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1-30 17: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个人妖颠倒、特殊时期的悲戚往事。看到这组图片,心理实难平静:饱经沧桑的捧笙,不堪回首的背景,更加令我们对命运多舛的主人公多了几分同情······那个低等棉布的保护袋,与那几块不知是什么内衣拆下的破布缝制的补丁尤其“抢眼”:从针脚上看缝制手艺不高,大针小线的,倒像一个男人的“拳脚”。虽然“活”不咋地,但却饱含着呵护婴儿一样的深情,透出了当年的主人生活上的艰辛。要知道,我们的祖先发明的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只适于吹奏民间曲牌,实在登不上庄重的“大雅之堂”。【试想恰逢某日举行庄严的升某旗仪式,弄一群武警,每人一只捧笙吹奏国歌······这也根本没有那个气氛哪!——扯远啦。】所以仅限于一些民间的法事和红白喜事等,挣钱不多,养家糊口而已。纵然这样,对其要求也蛮高的:无论寒暑,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所以对乐器的保护十分重要,因为老笙的簧片是竹制品,后来用山西的响铜制造,无论何种材料,都是铜绿加蜡封。簧片对温度、湿度、震动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才加上棉布保护套,足见主人精心呵护的良苦用心。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