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xjw01

用LM317制作一个100mA的恒流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5: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jw01 于 2022-3-2 15:41 编辑
abbey_tom 发表于 2022-3-2 08:22
我说的是6V供电后的带载能力,
负载电阻=0
与负载电阻=20


我顺便测了一下手上的3W的“铜脚金属膜电阻”,温度系数大约是160ppm/度,是我现在的用的100欧电阻的20倍
估计不是金属膜电阻,但淘宝卖家说是金属膜的。
说不定你的电阻也与我的类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 17: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xjw01 发表于 2022-3-2 15:40
我顺便测了一下手上的3W的“铜脚金属膜电阻”,温度系数大约是160ppm/度,是我现在的用的100欧电阻的20 ...


估计如您所说,
可能是电阻的事儿,
我换用超大的散热器测试了一下,
开机后10分钟内,
能漂出0.1mA去。
test.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 11: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xjw01 发表于 2022-3-1 15:21
...顺便说一下,34401电流档的温飘也是很大的,估计可达10ppm/℃以上


这个问题我说过很多次,高位表的大电流档不容易做好,惠普的尤其不好 而 34401A 的电流档在惠普的高位表中,又尤其不好,特别是 100mA 档更是稀烂(34460 系列部分改进了这个问题)。

所以测大电流,普遍的做法是用标准电阻代替,或者用磁平衡电流传感器(很大电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 11: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abbey_tom 发表于 2022-3-2 17:10
估计如您所说,
可能是电阻的事儿,
我换用超大的散热器测试了一下,

所以我一开始就提醒你和楼主,基准器件远离热源

原理都是一样的,我们做 6 位半电压(电流电阻)源的经验,你用在 317 和 4 位半表上也一样,只是能否到可分辨的尺度而已:显然你已经触及到这个尺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 12: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abbey_tom 发表于 2022-3-1 16:34
这个东西确实比较奇怪,
明明那天我已经调整到100mA了
今天开机只有99.75mA,

重复性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具体到这里,暂时不涉及到 A 类不确定度问题,那么重复性的问题主要是

1、317 自身基准电压变化

a、PN 结的老化,317 并非亚表齐纳,会较大(但不至于到被你分辨的程度)
b、应力变化,给 PN 结施加了一个压力导致电压变化,轮胎在 6655 还是啥器件的 AN 里说过这个,对精密应用而言,PCB 焊接的应力都很显著,当然你这里主要是 317 自身是一个 Regulator 而非 Reference 且是一个 TO220 的器件,封装和设计上都不考虑这种因素,因此在发热后又冷却,这种变化是很大的

2、基准电阻自身变化,和 1 差不多,材料自身老化的尺度很小,主要问题还是应力(导致电阻材料长度、截面变化)。

所以为何说基准器件远离热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3 13: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jw01 于 2022-3-3 15:12 编辑
washu 发表于 2022-3-3 11:54
所以我一开始就提醒你和楼主,基准器件远离热源  

原理都是一样的,我们做 6 位半电压(电流电阻 ...


LM317与电阻放在一起,没有太大的影响。只要电功率小且是稳定热源就可以了。
如果有影响,做一下隔热就可以了。
关建是要防止ADJ脚和IN脚直接注入热量,以免上电期有几百ppm的偏移。你制作、设计了就会明白。不想设计,就直接用我没计的那个电路也可以。
最大的热源是在稳压的那个LM317,那个才是真正的不稳定的热源,必须远离。

我本来的设计是要把电阻也焊接在热器上的,减小电阻温升。但后来孔位打错了,于就将就使用。也就是说,不但不想远离,还要把他们捆邦在一起,用同一个散热器降温(因为我的散热器足够大,而且还有更大的),以降低电阻的漂移。事实上,现在电阻的温漂占比大于LM317

起步温升,不但来自于基准,还来自于检流电阻。电阻没有散热器,起步漂移太严重了。按7ppm/度计算,10度升温计算,那么就会出现70ppm起步漂移,需要数分钟的等待才能稳定。只要你愿意做实验,会看到这一切的

因为他现在没有做续流,也就没有稳定热源,做“远离热源”的操作,杯水车薪。当然,要做优于0.1%的,用我实际做的“自带稳压”的电流,那是有天然隔热的。电源LM317与基准LM317是各自独立工作的,不要做在同一个散热器上就可以了。


他现是电阻自身发热的温漂问题。Ro与LM317拆开后,问题依旧。

事实上,LM317+Ro做恒流源很简单:
1.电阻使用低温漂的,电阻总功率要求达到2W以上
2.防止ADJ和IN引脚直接注入热量
3.Ro与LM317建议做几毫米的隔热就可以了
4.LM317+Ro的自热是稳定的,必须与电源的热量远离(2cm以上),电源热是不稳定的热源,且热量高。
注意以上操作,我这边实测,只有 17ppm/度的温漂,稍做补偿后,温漂几乎是0ppm/度,比34401电流档小得多。


同时,我测算了一下,用LM317,在成本几乎不变(5元)的情况下做1A,几乎可以做出与100mA档相同的性能。同样可以做到低于10ppm/度的温漂。

你还是做一个测试吧。你的条件比我好,很容易实现。现在总是说不到要点,交流困难。

再次说一次,LM317与Ro放在一起,实测温漂时,不会有太大变化。也没有过热现象,他们的体积都很大,是有“天然距离”的,不要故意挤在一起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 13: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看法,我一般431作为基准,独立三极管作为调整管,如果需要更大功率,再加一级三极管或者光耦驱动。这样,基准和热源分开,各种功率都能做,成本可以做得比较低 也更灵活。维修调试得时候也方便检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3 13: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jw01 于 2022-3-3 15:07 编辑
washu 发表于 2022-3-3 12:07
重复性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具体到这里,暂时不涉及到 A 类不确定度问题,那么重复性的问题主要是

...


b、应力变化,给 PN 结施加了一个压力导致电压变化,轮胎在 6655 还是啥器件的 AN 里说过这个,对精密应用而言,PCB 焊接的应力都很显著,当然你这里主要是 317 自身是一个 Regulator 而非 Reference 且是一个 TO220 的器件,封装和设计上都不考虑这种因素,因此在发热后又冷却,这种变化是很大的

====================================

是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否则LM317做不了稳压电源。

LM317可以在高热量的情况下稳定工作,可见他的性能!

专用的基准芯片,与普通的半导体芯片,工艺上是接近的。不太可能为了生产种种基准,分别创建专门的生产线。那样的话,成本太高。

只是设计时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但作为基准部分的设计与封装,一般性的规范肯定是有的,放心使用吧。我做的这个LM317,这几天,反复升温加热,也没见老化什么的。以我现的在34401,1ppm也看不到,34401真的无法看到,他自己稳定度不够。不必担心LM317的热稳定或老化问题,短期内是够用的。

比如,基准电路,工作电流小,那么我们也让LM317工作于小电流,那他们就会有相似的性能。
有的基准有做补偿,LM317没有补偿,那我们做人工补偿就可以了。甚至可以用单片机补偿。你的可偏程电源也是用了算法补偿的。用了算法补偿,对基准的特性要求就降低了很多!但结构变复杂了一些。
再比如现在的单片机表,用低精度的电阻,但可以校准一个,准一个。算法的结果。不足3字,就加3字,不足5字,就加5字。小学生也会的。成本降低了。

何况,那些专用的进口基准,也很贵,大家也不爱买。都去买二手的。即然如此,何不偿试LM317

还记得上次争论过7805的纹波问题吧。我的观点很明确,纹波很小,分立元件或运放组合,很难写之比拼。顶多来两级,前级用低压差的,后级再来个7805,也就两三个元件。运放组和的,要如何与之比拼纹波,真心不容易。

我这次设计也用了这个技巧,用了两级LM317,实现稳定的恒流。也没有用上几个元件。

不必轻视常见的稳压芯片,他们实际上是久经考验,广泛应用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3 14: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jw01 于 2022-3-3 14:33 编辑
IRF540 发表于 2022-3-3 13:50
个人看法,我一般431作为基准,独立三极管作为调整管,如果需要更大功率,再加一级三极管或者光耦驱动。这 ...


我本来也想用AZ431来制作,但设计时发现,AZ431的性能不一定能超过LM317
LM317也是热源分离的。设计时,把LM317的功率设计到0.1W或0.025W,它是当作基准使用的。

TL431的工作电流一般在2mA以上,也会有0.006W的功耗的。但他的散热器很小。

TL431的基准端的不确定电流也挺大的,按比例来看,与LM317相差不多。我只是简单的估算,按小于1uA不确定估计。手册上看,温度升高后,TL431的基准端电流是很大的。

还有一些内部运放增益等问题,TL431的增益太小了。说不定最后还是要考虑两级处理,于是我想,还不如直接用两个LM317解决问题,电路更简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 15: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bey_tom 于 2022-3-3 15:21 编辑
washu 发表于 2022-3-3 11:54
所以我一开始就提醒你和楼主,基准器件远离热源  

原理都是一样的,我们做 6 位半电压(电流电阻 ...


看我的图,我已经把LM317和电阻彻底分开了。
您说的基准源LM317我已经用了硕大无比的散热器,
基本排除了您所说的热源靠近基准器件问题,
并且可以肯定,LM317基本做到与环境温度相近,
现在我已经确定,是电阻的温漂造成的。

虽然我用的是3W的电阻器,
但还是会有温升,
很明显的,当我用手捏电阻体时,
电流会有缓慢上升,
放开手后又缓慢下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3 19: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jw01 于 2022-3-3 19:34 编辑
washu 发表于 2022-3-3 11:52
这个问题我说过很多次,高位表的大电流档不容易做好,惠普的尤其不好  而 34401A 的电流档在惠普的 ...


你总说34401A这不好,那不好。在我看来,能用就行。都是二手表,有些表还不能用。
你的3458也一样的,能用就行。如果是二手的,都不好意思说出去。
此外,我估计, 3458的电流档精度也好不到哪里去。都是34开头的,名字都差不多,同祖宗的。
比如说,我看到3458的参数表,不做算法改正的话,照样几十ppm飘走。
对于我们来说,好用就行。
非要关注温漂,测定一下温度系数,改正一下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 19: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做3个并联,每个只过33毫安,这样不是更好的减少发热影响了吗?

电阻的温漂有正有负,找不同种的电阻并联用是不是也能减少一点温漂影响?

都是意想,我没精密仪表来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3 23: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河310 发表于 2022-3-3 19:51
做3个并联,每个只过33毫安,这样不是更好的减少发热影响了吗?

电阻的温漂有正有负,找不同种的电阻并 ...

1个就可以的,做10mA电流,但可以输出100mA,其中90mA由电源LM317直接供给。
同理要做1A的,LM317输入50mA至100mA,另外900mA由电源LM317输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4 09: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jw01 于 2022-3-4 10:00 编辑
washu 发表于 2022-3-3 12:07
重复性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具体到这里,暂时不涉及到 A 类不确定度问题,那么重复性的问题主要是

...


h2.jpg
h1.png

讨论齐纳还是带隙,真的有点远了。当前制作的一堆问题,远比齐纳还是带隙的严重。
上图是你提供制作图,电路我也顺便附上了

    以前跟你说过了,那个电源变压器不要这么安装。他对人身安全有很大的影响,会影响你的测试工作。要分离出来,或者用带有导线引出的那种变压器,然后固定在PCB板上。这些基础工作不解决,对你的调试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何况,变压器本身也是个大热源,调试时,何必放在那里,变压器升温太慢了,对调试工作很不利。那个东西,最好放远一点,免得干扰调试工作。

从你的电流源制作图来看,温漂测定工作做得不够细仔。因为那样的制作结构,不利于温漂的反复测试。

现在要做一个100mA的恒流源,从电路上看,有不少问题的:
    1.电路不总是工作在恒流状态。检流电阻是有温漂的,会有0.1W的热功率。你的电路,热功率时有时无,没有稳定态。那么0.1W的热功率引起的温漂时有时无。就算你的电阻功率足够大,但也要安装一个散热器,否则如何应对这时有时无的热功率。  
    2.运放功耗高达200mW,本身是巨大的热源,对稳定工作不利。此时,运放失调不可忽略,也是需要等待稳定。那么运放一般也会有5ppm甚至15ppm以上的上电起步漂移,30V的总供电,电压实在太高了,会有许多不必要的热源存在,对电路没有好处。
    3.配对电阻自身的温度系数配对问题,也很麻烦。
    4.基准的温度系数问题

    这些温度引起的不确定性,最好一次性做温度补偿,或者用单片机做温度校准,否则的话,你的电流源无法做得很稳定。如果只是在温度校准时,显示出准确的电流读数,那你的恒流源就不是严格的恒流源,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如果计算出校准值,并做电流补偿,电路变得更复杂了。如果你的检流电阻热响应足够快,也可以用算法计算出温升,然后利用“温度-阻值”表换算电流。

    在我看来,你的电路中,关键元件太多了,调试复杂化。难怪你自己说“电流源精度很难做到很高,电流表精度也一样”
    这里要说明一点,100mA电流源与电流表,制作时要考虑的要点并不完全一样!
    当然,你的电路,是一个测量电阻的辅助恒流源,也没有那么多细节需要考虑。反正你要用比例法。这里只是讨论恒流源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4 12: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jw01 于 2022-3-4 13:12 编辑
xjw01 发表于 2022-3-4 09:14
讨论齐纳还是带隙,真的有点远了。当前制作的一堆问题,远比齐纳还是带隙的严重。
上图是你提供 ...


图中的2N7000与10欧电阻,又是如何做隔热处理的?
PCB也是会传热的。
我采用架空处理,我目前还未看出你在图中的处理方法,不做处理,是否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


顺便说一下那个自校准电压表。
我认为不需要搞得那么复杂,可以采用更简洁一些的方案。因为,即然要用算法控制精度,何不尽量用算法控制,不必再来ADC自校准。
要是我去做,我会这么思考:
1.选一个相对稳定的,合适的基准
2.用相对稳定的DAC芯片,或直接用PWM,更简单一些。
到此,所剩下的误差已经不大,再做两步,把误差变小10倍
1.利用你的高位表,测一下全程非线性,然后建表,并做插值改正。
2.常温范围内的多点测量温漂,建表做软件改正。
我估计,可以直接进入几个ppm的精度(以你的高位表为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4-6-4 01: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