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4-1 16: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sffzz1 于 2022-4-1 16:20 编辑
我看LZ的这个算法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
首先我们不管变压器的变比是如何的,要么是4欧转5.5,要么是8欧转5.5,总之是5.5k的一个阻抗.
把电子管抽象为一个电压源,这个电路就是一个电源带了5.5k阻抗的负载,那么这个数就是
5.5k的阻抗/电源内阻,
电源内阻,也就是6p1电子管在交流情况下的动态内阻.
再看于版的那个回复, 就是把功放看成一个电压源,那么负载阻抗就是8欧,这个系数就是
8欧的阻抗/功放内阻.
而那个测试用的电路图里面的公式(2u2-u1)/(u1-u2),就是求电压源内阻的公式的演化
这个步骤 我手工计算了一遍,方法很简单.
首先第一次只接了一个8欧电阻的时候电压是12.814,这个时候可以等效看做是8欧电阻和功放内阻并联,然后空载电压就是12.814.
再次并了而一个电阻8欧,相当于12.814的空载电源外接了一个8欧的负载,这个时候电压降低了0.6050533v
这个降低了的 电压 根据那个 XXX啥的定律,就是被电源内阻吃了
这个时候的电源内阻是和8欧并联的内阻,通过计算可的功放内阻是0.6545586,根据阻尼系数公式,可得为12.22.
这个过程就是上面按个阻尼系数公式的手工一步一步的计算.
我觉着这两个方法可能都没错,一个是从电子管作为电压源的角度看,一个是功放作为电压源的角度看.这两个可能是一回事.
我的想法是: 能不能实际电路中测试一次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