品,或从国外进口的设备,特别是半导体器件生产的关键设备—工具显微镜都是德国进口的产品,这种显微镜能达到准纳米级了,连上海的半导体生产大厂都没有,我厂一进就是好几台。

到1978年,我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有低频大功率晶体管、高频大功率晶体管、G35、G36、G37和2Z210、2Z211高频小功率晶管和P-MOS系列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1970年—1973年我在一车间工作。一车间当时有三台单晶炉、二台高频外延炉和一些切片、磨片设备。硅单晶拉制是一项高精细、高技术工作,其过程大体是:将装有多晶硅的石英坩埚放在单晶炉内电加热至摄氏1000多度,等石英坩埚中的多晶硅化为液体后用子单晶条(1mm见方、长30~40mm的单晶)去接触硅液面,使接触界面的硅原子按单晶条的单晶硅原子重新排列,逐渐提拉,生成新的单晶硅,直至将坩埚中的硅全部拉出。到后来一车间四排除几位老工人外,很多学徒工都能单独操作拉单晶的全过程,其中李林忠的技术是最好的。合格的单晶硅(最大直径一般为5~8cm,长约10~17cm,萝卜状)再经过切片、磨片、抛光、外延(高频大功率管用硅片)等工序后制成单晶片,即可送管芯车间制作芯片了。到我从大学回厂时几个管芯生产车间用的单晶片基本可由本厂自我满足供应。我的工序是负责对单晶硅、外延片的测试。测试设备当时有三探针测试仪,四探针测试仪等,比较简陋。三探针装置还是我和赵沂波、徐竹江等人用有机玻璃自制的。外延生产就是在中性单晶硅圆片上生长一层不同电阻率的单晶层,供高频大功率晶体管芯片制作的特殊需求,这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工艺技术。它的整个过程都是在高频炉里完成的。外延片生产时,高频炉内温度也有1000度左右,还通着氢气,技术难度和危险性都不小。除老工人外,当时掌握这项技术比较好的有董建军、于文涛、徐法文等人。我的几个朋友张胜军、李友谊、徐明等人当时都在一车间磨片工序上,他们聪明好学,技术也不错,就是太年轻有些淘气,周指导员对付他们有些吃力。

1976年—1980年期间我从大学毕业回厂到二车间工作。二车间用平面工艺生产高频小功率晶体管,主要有G35、G36、G37军用高频小功率晶体管和电视机高频头用2Z210、2Z211高频小功率晶体管。70年代后期还试生产了P-MOS集成电路。平面工艺生产PNP型晶体管的工艺过程大体是:单晶硅氧化(高温850℃~1000℃、通氧20~30分钟)—第一次光刻(刻扩硼窗口)—扩硼(高温、800℃~900℃左右,10~15分钟)同时第二次氧化片子表面—第二次光刻(刻扩磷窗口)—扩磷(高温800℃~900℃,时间10分钟左右)同时再次氧化—第三次光刻(刻铝接触窗口)—蒸铝—第四次光刻(反刻出铝引出条)—片子背面蒸金—管芯测试(选好管芯)—划片(将好管芯分离出来)—热压、封装(将好管芯引出管线并封装于金属壳中)—总测(对晶体管筛选、分类)—成品包装出厂。整个工艺过程的每个工序都要对片子进行反复的化学清洗处理,主要是用高纯硫酸、硝酸、王水等化学试剂(一般必须达到分析纯和优级纯)煮沸,再用高纯去离子水蒸沸冲洗。

这套工艺手段在70年代初期应该说还不太落后于国际水平。我厂当时生产产品的成品率较低,但由于我们的测试设备比较先进,所以选出的合格管子的质量还是可以的。我厂的各类晶体管都曾上过我国的卫星、导弹,受到国防科工委的表彰。大家在周建俊、宫衍民、贺继凯等车间领导的带领下,努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记得当时车间还组织大家劳动竞赛,我和李俊江、李其平等组成的竞赛小组实力还不俗哪。建厂十年间,生产形势最好的一年是1978年,这一年我厂赢利20余万元。但到70年代末期,从一个工业企业的角度来看,它的一些本质弱点开始无情的显示出来:第一,技术生产管理的粗放性。下面举例说明一下这种粗放的程度。我在二车间的四年间,每个管型的生产都没有一本完整正式的工艺文件,生产凭工人自己确定工艺条件,自己操作,出了问题也不追纠生产者的责任,只是车间干部和技术人员到现场,大家商量,分析一下原因,接下来再干。因为车间的生产责任制根本没有建立起来,生产中浪费惊人。有一次一位工人把价值1000多元的石英管打碎,用簸箕一撮从后窗倒掉了事。半导体生产是有高清洁度要求的,但我厂清洁制度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使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有一次,一批片子到后工序测试合格率很低,检查原因竟是由于前工序操作人员中午吃大包子没洗净油手所致。第二,由于我厂的生产车间楼都是用石头建的,又没有进行密封处理,所以生产环境(主要指清洁程度)很差,根本无法保证半导体生产所要求的高清洁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弱点,就是全厂职工不安心在山沟里工作,几乎100%的职工都是在努力争取调离,调到大城市或一个生活、工作环境更好的地方。由于这些本质弱点的逐渐突显,使我厂的生产水平与当时国内上海、北京、济南的一些半导体老厂的差距开始拉大,与国际水平比更是差距巨大。我车间生产的高频小功率晶体管从投片到出管的单管成品率一般只有5%左右,最好也很少超过10%,而当时上海的半导体生产厂的同类晶体管的单管成品率是30%左右,国际上则已高达98%。我记得,大概是1979年吧,国务院四机部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国内半导体生产工业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实物对比分析活动,分南片和北片进行。北片的地点在沈阳,南片在上海。北片的分析小组由北京、辽宁、山东、天津等省市派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我受省电子局和我厂派遣参加了这次分析活动。北片分析小组的任务是:解剖从日本进口的电视机用C1070高频小功率晶体管(同时也解剖国产晶体管),从中对比分析我国与日本在此种半导体晶体管生产方面的差异,从设计和工艺技术角度提出我们的改进措施和发展方向。具体的解剖分析方法是:用烧结炉将日本和我国的塑封晶体管加热到800℃~900℃,去掉塑封壳,取出小米粒大的管芯在显微镜下观看其表面情况,以对比芯片生产的差异情况。说实在的,当我在显微镜下看到日本管芯表面时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清洁透明的淡黄色隔离层覆盖于芯片表面(氮化硅表面,说明日本已广泛使用了离子注入的PN结生成技术),清澈整齐的光刻线条(自动激光对版光刻工艺的产物),整齐四棱的管芯边沿(说明了其芯片切割技术的完美),这一切都标志着当时我国半导体器件工业与日本的差距已有了一条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1970年到1979年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我国半导体器件工业与日本拉开了这么大的差距是我们分析小组每位同志都非常吃惊也是十分伤心的。分析小组同志们的一致结论是:我国的半导体生产技术已落后于日本10~15年,这种落后也标志着我国电子生产设备技术、属于原子物理范畴的离子加速和注入技术、激光实用技术、机械制造特别是高精密机械设备和仪器的制造技术、冶金工业技术、化学工业的提纯技术等等科学技术领域的全方位的落后。当然这种落后是文革十年动乱造成的。

令我十分不解的是八十年代初期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方向为什么选在优先发展电子产品的整机生产上。其实,半导体器件生产、集成电路的芯片生产才是电子工业的核心,才是电子工业发展的永恒的主题。我个人认为,八十年代初的选向方面的问题加剧了我国电子工业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发表于 2012-1-3 02:47:00 |
80年代初的整机生产是为了提供民生需要的产品,不是为了电子工业的发展。相反,一时看不到产出的基础性的研究和生产就下马了。
     
发表于 2012-1-3 08:40:07 |
石家庄还有好几个无线电厂子,现在好像都关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08:48:09 |
重点是这段,它说明了国产老管子质次价高的原因:

第一,技术生产管理的粗放性。下面举例说明一下这种粗放的程度。我在二车间的四年间,每个管型的生产都没有一本完整正式的工艺文件,生产凭工人自己确定工艺条件,自己操作,出了问题也不追纠生产者的责任,只是车间干部和技术人员到现场,大家商量,分析一下原因,接下来再干。因为车间的生产责任制根本没有建立起来,生产中浪费惊人。有一次一位工人把价值1000多元的石英管打碎,用簸箕一撮从后窗倒掉了事。半导体生产是有高清洁度要求的,但我厂清洁制度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使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有一次,一批片子到后工序测试合格率很低,检查原因竟是由于前工序操作人员中午吃大包子没洗净油手所致。第二,由于我厂的生产车间楼都是用石头建的,又没有进行密封处理,所以生产环境(主要指清洁程度)很差,根本无法保证半导体生产所要求的高清洁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弱点,就是全厂职工不安心在山沟里工作,几乎100%的职工都是在努力争取调离,调到大城市或一个生活、工作环境更好的地方。由于这些本质弱点的逐渐突显,使我厂的生产水平与当时国内上海、北京、济南的一些半导体老厂的差距开始拉大,与国际水平比更是差距巨大。我车间生产的高频小功率晶体管从投片到出管的单管成品率一般只有5%左右,最好也很少超过10%,而当时上海的半导体生产厂的同类晶体管的单管成品率是30%左右,国际上则已高达98%。我记得,大概是1979年吧,国务院四机部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国内半导体生产工业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实物对比分析活动,分南片和北片进行。北片的地点在沈阳,南片在上海。北片的分析小组由北京、辽宁、山东、天津等省市派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我受省电子局和我厂派遣参加了这次分析活动。北片分析小组的任务是:解剖从日本进口的电视机用C1070高频小功率晶体管(同时也解剖国产晶体管),从中对比分析我国与日本在此种半导体晶体管生产方面的差异,从设计和工艺技术角度提出我们的改进措施和发展方向。具体的解剖分析方法是:用烧结炉将日本和我国的塑封晶体管加热到800℃~900℃,去掉塑封壳,取出小米粒大的管芯在显微镜下观看其表面情况,以对比芯片生产的差异情况。说实在的,当我在显微镜下看到日本管芯表面时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清洁透明的淡黄色隔离层覆盖于芯片表面(氮化硅表面,说明日本已广泛使用了离子注入的PN结生成技术),清澈整齐的光刻线条(自动激光对版光刻工艺的产物),整齐四棱的管芯边沿(说明了其芯片切割技术的完美),这一切都标志着当时我国半导体器件工业与日本的差距已有了一条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1970年到1979年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我国半导体器件工业与日本拉开了这么大的差距是我们分析小组每位同志都非常吃惊也是十分伤心的。分析小组同志们的一致结论是:我国的半导体生产技术已落后于日本10~15年,这种落后也标志着我国电子生产设备技术、属于原子物理范畴的离子加速和注入技术、激光实用技术、机械制造特别是高精密机械设备和仪器的制造技术、冶金工业技术、化学工业的提纯技术等等科学技术领域的全方位的落后。当然这种落后是文革十年动乱造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08:52:25 |
3DG系列高频三极管和3DX系列低频三极管


  60年代初期,山东省半导体研究所先后研制成功3DG系列高频三极管和3DX系列
低频三极管。其后生产厂家逐步增多,并在70年代初和80年代初形成两次发展高潮。
到1988年,省内的主要生产单位为:
  1.山东省半导体研究所。1961年,该所开始试制3DG系列高频高压小功率三极
管,当年11月试制出样管并投产。1965年,生产出3DG3系列高频高压三极管,1971
年达到年产23万只的生产能力。
  1962年2月和1969年12月,该所先后采用合金法和平面双扩散法试制成功低压
小功率三极管3DX。该产品主要用于低频放大和低速开关等电路中,具有体积小、
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等特点。1966年2月,该所开始研制CG系列高频低噪声小功率
三极管,到1970年,先后试制出6种(其中CG35、CG36型后改名为3DG140、3DG142型)
。1975年,试制出CG35CX和CG36CX芝麻型三极管。该所生产的3DG140-142型硅NPN
平面外延超高频低噪声小功率晶体三极管和CG35CX和CG36CX芝麻型超高频低噪声小
功率管,产品性能稳定,质量可靠,销往全国各地,深受用户好评。1979年,CG35
型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1年、1983年,3DG142型两次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
  到1988年,该所累计生产高频高压小功率三极管3DG系列600.49万只,生产3DX
系列低压小功率三极管54.04万只。
  2.山东半导体总厂(八○七○厂)。1970年11月,该厂试制成功硅NPN型超高频
低噪声小功率晶体管,并投入批量生产。主要型号有:CG30-39、3DG140-148、
2G910-912、3DG15、3DG18-19、3DG56(2G210)、3DG80(2G211)等。主要用于雷达、
微波通讯、电子仪器、电视机及其它电子设备中作高频低噪声前置放大与振荡,主
要特点是频率高、噪声低,其中CG38、CG39居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山东半导体
总厂是生产该系列产品的主要厂家。1978年前,主要为国防军工单位配套。1979年
后,该厂调整产品结构,把以军工为重点调整为军民结合、以民用为重点,增加了
为电视机、收音机配套的新产品,如:3DG141、3DG142就是由过去的CG36转过来的,
3DG56(2G210)和3DG80(2G211)是为电视机配套的新品种。
  1980年,3DG141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1984年,3DG141、3DG142获得了电子工
业部颁发的产品生产许可证。1985年,3DG142获全国同行业评比二等奖。
  该厂还生产硅NPN型高频高反压小功率晶体管,主要型号有:3DG3、3DG170、
3DG180-182、3DG161-162。该系列产品的主要用途是在电子设备中作高频放大及振
荡用,它的主要特点是击穿电压高。1971年5月,该厂首先仿制成功3DG3,并很快
投入批量生产。1976年,国内发射的第一颗回收卫星使用了该厂的高频高反压3DG3
型晶体管。其后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增加品种。
  1985年3月,该厂在青岛与香港先进半导体器材公司、嘉士亚洲有限公司、永
安贸易公司签定合同,共引进设备16台(套),另购置国内配套设备34台(套),共计
总投资221.4万元。1986年3月,引进设备到厂,1987年开始批量生产。产品主要型
号有:TO-92封装的3DG、3CG系列晶体管(耗散功率100毫瓦~1瓦),如3DG6、3DG12、
3DG80、3CG21等。还有TO-220封装的3DD、3CD系列晶体管(耗散功率1瓦~50瓦),如
3DD200、3DD202、3DD15、3CD834等型号。
  该厂用户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达到2031家。到1988年,该厂
累计生产小功率三极管1397.92万只。
  3.青岛晶体管实验所。1970年研制成功3DG、3CK硅平面高频中、小功率三极管,
有12个品种50个规格。产品性能稳定可靠,其中,3DG102小功率三极管1984年获山
东省优质产品奖。
  1986年8月,该所采用许可证贸易方式引进了塑封晶体管后工序生产线。
  1986年至1988年,该所共生产3DG系列三极管271万只,3DK系列三极管29万只。
  4.高唐县无线电实验厂。1970年6月,该厂开始进行晶体管的试制工作。1971
年7月3DX1A-1F晶体管投产。1975年3月,该厂派人赴青岛晶体管实验所学习3DG400
系列三极管的制造工艺,回厂后,于6月份试制成功。1978年8月,该厂开始试制
3DG3型硅台面高频高反压三极管,经过30多次实验,各项参数均达到了部颁标准。
1979年3月,该厂接受了“七专”配套产品3DG3F的生产任务,为国内运载火箭发射
成功做出了贡献。
  1980年4月,该厂派人到山东大学学习3DOV型VMOS多频功率管的制作工艺。
1982年4月山东大学将3DOV型VMOS多频功率管制作技术正式转让给该厂。1983年7月,
该厂生产出正式产品,填补了P波段微波大功率VMOS晶体管的国内空白。
  到1982年,该厂累计生产3DG系列三极管30.21万只,其后停产。
  5.威海无线电一厂。1970年,该厂研制成功3DX系列合金型低频小功率三极管。
1979年,研制成功3DX201、3CX201型塑封三极管;同时,还对3DX系列三极管的生
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提高了产品质量。1983年,该厂又研制成功3DX02、
3CX02型低频低噪声超β三极管。
  该厂生产的3DX系列合金型低频小功率三极管广泛用于国内人造卫星、洲际导
弹等重点工程和其它重点电子设备中,是优良的高压、低频、抗干扰开关器件,有
少量产品曾出口国外。
  到1988年,威海无线电一厂累计生产3DX系列三极管577万只,3CX系列三级管
129.5万只。
  6.济南半导体一厂。1971年5月,该厂研制成功3DK2、3DK10型晶体管,并投入
批量生产。1975年9月,该厂开始试制3DG12等型号的三极管,随即投入批量生产。
1980年10月,3DG6在全国“七专”产品评比会上被评为第3名。1988年7月,3DG106
获全国同行业评比三等奖。
  到1988年,该厂累计生产3DG12中功率三极管204.57万只,3DG4-8小功率三极
管671.9万只。
  7.济宁无线电元件厂。1971年,该厂研制成功3DG130A-D型硅外延平面高频小
功率三极管和3DG182A-J型硅外延平面高频小功率高反压三极管。各项技术指标都
符合部颁标准。1972年,该厂又研制成功了3DG100A-D型硅平面高频小功率三极管,
1986年,经电子工业部生产许可证审查小组审定,该产品符合发证标准。到1988年,
该厂累计生产3DG系列三极管750万只。
  8.威海无线电二厂。1978年8月,该厂研制成功3DG56型三极管,各项指标均达
到了部颁标准,1980年、1983年先后两次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1984年8月,经电
子工业部检查验收,该厂产品3DG56、3DG80、DG304三极管获得了生产许可证,产
品行销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
  到1988年,威海无线电二厂累计生产3DG系列三极管3232.4万只,其中3DG4、6、
8、12三极管265.5万只,3DG56、80、304三极管735.3万只,3DG47三极管3万只,
3DG201、204、57三极管822.2万只,3DG141、142三极管1406.4万只。
  9.昌邑县无线电厂。1978年至1979年该厂累计生产3DG系列三极管3.34万只。
  10.济南半导体三厂。1980年,该厂开始生产塑封硅高频小功率三极管3DG201,
同年10月,通过了技术鉴定。1982年后,开始试生产3DX201、3DX204型三极管。
  1984年11月,该厂在青岛通过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签订了购置塑封三极管后
段生产线的合同。这套设备从划片到打印共16台,总投资108.95万元,年生产能力
为2000万只小功率三极管,具有国际80年代初的先进水平。1985年,用引进的塑封
后段生产线和管芯生产3DG、3CG、3DX三个系列的三极管,主要用于黑白、彩色电
视机和收录机,质量稳定可靠。1988年,该厂塑封小功率三极管3DG536获省优质品
奖。1980~1988年,累计生产塑封3DG201-204型三极管935.83万只。
  11.青岛半导体器件五厂。1983年,该厂开始装配生产3DK、3DG系列硅高频中、
小功率三极管,到1986年停产,共生产180万只。
  12.潍坊无线电三厂。该厂生产的硅TO-92封装全系列中、小功率三极管,主要
型号有:DG945、DG382、DG1187、DG1674、DG9011、CG9012、DG9013、DG9014、
DG9015、DG9016、CG733、DG9018、DG8050、DG3850、CG8550、CG3955、DG2240、
CG970、DG1008、DG2229等,标称功率为200~1000毫瓦,适用于通信、广播电视、
仪器仪表等。
  1985年8月,潍坊无线电三厂与香港美科有限公司签订TO-92塑封生产线全部设
备的引进合同。1986年投产,年产量可达1000万只,部分产品销往香港,产品达到
国际80年代初水平,上海录音器材厂、上海无线电二厂、常州收录机总厂等用户反
映良好。
  该厂的TO-92封装全系列中、小功率三极管在引进生产线前累计生产500万只;
引进生产线后,1986年生产69万只,1987年生产363万只,1988年生产444万只。
  13.烟台无线电一厂。1969年至1975年,该厂生产3DX系列三极管62.62万只。
该厂生产的3DG系列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3DG12、3DG6等型号的中、
小功率三极管饱合压降和小电流特性等指标都高于部颁标准。1985年至1988年,该
厂累计生产3DG系列硅三极管213万只。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08:58:18 |
第四辑 重点生产企业


一、青岛电器元件厂
  青岛电器元件厂位于青岛市人民路,始建于1960年7月,当时厂名为青岛电子
管厂,1962年3月改为青岛电器元件厂。1960年试制成功5U4G电子管,以后又试制
成功了807中小型发射电子管。1961年12月开始试制2CZ5A、10A、20A、100A硅整流
二极管,并小批量投入生产。
  该厂主要生产2CZ(ZP)型整流二极管,3CT(KP)型半导体晶闸管,KS型双向晶闸
管,晶闸管触发元件PUT、SUS、SBS、DAC,硅NPN低频高压大功率三极管,三相硅
堆高压整流桥等6大类56种规格的半导体器件。其中2CZ57是山东省和电子工业部优
质产品,2CZ60、3CT103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2CZ、3CT系列产品在华东地区变
流行业评比中荣获第一名,晶闸管触发器和小双向可控硅荣获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
奖。产品行销全国22个省、市的1000多个单位。青岛电器元件厂作为全国电力半导
体器件主要生产厂家之一和高可靠电子“七专”产品生产厂家,担负着为国民经济
各部门和军工产品配套的任务,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
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可靠的器件,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该厂是“六五”期间国家机械电子行业首批技术改造的企业之一,“七五”期
间山东电子工业骨干企业,其重点产品可控硅,被青岛市列为54项发展产品之一。
该厂从国外引进先进的中小功率普通可控硅生产技术和生产线,并建造3600平方米
净化厂房,逐步采用国际IEC标准,使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88年,该
厂职工96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5人;固定资产原值1130万元,净值649万元;完
成工业总产值1404万元,销售收入838万元,实现利税56万元。

二、山东半导体总厂(八○七○厂)
  山东半导体总厂(八○七○厂)位于潍坊市安丘县城,1983年11月由山东半导体
厂和安丘县无线电厂、安丘县无线电元件厂合并而成,仍沿用原山东半导体厂代号
八○七○厂。
  山东半导体厂是1970年建立的“小三线”军用电子器件厂,地址在沂蒙山区的
沂源县。主要产品有超高频低噪声小功率三极管、高频高反压小功率三极管、低频
大功率三极管、高频大功率三极管。由于该厂地处山区,条件较差,加上“文化大
革命”的影响,经济效益较差,1973-1975年亏损285万元,1976年后虽有好转,
但因条件限制,产品竞争能力不强,1979至1980年亏损120万元。经省有关部门批
准,1983年该厂迁到安丘县城,与经营较好的县无线电厂和元件厂合并成立山东半
导体总厂,中共安丘县委和县政府给以大力支持,配备得力领导干部,使总厂生产
规模、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1984~1987年,实现利润均在100万元左右,
1988年利润总额242.2万元。1984~1988年,总厂共生产大、小功率三极管2051.5万
只,比1970-1983年原三个厂总产量高70%。
  该厂生产的硅低频大功率晶体管和硅高频低噪声晶体管,有8个系列200多个品
种,年产能力1500万只,销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200多家用户,广泛应用
于国防科研和民用整机,并出口东南亚、香港等地区。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同类产品
先进水平,8种主要产品已获电子工业部颁发的产品生产许可证,3DD15、3DD202、
3DD175、3DD176等大功率三极管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3DG142、3DD200型在全国
同行业评比中获二等奖。1985年至1987年,该厂先后引进塑封晶体管和为彩电配套
的大功率管生产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
  1988年,该厂职工103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3人;固定资产原值1046万元,
净值77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541万元,销售收入1195万元,实现利税311万元。
除生产晶体三极管外,该厂还积极挖掘潜力,开展多种经营,自1984年以来,先后
试制、生产了延时继电器、共用天线电视系统、场效应治疗仪、密封铅酸蓄电池、
多功能电源、乘客电梯等产品,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09:00:22 |
本帖最后由 wumaoxu 于 2012-1-3 09:01 编辑

山东省晶体三极管主要生产厂家累计产量表
h ttp://sd.infobase.gov.cn/bin/mse.exe?seachword=&K=a&A=31&rec=177&run=13

表5-4                          单位:万只
┌──────────┬─────┬────┬────────────┐
│厂名        │生产年限 │累计产量│主要产品型号      │
├──────────┼─────┼────┼────────────┤
│济南半导体元件实验所│1966-1988 │512.37 │3AX、3AG、3CK、3CG、3DG │
├──────────┼─────┼────┼────────────┤
│济南半导体一厂   │1975-1988 │1247.43 │3DG、3DK、3DA      │
├──────────┼─────┼────┼────────────┤
│济南半导体三厂   │1980-1988 │935.83 │3DG201-204       │
├──────────┼─────┼────┼────────────┤
│济南半导体四厂   │1975-1988 │27.10  │3DW、双三极管      │
└──────────┴─────┴────┴────────────┘
续表
┌─────────┬─────┬────┬─────────┐
│厂名       │生产年限 │累计产量│主要产品型号   │
├─────────┼─────┼────┼─────────┤
│青岛电器元件厂  │1967-1988 │292.22 │3CT、3DD     │
├─────────┼─────┼────┼─────────┤
│青岛半导体研究所 │1969-1988 │297.59 │3CG、3CK     │
├─────────┼─────┼────┼─────────┤
│临沂半导体器件厂 │1970-1988 │256.90 │3AG、3CM、3DM   │
├─────────┼─────┼────┼─────────┤
│威海无线电一厂  │1971-1988 │1220.30 │3DX、3CG、3CX   │
├─────────┼─────┼────┼─────────┤
│山东半导体总厂  │1970-1980 │3258.42 │3DG、3DD、3AG、3DA│
├─────────┼─────┼────┼─────────┤
│济宁硅元件厂   │1970-1988 │66.20  │3CT        │
├─────────┼─────┼────┼─────────┤
│淄博无线电二厂  │1968-1988 │43.88  │3CT        │
├─────────┼─────┼────┼─────────┤
│潍坊无线电一厂  │1968-1988 │715.30 │3CT        │
├─────────┼─────┼────┼─────────┤
│潍坊无线电三厂  │1966-1988 │2784.20 │3AX、3AG、3BX   │
├─────────┼─────┼────┼─────────┤
│烟台无线电一厂  │1969-1988 │824.56 │3DX、3DK、3DG   │
├─────────┼─────┼────┼─────────┤
│青岛半导体器件五厂│1968-1987 │2647.00 │3AX、3CG、3DG、3CK│
├─────────┼─────┼────┼─────────┤
│山东半导体所   │1965-1988 │365.11 │3DX、3DD、3DG、3DA│
├─────────┼─────┼────┼─────────┤
│济宁无线电元件厂 │1974-1988 │695.20 │3DG、3DK、3DA   │
├─────────┼─────┼────┼─────────┤
│威海无线电二厂  │1972-1988 │4877.50 │3AX、3DG     │
├─────────┼─────┼────┼─────────┤
│沂南晶体管厂   │1971-1988 │1508.25 │3AX        │
├─────────┼─────┼────┼─────────┤
│苍山县无线电元件厂│1972-1988 │55.23  │3AD        │
├─────────┼─────┼────┼─────────┤
│青岛晶体管厂   │1982-1988 │860.00 │3DG、3AD、3DK、3DD│
├─────────┼─────┼────┼─────────┤
│乳山县无线电厂  │1971-1988 │120.84 │3AD、3DA、3DD   │
├─────────┼─────┼────┼─────────┤
│淄博无线电八厂  │1971-1976 │20.30  │3DK、3AG     │
├─────────┼─────┼────┼─────────┤
│青岛电子元件五厂 │1970-1988 │61.78  │3DD        │
├─────────┼─────┼────┼─────────┤
│莱州无线电一厂  │1973-1988 │17.09  │3CT        │
├─────────┼─────┼────┼─────────┤
│莱阳无线电厂   │1976-1986 │35.12  │3DD        │
└─────────┴─────┴────┴─────────┘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09:02:31 |
山东省晶体二极管主要生产厂家累计产量表


表5-2                          单位:万只
┌──────────┬─────┬────┬───────────┐
│厂名        │生产时间 │累计产量│主要产品型号     │
├──────────┼─────┼────┼───────────┤
│济南半导体元件实验所│1959~1988 │738.18 │2AP、2AK、2CK、肖特基 │
├──────────┼─────┼────┼───────────┤
│济南半导体一厂   │1967~1988 │2088.79 │2AK1-20、2CK22-27   │
├──────────┼─────┼────┼───────────┤
│济南半导体三厂   │1967~1988 │10921.93│2CK、2AK、2CW     │
├──────────┼─────┼────┼───────────┤
│济南半导体四厂   │1966~1988 │6314.68 │2AK、2CK、2CP、2CW  │
├──────────┼─────┼────┼───────────┤
│青岛电器元件厂   │1967~1988 │402.31 │2CZ硅整流       │
├──────────┼─────┼────┼───────────┤
│青岛半导体研究所  │1965~1969 │518.90 │2CP41-60硅整流    │
├──────────┼─────┼────┼───────────┤
│平邑县晶体管厂   │1971~1988 │6023.38 │2AP、2CK       │
├──────────┼─────┼────┼───────────┤
│临沂半导体器件厂  │1967~1988 │3247.96 │2CP、2CZ、2CN     │
├──────────┼─────┼────┼───────────┤
│威海无线电二厂   │1982~1988 │1406.40 │2EF、2CW       │
├──────────┼─────┼────┼───────────┤
│烟台无线电九厂   │1972~1988 │2927.25 │2CZ、2CW、2DW     │
├──────────┼─────┼────┼───────────┤
│潍坊无线电三厂   │1966~1975 │311.57 │2AP          │
├──────────┼─────┼────┼───────────┤
│淄博无线电八厂   │1966~1988 │2720.07 │2CP、2CK、二极对管  │
├──────────┼─────┼────┼───────────┤
│济宁硅元件厂    │1968~1988 │152.07 │2CZ          │
└──────────┴─────┴────┴───────────┘
续表
┌────────┬─────┬────┬─────────┐
│厂名      │生产时间 │累计产量│主要产品型号   │
├────────┼─────┼────┼─────────┤
│济宁鲁辉公司  │1987~1988 │1337.50 │LED发光二极管   │
├────────┼─────┼────┼─────────┤
│济宁无线电元件厂│1966~1988 │4715.00 │2AP、2AK     │
├────────┼─────┼────┼─────────┤
│淄博无线电二厂 │1966~1988 │420.00 │2CZ        │
├────────┼─────┼────┼─────────┤
│青岛电子元件五厂│1977~1988 │401.88 │2CZ50-53、2CZ80-85│
├────────┼─────┼────┼─────────┤
│昌邑无线电厂  │1976~1986 │379.20 │2CW、QZ、2CN、2CZ │
└────────┴─────┴────┴─────────┘
发表于 2012-1-3 12:10:09 |
95后表示一个也不知道。。。。。
     
发表于 2012-1-3 14:53:46 |
真可惜啊。后来就没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2:21:16 |
回复 15# f02

还在的,改制成立了公司,和平路的厂房已经开发房地产了,厂房搬迁了。

济南晶恒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综合性、多元化的集团公司,它的前身为济南半导体元件实验所,成立于1958年,前期主要服务于中国的军事工业,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生产民用产品,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     1997年,应机制改革的要求,济南晶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新征330亩土地,建设了晶恒工业园。 以研发与生产肖特基二极管、双向触发二极管、太阳能接线盒专用二极管、快恢复整流二极管、LED、引线框架、开关电源等为主导产业,在双向触发二极管的芯片制造和后道封装、肖特基二极管的芯片关键势垒工艺等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多项核心技术。
发表于 2012-1-4 21:28:01 |
8430厂在福建一个山沟里,504厂也在附近100公里的山沟里,生产晶体管。我不是那个厂的,但是到他们厂外的垃圾堆捡过废品管子,后来见到这些管子一包一包地在省城卖,一包100个只卖2元钱,有的饱和压降居然有5V之大,有的HFE只有2!全被我拿给学生判别管脚了。
到了上世纪末,8430被我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同学承包了,已经消失了。
湖北襄樊有个仪表元件厂,生产运算放大器的,我进去车间看过,还算可以。现在据说是生产晶闸管和台湾合资。
     
发表于 2012-1-4 23:29:42 |
俺爹曾经在8070厂工作
     
发表于 2012-1-5 19:36:19 |
大浪淘沙、逆水行舟,不能与时俱进的自然被淘汰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4-26 08: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