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模型为本人(矿石收音机论坛ID: 29BBY)原创,但不排除与某些文献中的内容近似或相同。本人没有参考过这些文献。
一、引言
为减小跨路电容、抑制二次发射,工程师在三极管栅极与阳极之间增加了一个或两个电极,制成了四极管、五极管。这些电极的加入导致了四五极管的输出特性完全不同于三极管而呈现出恒流性,同时在研究转移特性时也应考虑到帘栅极电压的影响。本贴采用压控电流源模型来替代用于三极管的压控电压源模型,并充分考虑到了帘栅极的控流作用,提出了一种合理的五极管微变等效模型。经multisim仿真软件检验,本模型在小信号、线性区内可以精确描述五极管的电气特征。本贴力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希望可以解答坛友在使用五极管时产生的一些疑惑!
二、什么是电路模型?
为了方便地分析电路,我们把各种实际器件分解为一系列理想元件的组合,并将其电气特征(一般为伏安特性,即元件端电压与流经此端的电流之间的制约关系)抽象为数学表达式,就形成了电路模型。比如:干电池、太阳能电池、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发电机等等器件均可抽象为一个电压恒定或交变、内阻为0的元件(理想电压源)与一个电阻(内阻)的串联,而忽略其换能原理、内部结构等等个性。下面主要介绍本贴要用到的电流源与受控电流源模型:
恒定电流源(恒流源)是一种理想二端网络,它向外提供的电流I恒定,与它的端电压无关,其端电压由电路的其余部分决定。它与恒定电压源(恒压源)互为对偶,坛友可以借以理解恒流源的概念。以电压为横轴,电流为纵轴画出它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恒压源是一条垂线)。压控电流源是一种理想二端口网络(注意,不是二端网络。二端网络与二端口网络的定义可baidu),顾名思义,其输出电流受某处电压控制(不是电流源两端的电压),其特性为I=gU,I为电流源输出电流,U为控制电压,g为一个表征控制能力的量,它有电导的量纲(欧姆Ω的倒数,西门子S,简称“西”。1S=1A/V=1000mA/V,常用电子管的跨导为几毫西或十几毫西,场效应管跨导可达几西。旧时称为Mho “姆欧”,就是把“欧姆”倒过来 ),又因为它“跨越”了控制、输出两个端口,是连接这两个端口的桥梁,所以称之为“跨导”或“转移电导”(transconductance. trans- 表示“转移”“转换”,conductance就是“电导”)
三、微变等效模型与五极管的“双电流源模型”
电子管在工作时,各处电压、电流均是在静态电压电流的基础上(以静态电压电流为“平衡位置”)增减波动,在直流量上叠加了一个交流量。在小信号电路中,各处电压电流波动较小,在此范围内电子管的特性可以近似看作线性,为分析带来了便利。
补充内容 (2021-8-6 12:31):
本帖所述五极管,其抑制栅均接阴极,不考虑抑制栅的影响。 |
-
电流源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