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e3po 于 2019-2-19 01:44 编辑
音响侠客行六十三: 香港音响简史 (一)
病了近二年,也其少发帖了。回来看音响怪论也还在四处横行。在总结那四篇“四十年的顿悟”的文章后,再讲一下上世纪发烧友的经历。
作为战后婴儿潮在香港出生的一代,小学升中会考后闲在家,家里一套旧书: 香港大光书店翻板的书“怎样学习无线电”及万里书店出版的” 半导体小制作”, 自此踏上旡线电不归路。
四、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是香港由赤贫发展成贫困地区的时代,吃不饱时由欧美国救济,老一代念小学时大多都吃过美国救济营养餐(午餐肉红萝卜椰菜蒸饭),排队拿过美国救济面粉之类的东西,那时的DIY 的多是收音机、也只是再生机之类,原料多来自二战的美军、英军及日军废军用器材(这些现在是宝,当时却是垃圾),而电路多来自国内冯报本等作者的书的香港盗印本或手抄本。在连收音机都没有的年代,音响基本上是空谈,当时仿制的多是再生机,超外差五管机已是高、大、帅的东西。在六十年代开始,虽有一些人自装威廉信放大器(因为买不起),其时也多是但求出声。在六十年代中后期时,香港已由贫困地区转为发展中地区,开始有些杂志介绍DIY ,例如“无线电世界”,文章多翻自日本的电子杂志,而杂志老扳是日后的已故香港工业界的电子大王。这时香港仍未有电视广播,收音机是唯一的免费音源,因此,装收音机的人极多。相反,进入七十年代有了电视广播后,反而没有人装电视,原因是材料来源及难度(香港是UHF 广播,单是高频头已是当时的头痛问题,日本也无法解决,只能以超小型金属电子管,俗称太空管来处理这第一难项)。
<无线电世界>
晶体管(在香港称为原子粒)收音机在60年代初开始世界性全面取代真空管收音机,但那时候用的是锗晶体管(锗Germanium),管芯生产用单晶体生长方式造成PNP半导体PN结,不容易大规模生产导至产量有限,以致收音机产量亦受其限制。当时有能力生产晶体管的国家大约只有美,英,日,德,法等国家。这些国家的晶体管收音机的生产线都留在该国而不会在东南亜设厂生产。另一方面由于日本以合金法生产的高频锗管的成动,2SA 101及2SA104量大及便宜,成为当时的名管,当时较出名的牌子有日本东芝牌(TOSHIBA)、Sony 及标准牌(STANDARD), 但都留在当时仍是世界工厂的日本生产。当时合金法也也可生产大功率锗管(其实也只有几瓦),但都太贵,因此DIY 仍是以胆机为主。
70年代初出现转变: 美国快捷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s 国内译名为仙童半导体公司) 发明了扩散、刻蚀法生产的硅平面型晶体管(Silicon Plainer Transistor): 光刻技术将菲林底片上的影像晒在一片直径数吋的圆硅晶片上制成晶体管, 每片圆硅晶片可制成数千枚晶体管, 产量极大而且成本大幅下降, 再加上相同工艺做出的集成电路如uA 741, 555,NE 602,ZN414之类,但在封装工序中接出引线需要用人手在显微镜下操作超声波焊接机(U-Bond), 需要良好视力,细心及两手互相配合, 手指动作要灵敏, 要求在短时间训练后即能掌握使用, 以年轻女性最合适. 但每天要八小时在显微镜下工作, 而美国本土无人愿意做兼工资成本太高, 当时香港婴儿潮中的女孩已十七八岁且人数很多, 于是快捷半导体公司便在香港观塘工业区设立了封装生产线, 招请了以千计的年轻女工. 接着其他美国半导体公司相继在本港设立了封装生产线. 当时生产的硅晶体管用黑色环氧树脂封装为圆豆形而被称为黑豆, 以区别金属壳封装的锗晶体管. 常用的是CS 9014及9018, 俗称大、小黑豆,地摊一毫一粒,运比锗管一元~二元一粒平宜。
后来由于中央处理器的高速发展,微电脑(微型计算机)程序控制全自动超声波焊接机于80年代中期已普及,因此淘汰了人手操作的超声波焊接机,此后生产的大规模集成电路 LSI 封装工序均已自动化,早告别人手封装年代. 晶体管更平宜,加工工人也改作别业。
70年代时的晶体管收音机体积小、方便携带及价格便宜,全世界需求大增,而香港是世界晶体管封装中心,晶体管大量供应,所以当年也有人投资开设大量收音机厂,主要分布在观塘区,新浦岗,红堪及北角,计有宝业电子,亜洲无线电工厂,乐德电子等, 1970年代初的生产线主要是生产AM / FM两波段收音机。每条生产线由一条运输带组成,从后边移动向前,装配女工坐在两边,从运输带上拿取线路底版,插上各自负责的电阻电容等零件再放回运输带上,零件插满后便过锡炉,之后由女工检查焊接是否良好及补焊,称为执锡。之后放上夹具测试台(Test Jig)做初步测试,台上有多根伸缩针接触在测试奌,负责测试的女工跟据仪表读数判断是否正常,如果正常便会初步调较中频变压器即中周(IF)及高放线圈与微调电容(Padding)及振荡线圈与微调电容。如果一切顺利即能收到电台广播,这工序称为 Alignment。
这Alignment 工序 AM 部分与 FM 调频部分是分开的,AM 部分叫 KC ,FM 部分叫 MC。修理员与Alignment女工分别坐在运输带两傍,Alignment不成功便交给修理员,修好后交回女工再做Alignment。
初步Alignment完成后,便是半制成品了,会被移离运输带送到司劳房(Zero Room),那是一间用铜丝织成的网搭建的小房间,空气流通没问题,铜网是接了地的所以里面是不会受到大气电波干扰,内有标准讯号产生器(Standard Signal Generator)输出讯号对收音机作最后调教,之后便装机壳,喇叭及电池室。再由女工作外观检查,装上电池开机试听,如一切正常便可入盒包装,称为Final。
在当年厂内还有工程房, 在房内工作的都是资深修理员,大家都认为能在工程房工作是一种成就, 都希望能进去. 当年工程房是做收音机线路版Circuit Board Layout(电子零件位置排列)及做样版收音机的, 电子线路是标准的都是大同小异, 当年还未有FM专用IC(集成电路), 都是用俗你“黑豆”的快捷(仙童)晶体管CS9018 及CS9014 等造机.
在工厂内,每条生产线大约三十多人, 每层楼大约十多条生产线, 一般规模的厂大概三至四层, 而每座工厂大厦约十层, 即大约三至四千人, 通常一起下班,观塘工业区整条巧明街, 鸿图道跟开源道都是工厂大厦, 下班时整条街都是人相信以万计. 估计香港全盛时期的半导体厂及收音机制造厂的工人总数达二十万人以上. 对香港经济有巨大贡献, 功不可没.
言归正传, 到收音机厂当女工是无需电子知识的, 工厂要请女工就直接地在一匹红布(白布在香港被视为不吉利)上写上”本收音机厂招请大量女工, 无需经验, 薪高粮准, 福利优厚, 请亲临查询”, 就直接地挂在大厦外墙当眼处, 连广告费也省了. 在当时电子厂装配工是不请男工的, 男的祗能当修理员, 至于科文(生产管理员) 则不是新手可以当的. 投考修理员当然需要电子知识, 在70年时香港的社会人口学历极低, 要求投考者拿出什么文凭证书之类的东西是不切实际的. 工厂的做法很简单, 让申请人直接座在修理桌前, 桌上有简单的仪器, 即场修理坏机的MC 或KC, 而厂方不会提供电子线路图, 有一位资深修理员会作一些提示, 指定时间内修好了, 就算过关,可以上班.这很清楚,能胜任收音机厂修理员的就祗有无线电爱好者。
此时收音机厂越来越多,修理员空缺开始增加,能修机的才可过关是出于实际需要,不能因空缺多而降低要求。当时官方的教育机构无法提供这些人才:香港理工学院在77年才有几十个第一批电子工程的大专毕业生,而工业学院(其实是中专)更在八十年代初才有毕业生。远水不能救近火,香港生意人头脑反应是很快的,这么多的电子技术员、技工空缺,体制内教育来不及培训,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商机,私立无线电学校便应运而大规模扩充开班招生了,比较著名的有东南电专及歌林比亚无线电学校、另好像还有家叫港专及大华的无线电学校,这些学校港英一概不认可,但当中有些人考了英国C&G技术员资格甚至特许工程师,英国资格却是认可的,只是未入过香港或英国的大学都是低人一等。
<<歌林比亚无线电学校>>
而这就做成香港的废品市场出现大量的次品、地脚(清洁工找到的)、拆机及破产厂的电子零件,半成品电子产品,这是胆机时代所没有的,也使香港迅速形成一个又一个DIY 圈子,其中的“中华业余无线电研究会”仍生存至今。
1973年世界石油能源危机, 经济衰退, 外国订单大幅下降, 电子厂大量倒闭、裁员, 职位朝不保夕, 直至1976 年经济才复苏, 电子厂又重新大量招请工人, 但是好景不常, 自1980年代中国开放改革、工厂北移, 到了九十年代本港基本上都没有了电子厂生产线, 电子人材也各散东西, 各奔前程, 有进入大陆成为管理人,也有不少变身为成功的工厂老板,而当年做过修理员及读过无线电学校或社团开辨胆机、石机制作班的朋友,就是后来香港音响DIY 的主流参与者.
(待續) |
评分
-
7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