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7-25 21: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注册一个马甲 于 2017-7-25 21:16 编辑
方志的写法很是政治正确。但长春的收音机制造业在 “吉林省广播器材厂” 之前怎么可能是一片空白呢,实际上吉林省的收音机制造业在此前曾经经历过严重的两起两落:
先是1940年代的松下控股满洲无线工业株式会社,其生产能力和主要机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不赘。日本投降后,其设备和职工少部分流失,大部分被国军联勤系统留用,三年多以后,在那场惨烈的长春大围困中遭到彻底破坏,人逃亡或饿毙,设备能点着的都烧掉了。
然后,1949年中央决定在北京和华北、西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六个大行政区各建设一个由大区政府文化部或大区广播电台主管的广播器材中心厂,其中东北大行政区的广播器材厂先是设在沈阳,次年即因朝鲜战争迁到了长春,这个东北人民广播器材厂在长春迅速形成了扩大机、高音喇叭、收音机的生产能力,产品覆盖三个半省(辽吉黑以及河北北部)和内蒙古。1954年中央认为高岗作乱,并因此认为有必要取消大区体制,北京及各大区的广播器材厂遭遇了不同命运:北京厂(北京广播器材厂)、华北厂(天津广播器材厂)、华东厂(上海广播器材厂)变更隶属关系,整体移交二机部十局;西北厂、中南厂、西南厂继续建设、充实、发展,变更隶属关系为陕西、湖北、云南的地方政府所属机构;至于东北大区则需给予特别关照 —— 东北厂(东北人民广播器材厂)撤消,主要人员设备分别拆并给北京厂、天津厂、上海厂,拆并后的剩余产能亦需迁出东北组建一个设在北京的新的专业厂(北京广播设备制造厂),仅保留原广播器材返修组和长春修理部(及不宜移动的老弱病残)在长春市另行注册成立无线电修理服务部。
这两次可都是伤筋动骨啊。 |
评分
-
4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