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3-23 18: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1913年德国巴尔纳克(Oskar Barnack)相机的诞生标志着135小型相机发展时代即将到来,这种相机后来被称之为徕卡原型(Ur-Leica)。1924年,韦茨拉尔市的恩斯特•莱茨光学工厂(E. Leitz Optische Werke)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模式开始生产巴尔纳克设计的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的小型相机,这就是徕卡I型相机。徕卡相机的问世一方面使拍摄照片的方便程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它的工艺性、光学效果及精密可靠的操作性能令使用者爱不释手,因此很快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如同德国二战前的高速公路一样,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研发理念使徕卡相机一跃成为相机制造业中的佼佼者,亦成为小型相机的代名词。
发展到徕卡III系列,徕兹公司在小型相机制造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应对快速发展的光学技术,M39接口的发展潜力捉襟见肘,升级换代已势在必行。1954年新一代徕卡M3发表,它采用卡口连接模式来支持更大口径的镜头,以及一系列相应先进技术,在当时成为135旁轴相机的机王。
不过,1950年代正值日本相机工业快速崛起,带有“美国占领的日本制造”字样的相机产品在质量方面较战前大幅提升(图1)。到1960年代,日本相机研发和市场占有水平开始超越德国和美国,尤其在135单反相机产品方面表现出强劲势头。由于使用上的便利性,市场对135单反相机的接受程度也迅速提高。日本相对廉价产品在性能上普遍超越美国柯达,并对东、西两德相机制造业产生压制作用。处在小型相机塔尖的徕卡相机在销售方面同样遭遇日本产品的无情竞争,日本135单反的受欢迎程度不断蚕食着高端旁轴市场,原本大受欢迎的徕卡M系列逐渐失去昔日风光。
这一形势下,徕兹公司为了挽回相机产品方面流失的市场份额,同时也为了迎合用户对135单反的需求,亦开始研发单反产品。就技术层面而言,徕兹公司生产135单反相机并非难事,但必须应对专利问题和新技术的体现,这就导致徕卡135单反的问世相对滞后。好在这一时期有着东、西两德其它品牌相机和日本产品作为参照。1965年,徕卡首架135单反产品终于问世,像其他厂家的反光式产品一样,徕兹公司借用了弗莱克斯的称呼,为这架单反取名为徕卡弗莱克斯(Leicaflex)(图2),以此提示该产品为反光结构。
对照相机而言,五棱镜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传说二战前德国人就已经掌握了这一技术,但真正使用是从东德蔡司公司的康泰时S型开始。到1960年代中期五棱镜技术已被广泛采用。虽然这一时期以生产单反闻名的伊哈格公司在爱克山泰相机上一贯使用可换取景器的做法(图3),但腰平取景器与徕卡传统的平视取景模式相去甚远,因此,徕卡弗莱克斯选择了固定五棱镜的平视方案。这一方案的好处是增强了取景器的密闭性,对保持取景器洁净有一定帮助。
日本测光技术的发展也成为莱兹开发135单反相机的重要参照。这一时期半导体技术进入实用阶段,硫化镉测光元件在日系相机上被大量采用,这一技术同样也被引入到徕卡弗莱克斯相机上。表面上看,徕卡M3倡导的外挂方式的测光技术在1960年代中期还比较普遍,但机身自带测光表已成为发展方向,日本产品中已经有很多自带测光系统的相机出现。其中,外测光方式的产品实际上沿用了硒光测光整合技术的思路,在硫化镉测光技术初期被多个厂家采用(图4)。徕卡弗莱克斯采用的就是基于硫化镉元件的外测光技术。
徕卡相机一贯以做工精湛闻名,徕卡弗莱克斯也不例外,虽然外观中规中矩,但相比日本同时期同类相机而言,能感觉其深厚的光机制作水平在产品工艺上略胜一筹。包括测光用的测光窗在这架徕卡单反相机上的布局和外装帧也是我见到最得体和最精致的,它有别于日系产品,无论位置安排还是视觉效果都很难把它和印象中抢眼的测光窗联系在一起,由此看出设计者是作了精心规划的(图5)。这种设计形式单就测光精度而言虽不能与TTL(内测光技术又称镜后测光技术)并肩,但与整合在机身上的硒光技术相比其稳定性和测光精度已有明显提升。
徕卡弗莱克斯整体结构依旧采用全金属构架,除输片系统的胶片轮轴外,其余部分包括感光度调节盘在内均为金属材料,重量达到850克(含标头),因而经久耐用。时至今日,大部分存世相机依旧可以发挥正常使用功能。
全世界喜欢徕卡相机的人不在少数,有人说,徕卡相机是细节上的功夫,这话确实有一定道理。M系列如此,135单反也不例外。徕卡弗莱克斯零部件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尽善尽美,这一点从精致的调速盘(图6)、反光镜预升拨杆和自拍搬把上均有所反映(图7)。
橫走式胶质布帘快门是徕卡相机的看家技术,仅管后期产品引入日系商品快门,但在徕卡第一架135单反徕卡弗莱克斯相机上还是采用了纯正的徕卡胶质布帘快门,因此可以说徕卡弗莱克斯相机是最纯正的徕卡产品。笔者对这款单反用的布帘快门进行测试,结果如表1。
表1 徕卡弗莱克斯快门测试结果 基于OMES方法
快门S 标准值μS 测量1 测量2 测量3 平均值 差别 %
1/2000 488 1105 1221 1123 1150 135.7
1/1000 977 1673 1497 1757 1642 68.1
1/500 1953 2820 2833 2835 2829 44.9
1/250 3906 5382 5359 5536 5426 38.9
1/125 7813 8891 8984 8843 8906 14
1/60 15625 14855 14582 14461 14633 -6.3
1/30 31250 32768 32990 32317 32692 4.6
1/15 62500 61480 62075 62844 62133 -0.6
1/8 125000 104837 104638 110678 106718 -14.6
1/4 250000 258724 267495 262090 262770 5.1
1/2 500000 536670 549239 541207 542372 8.5
1 1000000 973164 973213 980575 975651 -2.4
注:负值表示快门较标准值偏快,正值则偏慢。
测试数据看,快门的稳定性非常好,1/125秒以下速度段的精度较高,误差均控制在15%以内,1/2000秒的误差偏大,超过100%,但当时胶卷常用感光度为DIN18-21(ASA50-100),1/2000秒的使用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厂家设置这一速度有很大程度是象征性的,是技术指标的一种展示。总体来看,虽然徕卡弗莱克斯相机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但其基本精度依然能够满足使用需要。重要的是它只是全机械方式的产品,其耐久性再次得到验证。
相机的闪光同步速度为两种模式,分别是单次和万次,故设有单次闪光泡专用和万次闪光灯两个接口(图8),万闪的同步速度约为1/90秒,这在当时也算较高指标。上胶卷的方式和其它厂家产品大同小异,亦采用带锁的后开盖方式和反向收片技术(图9),但不能更换数据背。
徕卡弗莱克斯相机系可换镜头产品,期后续产品归类R系列,因此,R系列镜头均可在徕卡弗莱克斯相机上使用。徕兹公司为徕卡弗莱克斯配备的标准镜头为50mm系列。由于采用等效视野(需要满足有效像场的最大容忍限度),其光学设计上与M系原焦距产品有所差异,俗称后焦点设计(让出反光镜距离),因此光学表现力方面也略有差异。一般认为原焦点设计的M系镜头素质更高,这也是为什么M系一直被职业摄影师采用的重要原因。但R系镜头在实际使用中效果并不逊色。以徕卡弗莱克斯标配的苏米克隆(Summicron)50mm/F2为例(图10),色彩校正是莱兹光学的强项,由取景观测与实景的比照显示,该镜头看不到色彩倾向,即没有出现色彩夸张现象,能比较真实记录原始景物的色彩成分。细节描述方面也是徕卡镜头的一贯追求。当然,徕卡爱好者更加看重莱兹镜头所摄照片的韵味,喜欢那种基调(图11)。事实上,现在仍然有人通过接圈在数码相机上使用这支镜头(图12),包括R系列其它焦距的镜头。
笔者使用机身编号1117765的徕卡弗莱克斯相机(图13),标头情况下感觉相机偏重,好处是沉稳,但持握手感受到影响。输片搬把预备角设计偏大,使用中不是很舒适,似乎对手大的使用者比较合适。反光镜及快门震动的感觉甚微,一方面是本身机械精度较好;另一方面机身重量也抵御了部分快门释放时的动能冲量。反光镜的预升功能需要先输片(即上快门)后才能使用。相机取景器目前看亮度适中,而在当时已算较明亮的产品,可以满足大部分环境光下的取景需要。
相机的测光系统可以提供比较准确的曝光参数,但强光下精度有所下降。与测光相关的感光度选择范围为DIN12-39,有ASA对照。由于德国标准制DIN(定)是以10分数来计算的,每递增3/10(定)就快一倍(即一级),如12/10、15/10、18/10……就是递增倍级关系,为了体现这种倍级关系,徕卡弗莱克斯的感光度刻数盘整级之间采用12、15、18……39的数字描述(图14)。省去分母的表达方法在上世纪60年代已在业界达成共识,省去分母后德国标准制一度采用DIN21°、DIN24°的描述方式。我们现在使用的国际标准制ISO实际上是ASA/DIN的组合描述,如ISO100/21°、ISO200/24°等等。
总体而言,徕卡弗莱克斯相机是1960年代中期比较优秀的135单反产品,尤其细腻做工和中规中矩的经典造型,以及相机上所有刻数、文字和标识全部采用凹版方式而不是印制(图15),今天看起来更加具备金属时代工业产品的那种魅力。当然,只要有胶卷,依旧可以作为拍摄工具使用,并获得具有唯一性的底片影像。
----------------
图说:
图1 加有“被占领日本造”字样的日本相机。
图2 徕卡第一架单反——徕卡弗莱克斯。
图3 伊哈格公司生产的爱克山泰单反相机很多采用腰平取景器为标配。
图4 日本生产的外测光型单反相机。
图5 前卫美观的测光窗。
图6 精致的镀铬调速盘。
图7 位于右手一侧的自拍器和反光镜预升搬把等。
图8 两种模式的闪光同步插口。
图9 后开盖式上胶片。
图10 徕卡弗莱克斯标配的苏米克隆50/2镜头。
|
评分
-
4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