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3-15 22:03:09
|
首先声明:在此转述专家论据,仅为一家之言。
虽然老笨照此办理20年来平安无事,也许仅仅是运气好而已,绝不建议坛中各位也这样操作。
专家说:
易燃易爆气体发生爆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空气中的易燃易爆气体必须达到一定浓度,也就是达到或超过爆轰临界点浓度;
二、必须要有明火或电火花点燃达到或超过爆轰临界点浓度的可燃、易爆气体。
最说明问题的实例是:燃烧着的香烟头无法点燃汽油,也不能使空气中达到爆轰临界点的汽油分子发生爆轰,将点燃的香烟扔进汽油里甚至会熄灭。但一个小小的火花就可以点燃汽油,引起爆轰。
将对讲机用塑料袋在无可燃气体的环境下密封,就是把对讲机可能发生的电火花与可燃气体隔绝。塑料袋内的气压与环境气压相同,可燃气体绝难进入袋内,即便有微量可燃气体渗入,也达不到爆轰临界浓度,当然是安全的。矿井深入地下,环境气压会比地面气压高一些,但塑料袋是软的,密封的塑料袋的体积会在压差下收缩一点,内外压力还是相等的,可燃气体还是不能渗入。
早期,我们用的是分立元件的电子管和晶体管的对讲机,操作中产生电火花的部位是收发转换按键和收发转换继电器,继电器触点的火花还很强。用塑料袋密封后,进入危险环境至今发生没什么事,才会有老笨在这里胡说八道。当然,那个塑料袋要比较厚实,还要密封的严实,碰出破口就没法玩儿了。
现在的对讲机好像都不用继电器了,收发转换按键也不用金属触点了,安全性会更高一些吧。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我们进入的危险环境从来就没有达到可燃气体的爆轰临界浓度。
[ 本帖最后由 呜呼 于 2010-3-16 07:3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