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b
发表于 2025-4-12 15:42:43
测一下幅度-失真曲线,频率-失真曲线,差别就大了,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12 15:52:37
本帖最后由 重感冒 于 2025-4-12 15:53 编辑
频响曲线不能代表幅度失真么?谐波失真图谱一楼上面有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12 15:56:33
kim1 发表于 2025-4-12 14:52
人的耳朵本身就是个听力接收器,对各频段的声音响应都千差万别,自然感受不同,没有争议的必要。同型号不 ...
有人说国产的和进口的失真看不出差别就听不出差别:L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12 15:57:55
中山老曹 发表于 2025-4-12 15:19
很多人还分辨不出四极管跟五极管的声音呢。
天生失明的人是体会不到什么叫做光的。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12 16:32:46
本帖最后由 重感冒 于 2025-4-12 17:01 编辑
HD711 发表于 2025-4-12 14:52
据说大猩猩与人类的基因差别不到2%,相亲的时候一不留神就容易出错
几乎所有有眼耳口鼻五脏六腑的动物在远古都是同一分支分化出来的,基因都很接近,
brainbox
发表于 2025-4-12 17:02:31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12 15:57
天生失明的人是体会不到什么叫做光的。
那是把眼底神经都挖尽了吧。
人的感光神经,不仅仅是眼睛,还有其他,只是反应方式和灵敏度的区别。如果扩展开,没准有些生物,对声音是看到的,对光线是听到的,毛病在于我们定义了耳朵,定义了眼睛,当然,也定义了什么事失真。
天生失明,不见得体会不到他感受的光。
空气传播震动,也不仅仅是耳朵接收,有颅腔、胸腔、气管咽喉、皮肤、毛发……
;P ;P ;P
瞎胡诌,乱抬杠哈,接受喷。;P ;P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12 17:09:05
我感觉整个生物界就那么几个祖先,植物一个 菌类一个 爬虫类一个 脊椎类一个,当然这个只是我的想法,并不科学:P
牛哥土炮
发表于 2025-4-12 17:10:20
这不。。。AI可以处理自然语言,搞个好的拾音器,把声音放给AI,来评判一下?
自制冰激凌
发表于 2025-4-12 18:43:40
戾气好重啊,这个心态有碍玩爱好;P;P;P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12 19:25:59
本帖最后由 重感冒 于 2025-4-12 19:29 编辑
自制冰激凌 发表于 2025-4-12 18:43
戾气好重啊,这个心态有碍玩爱好
当你被人每次提到听感就怼你两下,连续怼你两年,你就知道什么戾气了:L那个玩胆机的不是因为听感而来的?有那个是因为指标买胆机的,音响不谈听感还谈什么!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12 19:50:48
牛哥土炮 发表于 2025-4-12 17:10
这不。。。AI可以处理自然语言,搞个好的拾音器,把声音放给AI,来评判一下?
人耳随年龄增长,听力下降,首先衰退的就是高频的听力,而元件的听感差异基本都集中在高频,所以最后听不出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自己听不见不代表比人听不到,我97年就开始diy胆机,那时候20岁左右,那种听觉灵敏度,对高频的细节变化,真的是换什么都能听出不同,随年龄增长到现在,听觉灵敏度大为下降,但换个胆的听感差异好坏还是能分辨的。
于海旺
发表于 2025-4-12 19:56:42
有仪器的人毕竟是少数,测试软件也不绝对可靠(人们编程的东西,Windows内核是绝对保密的的,还没人能破解,大中国只能用公开内核的Linux操作系统进行国产化)大多数都是用耳朵收货,况且收音机与音响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看曲线的。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12 20:20:28
于海旺 发表于 2025-4-12 19:56
有仪器的人毕竟是少数,测试软件也不绝对可靠(人们编程的东西,Windows内核是绝对保密的的,还没人能破 ...
在音响评价中我已经是极理性的一类了,只说不同不谈好坏,因为这东西可以搭配的,这个元件的不足可以用别的元件搭救,最终也不会差到哪去,如果这也听不出那也听不出,那就没有搭配这回事了,随便一堆合格的元件就可以了,可能有人不服,但我建议他自己把胆机里的所有电阻都换成线绕电阻再听,听完,再换成全部炭阻再听,花不了几个钱。这样我保证你在失真测试上找不到失真差别,然而他如果还说两者没分别,那我建议他不要再玩音响,随便整台6p1单端听听得了。因为这是实质性的身体机能衰退,就像一些年迈的老人要跟他大声说话他才能听到。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12 20:27:28
本帖最后由 重感冒 于 2025-4-12 20:37 编辑
于海旺 发表于 2025-4-12 19:56
有仪器的人毕竟是少数,测试软件也不绝对可靠(人们编程的东西,Windows内核是绝对保密的的,还没人能破 ...
你这本书里说得很实在,我的机有个56k的反馈电阻,56k时高频很好但声音扁平,空气感缺乏,而换到86k左右听感就好很多,空气感深度都有可闻的改善,这时扫频反而高频比原来稍有下跌,失真也略大。因为我用的是直热管,反馈加太大了,直热管天生的空气感就会被反馈所磨灭。所以我后面那级的300B就干脆开环来听了。
brainbox
发表于 2025-4-12 21:18:49
本帖最后由 brainbox 于 2025-4-12 21:24 编辑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12 19:50
人耳随年龄增长,听力下降,首先衰退的就是高频的听力,而元件的听感差异基本都集中在高频,所以最后听不 ...
态度和想法表示赞同!
老大们年龄大了,要多休息,咱们这些没正事的顽童,也得多给论坛注入热量才行。
恰如您说,听力和听感的确是动态变化的,而且是明显的,个体区别也很大。
咱俩年龄差不多。
有几个常用的设备,以前还鼓捣测一下指标,说实话,非专业出身,除了换换工作点,调整一下阻容网络,调整一下反馈,都是书本上介绍的常规做法,也没有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而且麻烦倒是真的。
现在基本很懒,最好的情况是上一下毫伏表。
经常情况,是鼓捣点冷门管子为了玩,主要体现在对待输出牛的态度上;或者弄个专业音频功率管,认真一点,做书桌、茶桌边听听。
过程中,多数耳朵收货;相信大多数人听的音乐大都有个自己的类别,也就决定了一些管子取舍和电路指标的处理习惯。
听音乐的过程,其实也是不同的。
有的人听气氛;有的人自己玩一点乐器,欣赏细节;有的人理解音乐表达,会在音乐语言环境里沉浸……
状态不同,体会自然不同。当然,人家专业出品机器的不在讨论之内。
如果都是网上的哪几首电子管功放御用歌曲,动不动蔡琴、童丽……其实也就没啥意思了。
眼睛高度近视关系,加上年轻时候用眼过度(不是看颜色小说;P ),经常疼,听音乐甚至听别人讲话,经常闭着眼睛,听力不仅没衰退,好像弥补了视力因素,一直再提升。
除了自己玩乐器的,大多数人听的都是录制、混音、制作灌制后,定格的商品音乐,选择出品品质后,本质上已经确定下来了。
在机器再现音源的过程中,其实不是太大的奇次分量,不是很影响听感,当然书桌机器要苛刻一点。失真也是有能量级的。
如果说音乐是艺术,那么听音乐应是欣赏艺术行为,具备主观性和差异性,就不应该有标准。否则就都是工厂商品了。
那么个性化就变得无比珍贵了。有点不同的失真,算不算个性?哈哈,这个不知道。
对于熟悉的音乐和音乐文件,机器间的区别,是一下就可以辨别的,即便用1K、10k分别测指标优秀的机器,也是明显可辨的,甚至是同机换同管,都是一样。前提是,在3-4米以内。
从体验来说,电子管往往要听一段时间,会越来越喜欢;这个时候,你再来测,会发现,失真已经和之前的测试调整定格发生很大不同。
玩diy,技术当然是基础,要尊重知识经验总结;但更要尊重的听感体验,因为听音乐的是自己而不是仪器仪表;在优秀的音源和优秀的箱体加持下,机器不必那么苛求指标,温度、环境、元器件、管子本身都不是理想元件,都不具备稳定的线性,没必要。
现在很多论坛面度窘境,咱们的大佬们有先见之明,建立了资料区。抢救资料,包括经典管子的制备参数,估计会有点意义。
玩老管子和独立元件的越来越少,在电子电路方面,电子管是一片广阔海域中孤岛边的古老红树林,是一个里程墓碑,恰我们还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接触这把古老的钥匙,当做文化的理解,可能更恰当,一个老爷车,无需去评测百公里加速和越野能力了,玩的时候,就已经是在向那年那月的那一群伟大的人致敬了。:lol :lol
2025,论坛活跃,管子不烧。
握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