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64|回复: 11

请教“π”型滤波网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 13: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hangsp06 于 2024-9-2 13:54 编辑

超外差收音机较多采用如下图(2)中的R1、C1和C2构成的π型滤波网络,相对于图(1)单用一个C的简单网络,可以进一步滤除检波后残余的中频成分。常用的R1的值为470Ω~1KΩ,C1和C2为0.01μF左右。
微信图片_20240902112801.jpg
在武汉产的获奖机长江733的电路中,却发现了一个有很大不同的设计,如下图:
长江733.jpg
有若干地方比较疑惑:
1)该电路中C23即第一图中的C1,容量0.01μF没问题。但是电阻R13的取值(对应π型网络中的R1)为3K,比常用取值大数倍,用意何在?会不会影响低放部分的工作点?
2)缺少π型网络中的C2,即R13的低端没有电容接地,会不会影响对残余信号的滤除?C25是用来吸收电位器产生的噪音,地位和作用应该和C2不同吧。
3)增加了一个R12,阻值为5.1K,不知作用是什么?和C23构成RC阻容网络?
针对问题2,如果在该电路中R13和地之间增加一个0.01μF,是否可行?
     
发表于 2024-9-2 16: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规定检波电路一定要用π型滤波器,两个电路都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什么好比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 16: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irlexplorer 于 2024-9-2 17:23 编辑

老衲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检波器接法。

常见接法是R12、R13、C25都不要。
本机,多了这三个元件,老衲没想出有什么好处。

一般而言,R13是多余的,可以不要。R13的存在,估计是想增加交流电阻,防止什么负峰切割失真。


Untitled.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 20: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fjct 于 2024-9-2 20:35 编辑

1,C25是电位器隔直流电容,作用是防止产生电位器调节噪音,很有用,早期产品大多没采用。
2,R13是滤波电阻兼有提高交流负载的作用,为防止负峰切割失真一般要求检波输出的直、交流负载尽可能接近(一般电路都是交流负载小于直流负载)。R13无论多大都不会影响低放部分的工作点。
3,如改为π形滤波R13的作用和阻值不变,为满足滤波时间常数,C23和新增的电容应改为4700pf(R13为1K时双滤波电容一般用0.01μf)。π形滤波的效果优于单电容滤波。
4,R12为检波直流负载电阻,如果不用C25,这个电阻可以取消(音量电位器兼作直流负载)。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 22: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R12是AGC的分压,与红色框盖住的电阻(好像是R11),组成AGC网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19: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zzfjct 发表于 2024-9-2 20:27
1,C25是电位器隔直流电容,作用是防止产生电位器调节噪音,很有用,早期产品大多没采用。
2,R13是滤波电 ...

感谢如此详尽的解答!
我碰巧发现熊猫B802也是采用的这种电路,而且R13和R12的阻值也是3K和5.1K。很有可能长江733是借鉴了B802的检波电路。而且我在无线电杂志介绍熊猫B802的文章中找到了该电路的解释:“R18的作用一是为了使检波交流负载阻抗和直流负载R35相接近,以利于减小检波失真,其次是限制机器的增益,以提高相对灵敏度”。关于第二个作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限制机器的增益,使得前级的噪声不至于过大的进入低放级,从而提高相对灵敏度?
但是我仍有一个疑问,就是这个3K电阻的加入,相当于电位器即便打到最小阻值(最大音量),也仍旧串了一个3K的电阻,相当于传统滤波电路电位器开到一半左右,这样会不会使得最大音量受限?或者小信号的放大能力不够(相当于有远近程开关的收音机拨到了近程,串入一个电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3 20: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zhangsp06 发表于 2024-9-3 19:16
感谢如此详尽的解答!
我碰巧发现熊猫B802也是采用的这种电路,而且R13和R12的阻值也是3K和5.1K。很有可 ...

R13的分压作用确实会影响前置低放BG4的增益,但BG4的集电极电流较小(输入阻抗较大),加上发射极串联负反馈电阻R15的等效电阻约1.5K,R13的分压作用约1/3,对BG4的增益影响不大。
电路参数都是兼顾增益、失真确定的,任何改善性能的措施都是利弊共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3 21: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图的2次AGC是怎么实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4 15: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fjct 于 2024-9-4 17:59 编辑
快乐年 发表于 2024-9-3 21:52
这个图的2次AGC是怎么实现的?


D1/R5/R7/C19构成二次自动增益控制。
无信号时,BG2静态电流在R7的压降导致R7下端电位低于D1正极电位,D1有较高的反向偏置电压,近似于开路(数百K),对电路影响很小。
随着输入信号的增强,BG2静态电流在一次AGC电路的控制下逐步减小,R7压降也随之减小,D1的反向偏置电压同步减小,反向电阻迅速下降,相当于在T1初级热端(通过R5/C19)对地并联了这个反向电阻,降低了变频级的中频增益。实测D1在反向偏置电压为0.1V以下时,反向电阻约20~50K。
这种电路的D1偏置电压始终为反向偏置,大小不同而已。
另有一种二次AGC电路,在T1馈电端对电源间串入数百欧电阻,并对地接0.047μF电容。该电路在无信号时D1仍为反向偏置(因R7压降大于串入的数百欧电阻压降),但反向电压略小。大信号时T2馈电端电压接近电源电压,T1馈电端电压为电源电压减串联电阻压降,D1可能产生正向偏置,等效电阻更小,对变频级的中频增益衰减更大。牡丹机有多款采用这种二次AGC电路的。
由于T1初级有2个不同圈数的热端,D1接入圈数较多的热端时衰减较大。另外中周谐振电容对二次AGC性能也有影响,200p中周的二次AGC控制功能优于330p/510p中周,同样是因为小电容中周的初级圈数大于大电容中周的初级圈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4 17: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zzfjct 发表于 2024-9-4 15:18
D1/R5/R7/C19构成二次自动增益控制。
无信号时,BG2静态电流在R7的压降导致R7下端电位低于D1正极电位,D ...

谢谢你的回复。
但是:“无信号时,BG2静态电流在R7的压降导致R7下端电位低于D1正极电位,D1有较高的反向偏置电压,近似于开路(数百K),对电路影响很小。”,这里D1应该值正偏的,因为D1正极通过线圈接到电源正极,静态时候,BG2应该有0.3ma的电流,D1的负极的电压会低于正极。所以D1至少微导通。不知道我的分析正确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4 17: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年 发表于 2024-9-4 17:36
谢谢你的回复。
但是:“无信号时,BG2静态电流在R7的压降导致R7下端电位低于D1正极电位,D1有较高的反 ...

锗管机的D1正极通过线圈接到电源负极,不是正极。
硅管机才是D1负极通过线圈接到电源正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4 17: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zzfjct 发表于 2024-9-4 17:49
锗管机的D1正极通过线圈接到电源负极,不是正极。
硅管机才是D1负极通过线圈接到电源正极。

谢谢提醒,没午睡,搞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4-29 19: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