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803|回复: 15

【嘿嘿】磁动机的突破——负引磁动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4 13:59:56 | |阅读模式
发明名称:负引磁动机
申请日:2009年7月20日
申请号:200910016796.9

http://www.zlfm.com/Patent/power/nengyxmhz/2010-7-271547657.html
详细说明:

技术状态:
   
    在实验图像中,可见负载机由多块磁铁及相对应的铁片组成,转轮的半径为0.035m,磁铁对铁片的磁化(吸引)力为1080g,即10.584N;转矩为0.035m×10.584N=0.37Nm;带动其为940转/分时,所需输入功率为(P=Nm×n/9549,或P=2π×Nm×r/min÷60)0.37×940÷9549=0.036(KW),或2×3.14×0.37×940÷60=36.39(W)。
    负引磁动机所用电源为直流12V,运转电流3.2A,理论功率为12V×3.2A=38.4(W),转子每转动360°时有180°用电(见接触器的构造),即用电角为180°,因此实际输入功率应为理论输入功率的1/2。实测中,输入功率为1/2×14V×3,2A=22.4(W),而输出功率经负载机验证为36W,即输出大于输入13.6(W)。
   
   
发明理念:
   
    磁铁对铁磁物质的磁化(吸),实际上是磁铁储能的释放和转移,在固定状态下,它们会形成一种平衡,如果打破这种平衡,即引进一种外力引导前端的铁磁物质连续被磁化,势必就形成运动。本发明中,这种打破平衡的外力使用了电磁,由电磁负责引导磁铁连续对铁磁物质进行磁化,在这一点上,它与磁悬浮原理异曲同工,所不同的是;磁悬浮靠同性相斥“浮”;靠前端的异性相吸“进”,而负引磁动机则靠磁铁对铁磁物质的磁化“吸”;靠电磁的引导 “进”。
   
   
技术背景:
   
    用永久磁铁做动力源,制造动力机——磁动机,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探求的目标,在此之前,国内外已有大量公开文献报道此类发明,但至今尚未见能够实际应用的成型机问世。概括的看,上述发明基本来自两种理念。一种理念是寻求“隔磁”物质,即在两极之间插入一种能够割断磁力线的物质,使原来两极的相斥或相吸失衡形成运动;另一种理念是利用复杂的杠杆机构,使磁铁磁极不断的相对运动而输出做功。上述理念正像“给我一个支点和杠杆,就可以撬动地球”的说法一样,有道理,但实现不了,因为世界上并没发现能“隔磁”的物质,而杠杆机构再巧妙,也不可能打破能量守恒定律,因此依照上述理念设计的磁动机,往往回到“永动机”的套路上去而不能成功,这也正是“磁动机”动不起来的原因。负引磁动机不但动,而且实现了输出大于输入,从原则上讲可以“永动”,但它遵守的并非无需能源的“永动机”概念,而是遵循了能量守恒定律,如磁铁本身的储能,这种储能的施加都需要耗能,至于说,它耗能的方式和多少,只不过是一种非常规的表现和形式罢了。

应用前景:
   
    1、既可以作为动力机,也可以与其他动力机串联成为从动机,应用于车、船类的动力。
   
    2、线型负引磁动机可以应用于磁悬浮列车。
   
   
合作意向:
   
    单向开发或独家转让均可,此前诚望有意合作同仁前来现场考察、评估,并以此作为一种定价或合作开发的依据。
   
    此前,有同仁指出:输出大于输入,应该是一种“永动机”,并对此有诸多善意的批评和指教。在此,我谨表诚实的谢意和敬意,因“永动机”是一个令人禁诺寒禅的话题,况且本人也确实再无力制作一套设备去验证负引磁动机输出后进一步转化程度状态的确实关系,故现在结论不妥,但我愿就此课题与同仁探究和合作。年已五十有四,下乡、当兵、下岗皆历,至今顽固信仰毛泽东,虽无意冷眼避世,但也不愿随浊而流,困境中坚决向前,不过企图无愧今生而已。在此,愚谨对前期在网上、电话中予以鼓励、探讨、评议的同仁,表示深深的感谢!您们热爱生活,崇尚科学,心系社会的精神永远值得我记取和学习。
   
   
发明人:张 峰
电 话:13963519303
地 址:山东省东阿县工业街南首
     
发表于 2010-8-24 15:31:09 |
嘿嘿,里面又有一错误。误以为输出的能量大于输入了。
其实这世界的能量是守恒的,真的守恒,没别的:一个是动能,一个是势能;只这两种能量相互转换。
再广一点,那能量与物质之间也有关系,物质可以看成是势能吧?累积到某种程度的势能。

那么热能是什么呢?也是动能。

能量的特点就是从能量高的地方流向能量低的地方。。。。。

最后这世界能量平衡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把热能收集起来呢?分子原子的振动吸收成势能?好象并不容易实现。。。
     
发表于 2010-8-24 15:44:27 |
在通常情况下,输入能量(非热能)比输出小 ,那是扯蛋.
要实现,必须在热力学负温度环境下.
发表于 2010-8-24 20:22:36 |
对这个磁化产生的力量比较怀疑啊。。如果说磁化端的导线是超导的话可能实现。。个人愚以为电动机上要有突破一个是方向是超导。另一个方向是超级电容。。。
     
发表于 2010-8-24 22:26:42 |
这个发明者的错误在于,误把磁力与移动距离当成做功了,那不是做功,而是把动能转成势能,在转过那个角度的时候,这势能会回放回去,所以整个系统并没有负载。或者说它这负载除了一点点摩擦产生的损耗外,根本就是不消耗能量的。
为什么用磁力来说,用个弹簧不是一样嘛。
     
发表于 2010-8-25 17:06:53 |
没心思研究这种无聊且有争议的问题……   说错别拍砖!我始终相信能量是守恒的……
发表于 2010-8-25 17:35:26 |
原帖由 无烟男人 于 2010-8-25 17:06 发表
没心思研究这种无聊且有争议的问题……   说错别拍砖!我始终相信能量是守恒的……

和版主观点一致。
     
发表于 2010-8-25 19:59:45 |
仔细看了一下视频,看不出所以然,感觉和“利用外力把弹簧压缩后利用弹簧储存的能量来做工”没啥两样,不知各位玩过过发条玩具没有?发条玩具运作的时候算不算永动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00:00:03 |
他们一直在努力。。。
     
发表于 2010-8-27 08:24:50 |

漏洞,出在“负载机”上。

漏洞,出在“负载机”上。


“负引磁动机”,他没有讲解,无从了解。


而“负载机”:
   
    在实验图像中,可见负载机由多块磁铁及相对应的铁片组成,转轮的半径为0.035m,磁铁对铁片的磁化(吸引)力为1080g,即10.584N; ...



把“砝码”挂在转轮边沿,测得“磁铁对铁片的磁化(吸引)力为1080g”,不假。


但是,请注意,这个“1080g”,只是“负载机”在转动中,“阻滞力”的“脉冲最大值”。而不应该把它看成持续“阻滞力”(平均值)。


就像在音频功放里,“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不是一回事,一个道理。


而他计算时,是把“峰值(消耗)功率”当“平均(消耗)功率”来算的:
……
转轮的半径为0.035m,磁铁对铁片的磁化(吸引)力为1080g,即10.584N;转矩为0.035m×10.584N=0.37Nm;带动其为940转/分时,所需输入功率为(P=Nm×n/9549,或P=2π×Nm×r/min÷60)0.37×940÷9549=0.036(KW),或2×3.14×0.37×940÷60=36.39(W)。



一句话:这个“36.39(W)”,“虚标”了。

也许是我,没有真正理解这项发明。欢迎指出。

[ 本帖最后由 BD5IF 于 2010-8-27 09:16 编辑 ]
     
发表于 2010-8-27 08:32:53 |
发张截图.....。
0截图1282865382.jpg
     
发表于 2010-8-27 08:34:15 |
第二张截图
2截图1282865294.jpg
     
发表于 2010-8-27 08:36:08 |
还有两张,一起发上来。

[ 本帖最后由 BD5IF 于 2010-8-27 08:38 编辑 ]
1截图1282865122.jpg
3截图1282865434.jpg
     
发表于 2010-8-27 08:56:08 |
又想到:

“负载机”里,铁片在“挣脱”第一个磁钢的吸引,“冲向”第二个磁钢的之际,在快要到达时,是要受到第二个磁钢的吸引力而加速的——这个瞬间,“负载机”不仅没了“负载”,反而在“做功”了。
——5#的意思说得更为简单明了。

“负载机”的,持续平均消耗功率,是远小于“36.39W”了。

[ 本帖最后由 BD5IF 于 2010-8-27 12:20 编辑 ]
     
发表于 2010-8-28 06:49:49 |
不了解的东西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4-29 16: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