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3-5 21: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卢作孚的社会教育事业是其乡村建设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卢作孚的社会教育观中有博物馆的设立方针:针对当地教育不普及的现状,把定位放在普通大众的层面上,在展示内容上贴近民众的需求与兴趣,在展示形式上浅显易懂,在展示方法上寓教于乐——以馆园结合的模式深化传播效果,增进教育印象。
对此卢作孚曾记录:“在公园内添设嘉陵江科学馆一所……以备一般人士参观研究。”“最近该苑所有陈列标本,力加一度刷新,每种标本均有简要说明签附之,游人一望而知为何物何地所产,何时所出,作何用途等等情形。更以动物园新到几种活物,如豹子、马熊,是更足以引起参观者游兴,所以日来参观人数愈形加多。”“在公园里有一个博物馆,一个动物园。每天下午集中了无数本地和嘉陵江上下过此停宿的人们在那里游玩。”……
4.jpg
卢作孚《乡村建设》封面
这样的理念可以溯源自1929年卢作孚在《乡村建设》中指出的,“乡村第一重要的建设事业是教育。因为一切事业都需要人去建设,人是需要教育培成的,所以努力建设事业的第一步是应努力教育事业。”此后他又把教育事业分为两类:一是学校教育,二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内涵不难理解,所谓的“社会教育”意指整个社会是一个教育体系,社会的各项事业,尤其是模范事业是可供人们学习的楷模,而博物馆这样的实体场馆则正是体系中的要点。
在今天看起来虽然平常,但在当时却是闻所未闻的博物馆成功在北碚落成,其机构的存续设立和理念的推行还得益于博物馆始终有的一支稳定队伍:
1930年秋成立后,博物馆聘黄子裳主办;
1933年,博物馆职员有主任黄子裳、技师唐成德、助员高孟先、郭卓甫、周承烈;
1936年,博物馆设主任1人、管理员1人、馆丁1人,主任由江巴壁合组峡防团务局政治股黄子裳兼任,管理员为叶蕴辊;
1931年,卢作孚为谋解决博物馆、动物园、公园、农林研究所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还主持召开中国西部科学院院务会议。
人、事、物并举,博物馆成为了贴近社会生活并便于实施社会教育的场域,它普及于人们日常出入的市场、普及于乡村市井的人家,给予人观看、给予人学习,更在“辅助人们,指导人们改良家庭的生活,职业的生活,游戏的生活,个人饮食起居的生活,解决社会当前的问题”上起到一定作用。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始承载教育民众、灌输知识、转变世风、改良社会的职能。
卢作孚先进的社会教育观和大胆实践让北碚率先得到了这一教化,事实上,1930年创建于重庆北碚的峡区博物馆以及同年并入中国西部科学院为其附设的公共博物馆不是别的,正是重庆地区最早出现的博物馆。在边远之地却有先进的社会教育机构,这不可不谓是一项创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