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中百电信 于 2011-12-11 00:29 编辑
电子管其实和晶体管亦一样有着相同的工作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好多人还是搞不明白。
下面我就结合一些资料把胆机功放的几种工作方式简单介绍如下:
我们习惯上根据放大电路中三极管在输入正弦信号的一个周期内的导通情况,可将放大电路分为下列三种工作状态:
(1)甲类放大
甲类(也称A类,class A)——在正弦信号的整个周期内管子均处于导通状态(即管子的导通角=360°)
在输入正弦信号的一个周期内,都有电流流过三极管,这种工作方式通常称为甲类放大。
(2)甲乙类放大
甲乙类(也称AB类,class AB)——在正弦信号的多半个周期内管子处于导通状态(即管子的导通角在180°~360°之间,或者表示成180°<导通角<360°);
在输入正弦信号的一个周期内,有半个周期以上,三极管的iC > 0 ,称为甲乙类放大。此时功率管的导电角q 满足:p < q < 2p 。
(3)乙类放大
乙类(也称B类,class B)——在正弦信号的半个周期内管子处于导通状态,另半个周期处于截止状态(即管子的导通角=180°)
在输入正弦信号的一个周期内,只有半个周期,三极管的iC > 0 ,称为乙类放大。其典型工作状态如图1所示,此时功率管的导电角q = p 。
(4)丙类
(也称C类,class C)——在正弦信号的少半个周期内管子处于导通状态,(即管子的导通角<180°);
(5) 上面是电路工作状态的基本定义,换言之电路的工作类型或工作状态的判断标准是管子的导通角,而不是有否栅流,
在电子管电路中,管子导通时有栅流出现就是2类,管子导通时没有栅流就是1类。
(6) 如何提高电路效率
在甲类放大电路中,为使信号不失真,需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保证在输入正弦信号的一个周期内,
都有电流流过三极管。因此当有信号输入时,电源供给的功率一部分转化为有用的输出功率,
另一部分则消耗在管子(和电阻)上,并转化为热量的形式耗散出去,称为管耗。
而在没有信号输入时,这些功率全部消耗在管子(和电阻)上。
甲类放大电路的效率是较低的,可以证明,即使在理想情况下,甲类放大电路的效率最高也只能达到50%。
显然,若能减少管耗,就可以提高效率。
静态电流是造成管耗的主要因素,因此如果把静态工作点Q 向下移动,
使信号等于零时电源输出的功率也等于零(或很小),信号增大时电源供给的功率也随之增大,
这样电源供给功率及管耗都随着输出功率的大小而变,也就改变了甲类放大时效率低的状况。
实现上述设想的电路有乙类和甲乙类放大。
乙类和甲乙类放大主要用于功率放大电路中。
虽然减小了静态功耗,提高了效率,但都出现了严重的波形失真,
因此,既要保持静态时管耗小,又要使失真不太严重,这就需要在电路结构上采取措施。
(7)总结
在应用中上面每一种工作状态都有单端和推挽电路,
只不过B类和C类的单端电路是不能用来做音频放大的,
在音频放大电路中我们只能见到A类单端、A类推挽、B类推挽、AB类推挽四种电路形式。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A2类电路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和实际意义可言,
所以A2类只在理论上存在,历史上是没有设计师真正设计过A2类电路的,
在一般的资料文献中A类均指A1类;
B类电路追求的就是高效率、大功率,失真、频响等高保真方面的要求肯定放在次要的考虑位置,
所以B类电路基本都是以B2电路的形式存在,
B1类几乎没有人使用,因此很多手册、技术资料中都以B类来称呼B2类(或者说技术资料中常见的B类,从理论角度严谨地讲应该是B2类)
C类只用于振荡、发射电路的功率放大而根本不用于音频放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