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xjw01 于 2011-8-9 08:56 编辑
9205三位半校准小结
一般性认识,不考虑某些极端条件,在我的万用表上有效。
一、误差概述
1、零点校准(调零):AD转换器,通常存在零点漂移,半导体器件,多有这个毛病。指针表也有调零问题,只是方法有所不同。数字万用表通常具有自零功能,无需人工调零。
2、满量校准:在满量程附近对数字表校准,使得数字表在满偏或接近满偏时误差可以忽略。满量程校准后,如果希望长期不漂移,要求基准及分压电阻等相关电路有足够的稳定性。
3、关于非线性误差
理想的数字万用表,是高线性的。
设万用表的1字对应0.001V
输入0 mV 须显示 0字,输入(0 + 0.5)mV 须跳到 1字,
输入1 mV 须显示 1字,输入(1 + 0.5)mV 须跳到 2字,
输入2 mV 须显示 2字,输入(2 + 0.5)mV 须跳到 3字,
输入3 mV 须显示 3字,输入(3 + 0.5)mV 须跳到 4字,
……
输入n mV 须显示 n字,输入(n + 0.5)mV 须跳到 n+1字。
每次跳变,输入电压的间隔完全相同,这时数字表的线性度理想。
4、温漂及噪声对精度的影响。
二、万用表误差表示
of reading误差 与 of range误差,前者下文称为a误差,后者下文称为b误差。
把万用表看作“尺子”,如果刻度均匀,那么误差主要由尺子总长度的精度决定。例如总长度误差a%,那么在量程范围内都会产生a%的相对误差。比如,尺长1米,误差2%,今测得物体长度50cm,它的误差将有50*2%=1cm
万用表也采用了类式的方法表示误差。常记为 a% of reading,人们常常译为“读数误差”。这种译法容易引起误解(误为读数时产生的误差)。如果从数学的角度看,把已调零的AD的输入与输出关系用多项式拟合,那么这个误差表示一次项系数的误差,是线性部分的误差。a%误差主要决定于基准的稳定性、零点稳定性、校准的仔细程度、分压电阻的精度。
由于AD转换器也会存在一些非线性,引入了非线性误差。这种误差,直接采用误差字数来表示比较直观,也有的采用相对满程字数的百分数来表示,即of range误差。如误差b字,满量程2000字,表示成百分数,则为(b/20)%
各档分压电阻不一致、AD满程漂移,可以归算到a误差。噪声、非线性误差、AD的量化误差等,可以归算为b误差。当然,这种归类不是绝对的,只是个参考。
数字万用表内一般有设置满量程校准功能,因此,万用表校准后,a误差基本消失(各档分压电阻准确时)。受到温漂、老化等因素的影响,a误差随时间、环境的变化,a误差会不断变大,或a调校不精、各档分压电阻不准等因素,通常比b误差大得多。
a误差在各点电压上的相对值是相同的,因此满量程时引起的误差字数最大,1/10之一量程下,误差字数基本可以忽略。
b误差是一些比较“杂”的误差。需多点校准才能有效的消减,多数低位表不具有多点校准功能。但b误差容易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围。
b误差在各电压点的误差不同,通常取全量程中的出现的最大值来标定。
交流档,在小信号时,精度差,这种附加的误差,通常直接归算到b误差。
高位表中,a误差与时间密切相关。超过1年厂家不做误差保证,多半与a误差有关。就好象,尺子用久了,发生老化,整体变短了,得重新拉长一点都能准确。有的测量,对a误差无特殊要求,但要求高线性,这时b误差小就有用了。高位表实际上还另外单独给出非线性误差参数。
当满量程时的a误差可以做得与b误差相当或更小,通常无需细分a与b误差标定,直接给出总误差标定即可。
指针表的b误差较大。一格内的估读,精度只能达到0.1至0.2格,全量程一般为50格,所以相当于250字(每格5字)的表,估读引起误差0.5至1字。回差引起2字误差,非线性也可能引起2字误差。因此,做较坏估计,他会引入5字(约1格)误差。好的万用表,可以按2字做误差估计。但不管怎么说,总共只有250字,b误差已达2至5字,相当于2000字下误差16至40字。而指针表的a误差也可以达到这个水平。这种情况下,不太有必要区分a与b误差,直接给出总误差即可,比如,2.5级误差就是2.5%*满度值,50格的表相当于误差0.75格。
指针表的档位密度高,平均3倍一档,数字表档位密度低,10倍一档。
指针表的读数基本误差,通常可以认为是0.5格。在1/3量程处(17格),误差约3%
2000字的三位半数字表,在1/10量程处的基本误差是:of reading 误差200*0.5%=1字,of range误差2字,总误差3字,相对误差3/200=1.5%,而且,1%是有足够余量的,通常误差小于1%
三、两块9205万用表直流流档误差实测
测量前,更换新电池,以减小误差。并尽可能多次测量。
一块是红表(已使用7年左右),一块是黑表(已使用十几年)。
红表,测同一个电压,在200mV、2V、20V、200V之间切换,误差0字。
黑表,测同一个电压,在200mV、2V、20V、200V之间切换,误差1字至2字(如果用低档位看,误差10至20字)。
2V档:
b误差均小于1字,比标称误差2字要小。红表误差小于0.5字,黑表误差大一点,约0.8字,更换积分电容为CBB 0.1uF/630V,b误差基本消失。
红表:校准前,满量程时的误差2至3字, 校准后,误差0字(测不了,结果与基准显示同一个值)
黑表:校准前,满量程时的误差8字左右,校准后,误差0字(测不了,结果与基准显示同一个值)
温漂:只测红表,红表包上保鲜袋,拿到冰箱冷藏半小时,约降温20度。拿出来立刻测量,满量程时读值变小约1字到1.5字,半量程读值减小0.5字左右。半小时至1小时候,读值恢复原值。冷藏后,整个表很潮湿,这种漂移,除了温度变化引起,也不排除潮湿因素。
一个小结论:
1、红表,基本实现了全最程小于1字的表现(即全量程最多误差1字,更换积分电容后,表现更好一些),而且温漂可忽略。黑表了一样。但黑表分压电阻不准,换量程后有误差。
2、校准时,调200欧电位器,非常困难,轻轻一动,就变化几十字。这个该死的电位器,成了误差的主谋。估计工厂的小妹,调得不仔细,所以造成几字误差。这种电位器,说不定,振动一下,数值就会变化。
对于三位半9205表,要想做到电压档误差只剩下1字(平均0.5字左右),关键是那信200欧电位器要解决,采用多圈电位器可解决问题,其次分压电阻的精度。分压电阻的精度一般是足够的。如果把积分电容换为400V CCB电容,误差还会进一步减小,全程误差大部分是0字。
而以上改进方案,实际上就是采用4位半表的解决方案。
万用表的表笔翻转,读数有时相同,有时相差1字,多次测量,相差1字居多。
综合以上各方面考虑,最后,红表直流档(200mV,2V,20V)误差为2字。考虑到日后漂移,定为4字误差,1/2量程以下,定为2字误差。非线性误差,定为1字。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