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3-7 12: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1、中频干扰是指外界有频率接近本机中频频率的强信号对本机的工作造成的干扰。因为频率接近(或等于)中频频率,所以中频通道所有的大门(谐振选择回路,滤波器等)都对其畅通无阻。只有前端的天线谐振和调谐高放的谐振选择回路对其有一定的衰减,但由于中波第端的频率与中频频率相对来说不远,天线谐振和高放谐振选择曲线对其的衰减作用相对有限,如果这个干扰信号比较强,就会干扰到我们的收听。所以这个干扰首先是频率很接近中频(在中频通道的带宽内),其次这个干扰还比较强(毕竟天线谐振回路和高放谐振回路选择曲线也会对其有一定的衰减),再者,我们所接收的信号是在中波的低端频率(否则天线或高放的谐振频率要比中频干扰高得多,对其的衰减也显著改善),最后这个干扰信号强度还比较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比较明显地体会到中频干扰的存在。
2、至于本机的中频信号反馈是否会干扰,因为是严格同频且相位恒定,这个我们不称作“干扰”,他对电路的影响主要是“自激”——是正反馈且环路增益大于等于1。这是有害的我们必须避免的。如果是负反馈则会降低中放通道的增益,这个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这些都是通过布局、布线、屏蔽等工艺措施来得以解决或破坏其自激的条件——将环路增益降低到足够低。
3、中频的二次或三次谐波反馈产生的“自激”是由于中频二次或三次谐波的频率正好处于欲接收频率附近,这时候混频前的所有谐振选择都对其畅通无阻,而且混频后都是中频信号,而其二次或三次谐波又落在欲接收的信号频率内,所以不管采用什么混频电路都一样,只要其环路增益大于等于1,必然发生自激。这个也必须是依靠布局、布线和屏蔽等工艺措施来解决。而且越是灵敏度高的机子要求越高,因为灵敏度越高意味着增益越高,那就要求无形的反馈通道(意外耦合)要衰减更大才能满足环路增益小于1的要求。这也是带高放的机子难做,带高增益高放的机子更难做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中频干扰一般情况下比较少碰到,这就是成品收音机很少有用平衡混频电路的原因。所以平衡混频“抗中频干扰”优势虽然很明显,却也在一般的场景下很难让人体会的到。而只能是作为“隐形优势”存在,只是在有中频干扰的特殊场合才发挥出其“抗中频干扰”能力。而对布局、布线和屏蔽等工艺措施的要求是一样的,甚至更高,因为一般采用“平衡混频”电路的都是灵敏度更高的机子。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