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朋友精品多多,尤其是机器里的电路,做得排列整齐漂亮,有的堪称艺术品。
从早年修过见过的收音机到现在,我的印象是:
1.早年的美国或日本收音机值30——40年代收音机,其电路的搭接顶多是机内有一两处接线架,用以直接搭接从管座飞来的电阻或电容。线路早期不扎把,大些的电解电容或线绕电阻,都是直接用架子或铁箍做架子固定。
2.国民党时期40年代用美国军资和部分国产零件做的收音机。大多是飞线。元件很少使用架子,就直接连接管座,只是高压接点用一两个支架。线不扎把,零件飞空,这是我印象。
3.解放后生产的苏联机和国产机,大部分好点的机子是收音机基座中间放置一个接线架,将电路在架子上焊接电路零件,然后用线引到管座连接。看起来比以前的东西整齐多了。
4.70年代晶体管收音机普及,电子管机逐步停产。还可见扩音器,尤其是50w和150W的,里面电路引线扎把,捆得跟电工板一样。
5.再见销售的胆机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了。在西单见过2A3胆机,售价高达1万。机子里面也使用了印刷电路板,电路引短线接到管座管脚上。
6.如今,很多厂家将管座直接固定安在印刷电路板上,电路板上的管座对应基座的管座孔,于是外包装也多了起来。机子外美观,内里电路板也美观。
坛子里的朋友们,有的采用过去做晶体管机的工艺,打铆钉眼,焊接器件,为了美观,焊接可靠,费尽了心思。
不知大家都喜欢什么方法呢?
我是懒人,不能成批生产的东西不值得设计印刷电路板,不够费工夫的。不能采用飞线,太乱,(但是杂感小,呵呵),打铆钉,费工夫,必须先设计好电路走线和零件安排,太麻烦。架支架,还得先做支架。
于是找块板子,一边用微型小电钻打孔,直接将电阻电容安装上,穿过板面的元件腿就直接做了电路间的接线。懒,省事。一边打眼,一边安零件,接线路。板子做好,用线接到管脚和其他固定在胆机基座上的零件,电位器、插口、喇叭接口等。
由于懒了几十年,佩服坛友们的工艺,但懒得动手。
这算是接线杂谈吧。也是工艺变迁的见证者。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