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12-24 16: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替不适用于无线电话的电弧式发射机。而无线电接收机也因为采用了真空二极管检波器和电子管放大器,使灵敏度和可靠性大大提高。到1918年,电子管在各种类型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和电子设备中得到普遍采用。无线电话和无线电广播随之由实验阶段逐步进入实用阶段。1920年,美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取得营业执照的商业广播电台匹兹堡KDKD广播电台开始播音。此后,各国的无线电广播陆续诞生:1921年,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和丹麦;1922年,法国、苏联;1923年,德国、中国(1月23日,上海);1924年,荷兰意大利;1925年,日本。其他各国的无线电广播随后也相继发展起来。到1935年,全世界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发展到1700多座。
不过,当时各国无线电广播的频率都是在中波和长波波段。在1921年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发现200米以下的短波具有远距离传输特性后,无线电广播很快开辟了短波波段。1927年,荷兰菲利普公司建立的大功率电子管发射机开始向世界广播。此后短波广播电台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1933年,美国科学家阿姆斯特朗又发明了调频技术(在此之前,这位天才的科学家还在1912年先后发明了再生电路、超外差电路,以及1951年发明超再生电路)。1941年美国首先开始了商业调频广播。1962年起,世界上又兴起了调频立体声广播。上世纪的1959年元旦,我国在北京首次开始调频广播,80年代中期,无线电调频广播在全国普及。从此,人们迎来了不受天电噪声干扰,且具有高保真度的无线电广播新时代。
无线电广播技术传入中国,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奥斯邦为了在中国推销在世界上出现不久的“洋魔术”――收音机,在上海广东路3号大来洋行屋顶,创办了一座发射功率只有50瓦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宣告了无线电广播在中国的诞生。1926年10月,无线电专家刘瀚创办了第一个中国人自己经营的广播电台――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的新新公司为了推销自己制造的矿石收音机,开办了发射功率只有50W的我国的一座私营广播电台。此后,天津(1927年5月)、北京(1927年9月)也先后创办了无线电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国民党政府官办的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功率500W)在南京开播。到30年代初,云南、山东、山西、河南、湖南、江西、广西、江苏、四川等省,也都先后开始了无线电广播。据《中国的广播电台》一书中的统计,到1949年,全国共有49座功率很小的广播电台(合计发射功率只有138千瓦),收音机拥有量只有100万架。新中国成立以后,广播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86年,全国广播电台发展到278座,发射功率增长300多倍,收音机拥有量达到2亿5千多万架。
历史回眸之六:收音机的发明,使无线电广播走进千家万户
实际上,无线电广播和收音机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无线电广播,收音机不可能出现;没有收音机,无线电广播的作用无法普及。人们通过无线电广播和收音机了解天下大事,增长各方面的知识,欣赏悠扬的音乐,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可以说,无线电广播和收音机为无数家庭带来了欢乐和愉悦。
然而,在无线电广播发明的初期,作为收听广播的工具是由天线、线圈、检波器和耳机构成的最简单的接收器,可能与当时无线电收报机所用的接收器是一个东西,人们当时称之为“音乐盒”,而且数量也很少。人们所称的矿石收音机,据说是因美国科学家邓伍迪和皮卡尔德在无线电接收机里使用矿石检波器以后而出现的。1910年,邓伍迪和皮卡尔德开始研究无线电接收机,他们利用某些矿石晶体进行试验,发现方铅矿石具有检波作用,将其与由线圈组成的调谐电路与耳机相连接,就可以接收到无线电台放送的广播节目。由于矿石收音机无需电源,结构简单,深受无线电爱好者的青睐,至今仍有不少爱好者喜欢自己DIY和研究。但它只能供一人收听,而且接收性能也比较差,当时客观上也制约了无线电广播的普及和发展。只有在电子管发明以后,才使收音机的电路和接收性能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和完善 。
需要指出的是,早在电子管发明之前,人们就分别发明了不少新颖的制造收音机所必需的电子元件,如高压变压器(1851年法国鲁门阔夫发明)、动圈式扬声器(1860年德国西门子发明)、云母电容器(德国鲍尔1874年发明)、纸介电容器(1876年英国费茨杰拉德发明)、碳膜电阻(1897年英国甘布里尔和哈里斯发明)。但只是在有了电子管之后,人们才可能利用这些电子元件与电子管构成相关的电路,来研究和制造新式的收音机。最初,人们把真空二极管用作检波,把三极管用作高频放大和音频放大,较好的提高了收音机的接受性能。1912年“再生电路”发明之后,收音机的接受能力和效果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美国无线电工程师阿姆斯特朗发明的超外差电路,能将接收到的高频信号与收音机中产生的高频信号进行混频,产生出一个新的差频信号(即中频),然后再对这个新的中频进行放大和检波、低频放大。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直到1920年他才公布自己8年前提出的超外差电路,并由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弗里斯应用到收音机上,从而结束了以往收音机必须设置多级调谐高频放大,安装许多旋钮,调谐收听十分困难的历史,同时大大地提高了收音机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这种电路原理一直延续到今天仍在使用。据资料记载,1922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的产品目录上首次出现收音机产品。其中最便宜的矿石收音机售价25、5美元。最贵的产品是维斯汀豪斯公司出品的“大艾里奥拉”牌收音机,售价401美元。最近还看到网上一份资料,说是1913年法国人吕西安、莱维利用超外差电路制作成了收音机,并申请了专利,并说1924年超外差式收音机首次投入市场,1934年得以推广。到底哪个说法正确,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至于当时的收音机的供电方式,除了矿石收音机不需电源供电外, 1930年以前,几乎所有的电子管收音机都是采用两组直流电源供电,一组作灯丝电源,一组作阳极电源,而且耗电较大,用不了多长时间就需要更换电池,因此收音机的使用成本较高。1930年前后,使用交流电源的收音机研制成功,电子管收音机才较大范围地走进人们的家庭。
然而收音机的真正普及,还是在晶体管出现以后。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并于1948年6月向美国专利局申请晶体管发明专利;1956年,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三位科学家因发明晶体管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4年,美国里吉西公司生产出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后,德国、日本、苏联、荷兰等国,都相继研制和大规模生产晶体管收音机。我国在上世界50年代末也开始研制晶体管收音机,并在70年代形成生产高潮;晶体管收音机的总产量,到1986年已经达到2亿多台。其中,上海、南京、北京、广州等地,是我国最早和大量生产晶体管收音机的城市。网友们经常在坛子里贴出的德国根德,日本索尼,荷兰菲利普以及国产的红灯、牡丹、熊猫等著名品牌的老收音机,就是这段历史的佐证。晶体管收音机以其耗电少,不需交流电源,小巧玲珑,使用方便而赢得人民的喜爱,并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最普及和廉价的电子产品。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渐出现了数字广播、卫星广播和网络广播,晶体管收音机也由分立元件,发展出集成电路收音机、数字显示、数字调谐收音机和最新最时髦的无线网络收音机。这也许是当年研制电子管收音机的前辈科学家们所始料未及的。
结 束 语
追根寻源至此,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简要地“扫描”一下前辈科学家从电磁学研究到无线电发明和应用这段艰苦探索的脉络了:1800年以前,前辈科学家主要对各种静电现象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1800年伏打发明电池,宣告人类静电时代结束,迎来研究和利用电能的电气时代。1820年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电生磁现象;11年之后的1831年,法拉第发现磁生电现象;31年之后的1862年,麦克斯韦提出电磁理论并预见到电磁波的存在;25年后的1887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890年,法国布兰利发明了对无线电通信至关重要的“粉末检波器”;接下来的1895年到1901年,马可尼和波波夫分别打开了无线电应用的大门,发明了无线电报,解决了用无线电实现远距离通信的问题。1904年,弗莱铭发明真空二极管;1906年,德.福雷斯特发明真空三极管,同年,费森登无线电广播实验成功;稍后,美国科学家邓伍迪和皮卡尔德研制成功矿石收音机; 1913年德国物理学家亚历山大、迈斯纳利用电子管研制成功了电子管无线电发射机,使无线电广播真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20年,美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取得营业执照的商业广播电台匹兹堡KDKD广播电台开始播音,此后无线电广播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国普及,与此同时收音机产品开始进入大众消费市场;1930年前后,使用交流电源的收音机研制成功,电子管收音机开始较大范围地走进人们的家庭。1947年,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1954年,美国里吉西公司生产出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并在各国普及生产后,无线电广播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所有这些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所有这些前辈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都为无线电广播和收音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回眸这一段历史,我们深深地感到,如果没有这些前辈科学家执著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没有历代天才的发明家前赴后继的刻苦钻研,就不会有我们人类无线电和电子技术今天这样的辉煌,也不会有我们今天这样的物质文明程度。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名字和他们的历史功绩吧!
无线电广播和收音机是神奇的。它的神奇,在于人们能在方寸之间收听和了解千里万里之外的各种信息。因此,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100年来,它曾经为多少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和幸福。作为无线电爱好者,我们清晰地记得,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富足的年代,小伙伴们围座在收音机旁聆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的欢乐情形;清晰地记得从收音机里传来的那一首首至今仍然萦绕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激荡人心的嘹亮歌声;清晰地记象当年我们在刚刚迈入学装收音机门槛时蹒跚学步的经历和初次成功那一刻的由衷喜悦……广播和收音机曾经融入我们的青春年华,伴随着我们成长,融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今,无线电广播和收音机仍然拥有象我们广坛网友这样的一大批爱好者:大家喜欢广播,喜欢收音机,研究收音机,diy收音机,收藏收音机,网聊收音机,与广播和收音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成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有许多爱好者,怀着浓厚的兴趣,通过长期学习研究无线电和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和栋梁,取得骄人的成就。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在简要地回眸无线电广播和收音机发明和发展的这段漫长历史之后,抚今追昔,也许会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和启示,激励着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主要参阅资料:
1、松鹰著:《电子科学发明家》(中国青年出版社81.12)
2、赵保经:《从有线通信发展到无线电通讯》(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83.12)
3、苑子熙:《外国广播电视事业史简编》(新华出版社90.2)
4、赵玉明:《中国现代广播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12)
(本文归《广播论坛》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该帖子被 东方渔民 编辑。2006-12-24 5:10:13
该帖子被 东方渔民 编辑。2006-12-24 7:32:21
该帖子被 东方渔民 编辑。2006-12-24 7:34:51
---
广播爱好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信息:
• 无线电广播与收音机发展的历史回眸--纪念费森登发明无线电广播100周年 (12480字) (东方渔民 2006年12月24日 05:09:05 阅读:71)
o 俺坐个沙发! (空) (长三角大夫 2006年12月24日 05:28:13 阅读:1)
 大夫早上好!俺是响应您的号召才写的这篇文章。 (空) (东方渔民 2006年12月24日 05:33:59 阅读:2)
 兄弟:谢谢!您早!俺现在刚到江西上饶就上广坛了! (空) (长三角大夫 2006年12月24日 05:43:04 阅读:1)
 您辛苦了。 (空) (东方渔民 2006年12月24日 05:46:23 阅读:0)
o 好帖,从SO FAST到SO POWER! 当选为本年纪念帖文之最。 (空) (地球村民 2006年12月24日 06:41:06 阅读:1)
o 辛苦了! (空) (毒霸地球 2006年12月24日 07:41:46 阅读:1)
o 很好的資料,謝謝! (空) (我是港人 2006年12月24日 08:01:18 阅读:0)
o 好资料! (空) (ztl 2006年12月24日 08:35:23 阅读:0)
o 好文章,俺有幸先睹为快了! (空) (大长今 2006年12月24日 08:36:27 阅读:1)
o 要把无线电技术发扬光大。 (空) (mldog 2006年12月24日 09:04:05 阅读:0)
o 谢谢!收藏了。 (空) (叽哩咕罗 2006年12月24日 09:10:41 阅读:0)
o 辛苦了,很好资料! (空) (小黄 2006年12月24日 09:18:13 阅读:0)
o 授精! (空) (jianjie 2006年12月24日 09:18:40 阅读:0)
o 好文!请求斑竹受精!! (空) (vacuum 2006年12月24日 09:29:25 阅读: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响应:
响应信息前,请确认您发表的信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第一次来的新用户想发言,必须先注册,请点击表格中的"注册用户"。
姓 名 注册用户
密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