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长春老目

情景再现之:滥竽充数(文革心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8 17:17: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说的真有哲理。每件藏品,我们最多是保存它一段时间,还得给它找到另外一个保存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8: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定谔的猫 发表于 2018-1-28 17:17
最后说的真有哲理。每件藏品,我们最多是保存它一段时间,还得给它找到另外一个保存者!

嗯,因为我的确想过这个问题。也的确很感慨。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8 19: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音难遇  ,这几年陆续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爱好者    ,维修师傅离世   ,他们的收藏,很可惜 ,最后都落到了废品站 ,或散落一地 ,烧火等结局 ,遇上有缘人的真的很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8 20: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件器物一个故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8 21: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前这种乐器演奏者大部分是道人,和尚,解放后进入民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8 22: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它身上凝聚了太多厚重的历史与情感,值得收藏与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8 23: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春老目 发表于 2018-1-28 11:08
其实我们每一位藏家都是藏品不同时期的过客,闲暇之余我也常在想与这些我曾保管过藏品
最后的告别形 ...

我们都是过客  表达的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2: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zhangteng 发表于 2018-1-28 19:38
知音难遇  ,这几年陆续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爱好者    ,维修师傅离世   ,他们的收藏,很可惜 ,最后都落到 ...

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9 19: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耶!如楼主所思所愿,“找到另外一个保存者”---”称职”的怕也是不容易的,有些收藏爱好者就没有那么乐观,设想当“dizhu家也无多少余粮”之际,许多眼下的藏品在“主人”撒手后,若家中再无“条件”和明事理之人,它们的去处多数恐怕不外是垃圾箱、废品站,甚至被付之一炬,运气好的也可能在废品站“杀手”和古董JS的轮番折腾下“伤痕累累”地存活于世...这般想法也许过于悲观,但又有多少人有足够“胆气”不担忧呢。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21: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楼小虫 发表于 2018-1-28 20:31
一件器物一个故事啊

的确如此,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30 17: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个人妖颠倒、特殊时期的悲戚往事。看到这组图片,心理实难平静:饱经沧桑的捧笙,不堪回首的背景,更加令我们对命运多舛的主人公多了几分同情······那个低等棉布的保护袋,与那几块不知是什么内衣拆下的破布缝制的补丁尤其“抢眼”:从针脚上看缝制手艺不高,大针小线的,倒像一个男人的“拳脚”。虽然“活”不咋地,但却饱含着呵护婴儿一样的深情,透出了当年的主人生活上的艰辛。要知道,我们的祖先发明的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只适于吹奏民间曲牌,实在登不上庄重的“大雅之堂”。【试想恰逢某日举行庄严的升某旗仪式,弄一群武警,每人一只捧笙吹奏国歌······这也根本没有那个气氛哪!——扯远啦。】所以仅限于一些民间的法事和红白喜事等,挣钱不多,养家糊口而已。纵然这样,对其要求也蛮高的:无论寒暑,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所以对乐器的保护十分重要,因为老笙的簧片是竹制品,后来用山西的响铜制造,无论何种材料,都是铜绿加蜡封。簧片对温度、湿度、震动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才加上棉布保护套,足见主人精心呵护的良苦用心。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19: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虎 发表于 2018-1-30 17:15
又是一个人妖颠倒、特殊时期的悲戚往事。看到这组图片,心理实难平静:饱经沧桑的捧笙,不堪回首的背景,更 ...

行家就是行家,看老友的回复是一种学习。为老友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30 21: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春老目 发表于 2018-1-30 19:03
行家就是行家,看老友的回复是一种学习。为老友点赞

感谢老目先生鼓励。这是不堪回首的过去,曾经制造了多少人间悲剧?闭目思忖,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吹鼓手,在瑟瑟寒风之中,弯着腰,捧着笙,迷离的眼神看着别人的脸色······不愿意再往下想了。 还是让坛友们自己慢慢的琢磨吧。   顺便说说这老笙:看不太清楚,可能是18管的吧【后期流行的以17管为多】?看黄铜的笙斗以及短吹嘴和那向内拱曲的苗子、还有那被精心修复过的藤条腰箍上看,这可能至少是晚清时期的风格,当然还要鉴赏笙苗子的包浆,这些当然是专家们的事啦。最后说说现在的笙:近年【特别是文革后】改动比较大,而且越来越“大气”,有14、17、还有21管,而且簧片组合也全部换成保密配方的磷铜,笙苗外套上了漂亮的镀铬金属扩音管,甚至还有加上键钮的更显“洋气”。笙的体积加大了,吹嘴也加长了,甚至演奏员可以坐着吹,这与两千多年前老祖宗发明的笙越来越远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21: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虎 发表于 2018-1-30 21:02
感谢老目先生鼓励。这是不堪回首的过去,曾经制造了多少人间悲剧?闭目思忖,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生活在社 ...

老友好眼力。这件藏品的确是清代中期往后过渡款。与民国时期
细节上的区别已经很明显了。从老友对很多藏品的见解及判断上您绝对是阅历丰富的老师级行家。
现今社会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创造性的改变”从某种层面上讲不是保护而是在彻底的“毁灭”我们缺失
的首先是:“匠人”精神。其次缺失的是:“责任感”。如果说历史上“宋亡之后无华夏”不如说:是华夏
自弃无传承。所谓历史的传承不仅仅是穿着所谓的“汉服”席地而坐拿着书简摇头晃脑。而是华夏文明
的精髓内涵。这包括礼仪的细节,承诺的遵守。。。。。。很多,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31 09: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自弃无传承”,真实的写照,晶莹的句子!······“很多,很多”,其实您说的不多,但我均能神领。不仅是鞭策,亦更是警钟 。  另外我要说,对文物藏品这块我是外行,纯属“瞎掰”,难免唐突,敬请见谅,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5-3 07: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