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3年,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正在为寻找电灯泡最佳灯丝材料,曾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他在真空电灯泡内部碳丝附近安装了一小截铜丝,希望铜丝能阻止碳丝蒸发。但是他失败了,他无意中发现,没有连接在电路里的铜丝,却因接收到碳丝发射的热电子产生了微弱的电流。当时爱迪生正潜心研究城市电力系统,没重视这个现象。但他为这一发现申请了专利,并命名为“爱迪生效应”。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极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了,这使爱迪生效应具有了实用价值。弗莱明也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1906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
福雷斯特首先把三极管用在无线电接收屏极检波电路中,使通信距离大大增加。另外,三级管又被用在电话增音机上,解决了贝尔电话公司当时正在设计的美国长途电话的关键问题。开始时由于真空度不够,管子寿命不长。到了1910年,德国科学家发明了分子泵,可以把三级管的真空度抽得很高,使用寿命大大提高,因此三极管很快大批量生产,广泛应用。到1918年,各种类型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和电子设备都普遍采用了三极管。那时候,还没有广播电台,所以也没有收音机,最早的广播电台出现在1920年11月,美国威斯汀豪斯公司在匹茨堡的KDKA电台首次播音。
那时候的电子管长什么样?与我们现在常见电子管相比,它们显然比较粗苯,而且都是使用蓄电池供电。
这里有一个1920年的电子管广告,有图有真相。
随着无线电的发展,广泛进入民用和移动设备领域后,电子管才开始变得小巧秀气起来,出现了用干电池供电的直流管系列,还有GT管、花生管等各种系列。
|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