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是没有多少人这么干了. 当然回过头来看, 当时设计者是这么考虑的: "为边远地区的广大工农兵设计", "一般整机高频增益可做至80~85db, 检波级衰减大约20db, 则整机低频增益应为75~80db, 所以低频部分应是三级(即前置低放级, 末前级)", 但是又要"节省晶体管", 只好来复放大了----现在晶体管不过是现在的币值的几毛钱一个, 可"那个时候"却要"那个时候"的币值的几块钱, 实际相差估计要上百倍了, 估算算一下, 假定现在挣工资2000元/月, 一只管子嘛, 多算点儿, 就算1元好了, 可"那个时候", 工资40元, 一只管子5元, 要是放大到同等水平, 那就是相当于250倍, 嗨呀呀, 真是不算不知道, 一算吓一跳. 至于强信号过载, 容易自激, 和声音浑浊的问题, 当时也考虑到了, 参看红旗601和冬梅602, 除了有正常的一中放和二中放之间的自动增益控制电路以外, 还由跨在变频级输出和第一中放级输出的那个D1 2AP9和周边电阻电容元件组成了"阻尼二极管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有的六管机还有强信号抑制电路, 不过红旗601和冬梅602这两款都没有, 另外, 这两款机都有退耦电路, 在红旗601是C6R6, C27R17, 在冬梅602是C24R11, 至于声音浑浊, 从当时情况来说估计"广大听众"也不在乎, 看这两款机在喇叭处都接有150K的负反馈电阻, 多少有点所谓的"改善音质"的作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