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32|回复: 18

老宅1976(节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23 20: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池塘
      村庄周围的池塘有四个,最近的池塘,是在老宅的东北,芦苇地的北面。200米见方。离老宅200米。据说,这个池塘最深,不知道是从哪个时代留下来的,老辈子的人也说不清楚。没有人知道这个池塘有多深,每过几年,都有孩子在这里淹死。家长们也都告戒了自己的孩子,说在这里游泳,那些淹死的孩子会从水里出来,拉我们下去。

      而孩子们还是天天在这池塘里玩耍,虽然还要提防可能会从水里拉人的冰凉的小手。对水鬼的恐惧和游泳的乐趣比起来,还是被削弱了。

  8岁以下的孩子们大多不会游泳,都在浅水玩,等以后我会游泳了,也没敢往深处去过。而2-3岁的孩子们就在岸边,用芦苇叶折成帆船,来比赛看谁的船快。

  水里鱼很多,但是捕鱼的人很少。鱼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和人平安相处。成人捕鱼,是被认为贪玩和没出息的。想来当年人最缺的碳水和脂肪。孩子们去摸鱼,也不过是玩耍。孩子多的时候,就淘鱼玩,用泥围起一片水,然后再把围起的水,舀出去,就可以捕到几条小鱼。我一次分到了一条鱼,放在我家的水缸里,据说那条鱼生活了十几年。后来我问起过我祖母,她说十多年,那鱼还是小鱼的样子,是没人喂的原因。

  在池塘看成人捕鱼,只有一次,是村里崔家。弄了一根大骨头,煮熟,放入瓦盆,上蒙一块布,布上开一拇指大小的孔。傍晚把这个盆沉入了池塘,第二天收获了半盆泥鳅。那是76年,我很羡慕他们。

  每到傍晚,村子边传来各家吆喝自己孩子的声音:XXX~~~~~~~~回家吃饭喽~~~~~~~~。孩子们便都四散,各自回家。

  80年代末,华北天大旱,村里的池塘都干了,而这个池塘也终于见了底,据说是因为浇地灌溉,把水抽干了。90年我再回去的时候,只看到龟裂的泥土。
     其他三个池塘,80年代初因污染灭绝了水生物。后来填土盖房。

评分

7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4-11-7 21: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文字功底确实挺不错的。
虽非楼主,但童年的丝丝记忆似乎是一样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20: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年左右写的一个长文,摘取两章,不希望能有共鸣者,但希望记录一个时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3 21: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可愿意打包发上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3 23: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松窗 发表于 2024-10-23 20:37
地震
  一个晚上,祖母把我摇醒,我睁眼看时,看到挂在房顶上的灯泡在不断摇晃。我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就 ...

灯泡在晃,这个生产队安电安得真早,记得我们是81年才安的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06: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ccbw 发表于 2024-10-23 23:12
灯泡在晃,这个生产队安电安得真早,记得我们是81年才安的电。

前半夜没电,煤油灯照明,后半夜来一会电。聊胜于无。
不收电费,电压低,每家都是100W灯炮,实际照明不如25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4 08: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76年通电,我嘞个乖乖,领先我们村20多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2 17: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非常有文采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23: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wangxiangtan 发表于 2024-10-24 08:13
76年通电,我嘞个乖乖,领先我们村20多年

属于孩子死了来奶了。
后半夜1点来电,早上7点又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23: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jxnclff 发表于 2024-10-23 21:02
楼主可愿意打包发上来看看?

流水账,实在不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23: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家老太太
  邻里中,印象最深的是林家的老太太。林家在老宅的西侧。那是一个很慈祥的老太太,小脚,也许是我们村最后一个裹脚的女人,76年的时候,她已经是年过古稀了。她家里也有棵枣树,枣熟的季节,孩子们路过,他总塞给孩子们一把枣。但是孩子偷枣她也跳脚大骂。
  林家男人去世了,据说,林家男人在世的时候,林老太太,那时是林家媳妇,很厉害。63年洪水即将到来,林家男人和我先祖父同在一起筑堤,上级命令撤退,就都回到村庄。当回到村庄,才想起来:自行车还在15里以外的驻地。一辆自行车在当时是半个家业,两个人就商量一起去取车,就这样跑着去了。
  还没到驻地的时候,洪水就来了。两个人被洪水卷走,我祖父幸存。我先祖父是最后一个看到林涛的人。
  那个林涛,从此再也没有消息。傍晚的时候,在村外,总能听到林老太太在喊:林涛哎~~~~~你在哪儿哎~~~~~~~~~~~该回家吃饭了~~~~~~~~~~~~~~。这种声音,每天都听到。我见过一次,老太太弯着腰,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捂着脸。因为害怕,孩子们这时候都跑开。
  林老太太的大儿子,是生产队的队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4 19: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松窗 发表于 2024-11-3 23:23
流水账,实在不堪。

能写下这样的流水账也是能人和善举,许多经历过的人或能说但以文字呈现出来不易。忠实记录一个时代的面貌,哪怕是点滴或一域,传于后世可谓“善莫大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3: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产队
  林队长很魁梧,头上永远带着一个绿色的军帽,一辈子没有结婚。村外的很多渠都是他带着乡亲们挖的,在人们的记忆里,50和60年代是挖渠、炼钢的时代和红旗的海洋。
  生产队的办公室就在老宅西侧,林家的房旁边,所谓办公室,就是个马棚,里面有几匹生产队的马,还有骡子。在堆积草料的地方,腾出一块地方,支一桌子。而生产队的事务,就是在这桌子上办理的。每天社员收工回来,就在这里评定工分。
  生产队还有一个重要装备,就是钟。所谓的钟,是半块铁制炉盘,用铁丝悬挂在林家房子北边的电线杆上。敲击的时候,也很响,整个村庄都能听到。那里,是五条胡同的交汇处,稍开阔一些。每天早上的敲钟,是提醒人们下地干活。有什么重要通知的时候,也敲钟让大家汇合。
  祖父母去地里干活,我也有时候跟着的。还小的时候,我就坐在筐里,我的祖父或者祖母背着我。这个筐,就是在收工的时候,打一些野菜,回来切碎煮了喂猪。
  社员劳动的时候,孩子们就在旁边玩耍,那里有无数的蚂蚱、螳螂、蝴蝶。在苜蓿地里,蝴蝶是最多的,紫花的苜蓿和各种颜色的蝴蝶在那里绚烂着。有时我也会采些苜蓿的嫩叶,等回家让祖母去做烀饼。渴的时候,就双手捧起渠里的水喝几口。
  吃的东西很单调,玉米、高粱,偶尔有荞麦。玉米是做窝头和饼子,荞麦是做面条的。把和好的荞麦面放在一个称为饸饹床子的铁制容器里,推动后面的活塞,面从前面的许多小孔被挤出来,就是饸饹面了。过年的时候,还能吃上小米面的饼。
  小麦面是很难见到一次的,只是过年包饺子用,每年生产队还给每家分一些小麦面,但大多让社员换成了玉米面吃,只有这样,才能吃饱无虞。
  四季以咸菜为主,冬天的时候,可以炖些大白菜,有时候还有粉条和豆腐,春节期间还可见肉丁。
  孩子们的吃食比较广泛,都是自己采集的,芦根、茅根、玉米杆、地梨和各种野菜都是可以吃的。孩子们都成群的玩耍,一群孩子十余个,大的有六七岁,小的也只有两三岁。七岁以上的孩子往往负担着打猪草、看孩子甚至给生产队放羊的重任。
  在76年,我有一天挖到一根很长的芦根,拿回家,自己想用菜刀剁开,可却砍到了手上。至今食指关节处还有一道环绕大半个手指的伤疤。当时没有止血药,就抓了一把墙土捂上了,血也竟然不再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3: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松窗 于 2024-11-7 05:13 编辑

芦苇荡
  76年的故宅,在整个村庄的东南角。整个宅基要高出平地4-5米。
      可以说老宅在一个高地上,北面是池塘,东南面是芦苇荡。南面是猪圈。

  老宅的南面,下坡,是一个猪圈,旁边种数丛可食块茎的植物洋姜。我们那里俗称的鬼子姜。
  而猪圈里,有一头或者两头猪,猪粪是肥料,可以上在菜地里。猪是自己养的,那时候已经允许个人养。

  猪圈的南面,是菜地。不远的地方,有一井,浇菜和日常的生活用水都从这井里挑来。每每孩子们在井边玩耍,都可以听到家长们的断喝声,在井边玩,也是不允许的。但也有家长看不到的时候,孩子们依然趴在井边,用绳子吊着一个玻璃瓶,玩挑水的游戏。

  在老宅的东南面,遍生芦苇,并不大,南北一华里,东西数百米。从老宅的墙边,可俯视整个这片芦苇。小孩子是不敢到芦苇深处去的,里面有蛇,家长们总如是告戒孩子们。孩子们总是在芦苇的边缘玩耍,偶尔刨出一些芦根来吃,在糖缺少的年代,那是孩子们的美食。孩子们也会用芦苇扎成手枪玩打仗的游戏。并用芦苇杆或者芦苇叶制苇笛。

  生产队每年来收割这些芦苇。在76年的时候,南边的一片芦苇被伐干净,种了苘。那年雨水很充足,水从北面的池塘漫过来,一直浸没了这芦苇和苘。在不上工的日子里,我的祖母就这样坐在水边,和其他的几个老太太聊天。而我,趟着到膝盖深的水,去揪几把枯黄的苘叶回来。我的祖母,就会把这些枯黄的叶子揉碎,掺到烟叶里,他们说这样的烟味更好。而我后来认为,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21 03: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松窗 发表于 2024-11-6 23:26
生产队
  林队长很魁梧,头上永远带着一个绿色的军帽,一辈子没有结婚。村外的很多渠都是他带着乡亲们挖 ...

看芦根这一段,楼主现在应该是五十多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4-30 12: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