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2-10 21: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forsli@163.com 的帖子
(一)现将我的观点整理如下,当然仅供参考,不必当真!
(1)唱歌时,有人唱得不搭调,常常走音,把握不住do、re、mi、fa、sol、la、si七个唱名,唱歌变成绝无优美旋律可言的“念歌”或“喊歌”了。在卡拉OK厅人人有此类受折磨体验,大家笑说唱者毫无艺术天分,称之为“五音不全”。
(2) “五音不全”的原因是先天性的,很难完全纠正过来。
(3) 判断“五音不全”的办法是让被测试者唱(或哼)一首歌!如果不搭调,即可判定为“五音不全”!
(4)对于制造电子管功放系统出售的人来说。如果你“五音不全”,不可以“耳朵收货”!
(5)对于“五音不全”的人来说,在用听感评价放音系统音质的时候,请你免开尊口,以免贻笑大方!
另外:
(1)对一个人来说,音准是基础,音色、韵味、节律等是更高的升华!没有音准(即唱歌不搭调)其他都无从谈起!
(2)如果自己制做(或购买)胆机只为自己听,无须任何讲究,自己认为好就行!
(3)“唱(或哼)的准就能听的准;听的准就能唱(或哼)的准”,如有人自称 “我唱(或哼)的不准,但听的能耐很大”!作谎言认定!
(二)关于贝多芬的耳聋:
《贝多芬传》里有这样一段话:“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们都知道他创作的《命运》、《英雄》、《热情》和《悲怆》。但贝多芬26岁时,他开始发现自己的听力渐渐衰退,到了45岁时,他的耳朵完全失聪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是,倔强的贝多芬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根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内,另一端用牙咬住,用以在作曲时“听音”。可以想象,这一切需要付出多么大的毅力啊!1824年5月7日,贝多芬成功地指挥他在双耳失聪后创作的不朽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当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时,作曲家却全然不知,直到一位女歌唱家牵着他的手,使他面对观众时,他才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他终于以顽强的意志和信心战胜了命运,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敬仰。”
可见,贝多芬耳聋之后创作《第九(合唱)交响曲》是靠牙齿感知钢琴的震动代替耳朵“听音”的,对于别人《第九(合唱)交响曲》的演奏他一点都听不到;再说,如果贝多芬生下来就是聋子,他能成为音乐家吗?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 本帖最后由 老胆LAODAN 于 2011-2-10 21:1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