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xyn

百年模电之反馈放大器输入/出阻抗理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4:40:04 |
本帖最后由 xyn 于 2011-12-11 14:45 编辑
注意我没有套用前面结论的任何公式,全部是由电路里的基尔霍夫电压定律计算得出,而且并未做任何 ...
sudo1234 发表于 2011-12-11 11:32



自动控制和模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把自控理论照搬进某具体电路,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在大多数控制系统中,从未出现过“负载效应”问题,这是因为假设放大器G的输出阻抗,相比于反馈网络H的输入阻抗,是非常的低,这在自控理论中是成立的,但在具体的反馈放大器中,未必如此。所以说,我前面的框图中给出的G和H,是完整的两个模块,但在实际模电中,是很难分开的,相互作用,互为负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但是呢,近代模电理论很多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把G和H分开,他们就使用二端口理论建模处理--见拉扎维的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处理困难。现代人聪明了,尽然分不开我就不分,就把GH当做一个整体,发现处理起来就简单多的多了。不少著作对此有详细论述,不表。
     
发表于 2011-12-11 14:41:28 |
跟踪学习!顺便下载了10楼说的书,不错,收获不小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5:23:25 |
本帖最后由 xyn 于 2011-12-11 15:24 编辑
您别小看人,愿闻其详
sudo1234 发表于 2011-12-11 14:31



    千万别误会,我绝对没有小看人的意思,因为我从上面的回复中,看到你没有看出这种方法的本质--返回比方法,而要想深入学习必看博德的网络理论一书,啃起来很困难,时间充足的前提也得两三个月,所以我说一时很难说明白。
其实你楼上引用16楼的话,倒是有点那个我了。。。。。。。
     
发表于 2011-12-11 15:34:44 |
本帖最后由 yangjs0720 于 2011-12-11 15:54 编辑

回复 27# xyn

下图是模电中关于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输出电阻的分析,采用了楼主所说的外加激励电源的方法。左图是该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根据输出电阻的定义,将信号源置零,去除负载电阻RL,在输出端加激励电压U,求电流I(不明白楼主为啥一定要加电流源激励,而且电流源是用电压源串电阻来代替的),到此为止与楼主的方法应该说是一致的。

请注意右图中Ib、Ic的电流方向是与左图相反的!因为外加电压源只能产生这个方向的电流!对于等效电路的理论分析,这完全没有问题,但真的要加个电流或电压的激励,三极管电流的方向能反过来流吗?NPN三极管的电流方向可不是要进就进要出就出的!

所以我质疑楼主关于输出电阻的测量方法。

    shuchudianzu.JPG
发表于 2011-12-11 15:36:59 |
千万别误会,我绝对没有小看人的意思,因为我从上面的回复中,看到你没有看出这种方法的本质- ...
xyn 发表于 2011-12-11 15:23



    网络理论我学过,是基础知识。我说楼主的意思是,楼主一直在顾左右而言它,即便您求出了前向通道加上反馈通道的增益,带入您的公式也不能证明原来的是错的。
发表于 2011-12-11 15:40:38 |
回复  xyn

下图是模电中关于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输出电阻的分析,采用了楼主所说的外加激励 ...
yangjs0720 发表于 2011-12-11 15:34



    楼主对输出电阻给出的结果夹杂着负载电阻L,因此很混乱。输出电阻的经典分析中都是在空载的情况下给出的,二者分析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是楼主却还要引用经典模型,所以就出现了目前状况。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6:12:35 |
本帖最后由 xyn 于 2011-12-11 21:48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6:23:50 |
回复  xyn

下图是模电中关于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输出电阻的分析,采用了楼主所说的外加激励 ...
yangjs0720 发表于 2011-12-11 15:34



1,根据的是同名法则:见受控电流源就加电流,见受控电压源加电压源。原因不解释,一说一大堆。
2,AC和DC大不同
3,放心,这个我琢磨有大半年了,出错几率微乎其微--偶尔计算公式中会出纰漏。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6:43:56 |
明天得上班了,我一口气把问题说完,做事不能半调子。

如果19楼的公式(1)(2)(3)(4)都是正确的,那么会推出个荒唐的谬论--把公式4代入公式2,会看到输出阻抗与RL有关!这是不可能的,测RO时,RL已经从电路中拿掉了。同样,把公式4代入公式3,输入阻抗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问题出在哪里呢? --公式4确实是环路增益,不但考虑了源阻抗和负载,还考虑了反馈网络的负载效应,所以是精确解。
如果用标准的基于基尔霍夫的网络分析法验证,会发现输入输出阻抗确实是错误的。

所以结论是:19楼给出的关于输入输出阻抗的推导过程是错误的。

这久是本帖要说明的问题。

可能有人会辩论道:计算GH时,应该令RS=0,RL=无穷大,那么若此成立,又可推出一堆问题--尽管这样处理的结果是对的--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那奎斯特判据失效。顺着这条路往下走,问题多多。

最终结论》如19楼所示的,绝大多数模电都会给出的结论,这样的描述问题的方法不妥,这个结论让很多模电人难以接受。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什么呢?
发表于 2011-12-11 17:25:41 |
本帖最后由 sudo1234 于 2011-12-11 20:09 编辑
明天得上班了,我一口气把问题说完,做事不能半调子。

如果19楼的公式(1)(2)(3)(4)都是正确的, ...
xyn 发表于 2011-12-11 16:43



    如果您计算增益的时候把RL计算进去了,那输出阻抗里面肯定会有RL,因为这时候已经把RL视为系统的一部分了。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和输入信号、负载无关的,是描述系统数学模型的。把负载加入系统,就已经改变了系统的结构,数学模型发生了变化,增益也会变化。但是系统空载的输出阻抗不会因为系统有负载就发生变化,因为空载就是空载。
您给出的公式2、3,是他人的结论,他的结论是在他定义的GH下的,而您并没有证明它适合您的分析方法,或者说您擅自加入了负载,但是还引用他人的阻抗变换法,然后您得出新模型的增益,代入他人的结论,证明它是错误的。这不就是偷换概念吗?
我不怀疑您的实力,您一直在说以前的是错误的,那请您给出正确的结果,让大家共同分析、学习、真理越辨越明,如果您的结论真的被认可,那可以获得很大的奖了。
     
发表于 2011-12-11 19:56:30 |
哇,矿坛开始理论大比拼了!!
发表于 2011-12-11 20:06:23 |
这个讨论挺长啊。。。。
18楼的分析明显是错误的,18楼朋友套用的是理想情况分析方法,如果是理想情况你的分析正确无误。可LZ讨论的是实际情况,
例如你说分析Ri时候,忽略了Is在RF2上产生的压降,实际的Ri'=Ri+RF2,你这里电路分析概念已经开始不清楚了,准确说也该是忽略 Is在RF2并上RF1那一路的一坨的产生的压降。
其实你说的忽略,也就是变相使用电路中分析实际负反馈的一种断开环路方法,只是你断开方法错了。

我想LZ是不想说实际放大器反馈网络是阻抗性的(无源反馈情况),因此会产生对于 除去反馈网络的 基本放大器的负载效应?也就是本质上会影响放大器的 增益, Rin, Ro。 另外这三个参数其实也还受不同的实际source和 load阻抗影响。
这样直接套用理想公式就会出错?是不这个意思?(其实不用运放作为放大器的例子 这个问题可能更显而易见些)

我记得这个好像在sedra & smith的教材里讨讲过,楼主是做IC的那应该看过吧?
我反正就是用以前Razavi那本基础的微电子教材(不是Cmos那本)上介绍的断开环路方法,比较直觉好用啦,但我不是学IC的,是做 boardlevel RF 的,没有深入想过Razavi的方法。
不知LZ觉得razavi的介绍的方法有没什么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0:13:54 |
哇,矿坛开始理论大比拼了!!
yangcheng84 发表于 2011-12-11 19:56



    哈哈,见笑了,搞技术的一般喜欢较真,尤其是三十岁以下的,不过我喜欢
我发现人一般都有固步自封的特点,对于某新鲜东西,会采用激烈抵抗的情绪来看待,而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学习。
所以为了论坛的安定,我以后尽量不再发表类似的话题。有时看到学生学的特别苦,但学的70%的东西是没有用的,忍不住会说两句,让他看看美国一些高校的教学PPT,而不是看这些50多年前老掉牙且不实用的书籍。
发表于 2011-12-11 20:17:46 |
本帖最后由 sudo1234 于 2011-12-11 20:26 编辑
"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和输入信号、【输出负载】无关的,是描述系统数学模型的。"

额,这个。。。 ...
xyn 发表于 2011-12-11 20:03



    打字手误。请原谅。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一个IEEE的Fellow怎么怎么样, 也请楼主回到正题。说说您的理论,至少给出您的结果,让我们也能够茅塞顿开一下。
我也试试用您说的观点一分析一下问题,我想这样就能从您的角度看到我。
发表于 2011-12-11 20:24:55 |
这个讨论挺长啊。。。。
18楼的分析明显是错误的,18楼朋友套用的是理想情况分析方法,如果是理想情况 ...
zwtfly 发表于 2011-12-11 20:06



    我承认我分析的有问题,因为我的分析是基于我前面给出的材料的,楼主强调的是原来的都是错的,至少60%是错的,我是想知道楼主的理论是怎么回事,您没看各楼也在等着看吗?
理想情况本来就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就不用深究了,即使并上RF1后面那一坨,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也是可以算出来的。源效应和负载效应对系统肯定会有影响,但是改变之前系统的参数是不会变的。
我一直也没坚持说原来的是对的,我是让楼主在原来的基础上说明他的理论。您也可以说出您的见解。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4-6-17 18: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