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派-各种发烧电子管部分常见玄学词汇释义。
本帖最后由 暖风轻音 于 2024-8-5 23:17 编辑文章略长,但是长的目的是基本能看懂。
一直看下去,您一定可以交流到内容。如您觉得你有宝贵性的思想,可以继续留言。
以下是对于部分电子管玄学性词汇释义。
1:发烧≠Hi-Fi
这是公理假设,是我目前遇到的绝大多数人的状态。发烧指的是“我喜欢,我偏好,我感觉棒”。
而Hi-Fi指的是“高保真,高准确度,高还原性”
发烧和Hi-Fi是部分相交关系。
2:闪丝管
有制造缺陷说,故意为之说,甚至还有小厂修复说。此处给出我的一种解释:
首先,普通的电子管加热很慢,从冷机到热备要半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缩短电子管的加热时间呢?
有,研究出高温度电阻系数的钨合金(以及一些特殊的物理结构和卷绕结构),令他们在冷态的时候电阻很低,于是在恒定电压加热的时候冷态功率很大,可以快速加热,而到达规定温度时电阻则趋于正常,达到规定功率。这样相比较于电阻变化低开始慢吞吞加热的电子管更具备吸引性。
同时我们需要把结构的热阻做低,让整体的热质量变得更合理,这样可以快速把热量加热整个阴极,于是就达到了更快速开机的效果。
在这一精神方针的指导下,一些特定规格的灯丝被研发了出来,他们按照常规工艺烧结了氧化铝绝缘层并套进了阴极镍管,玩过电子管的都知道旁热式结构的氧化铝绝缘层只会烧结到阴极覆盖的灯丝,伸出来的两根用于点焊的延长灯丝是没有氧化物绝缘层的,因为必须要在后期装配时工艺弯曲。
于是这一段灯丝没有包裹任何热质量,自然热传导也是极差,散热除了靠轴向灯丝散热只能靠辐射散热。并且裸露在管子的下面,于是:
开始加热的时候大的冲击电流开始冲击进入,包裹在阴极内部的灯丝由于热质量大热阻低有足够的热负荷,所以升温较慢,而裸露的那一段则快速升温。
更要命的是此时是恒压驱动,升温更快的地方,高温度电阻系数灯丝电阻也更大,于是在正反馈的条件下,裸露灯丝终于达到了1500K以上,这个时候以4次指数快速上升的热辐射散发出去的功率平衡了这一小段灯丝受制的功率,闪丝出现,光亮夺目。但是阴极不是吃素的--阴极正在积攒热量,并且阴极部分灯丝电阻不断上升,直至电阻上升到一定程度开始限流,闪亮发光的裸露灯丝部分不能再获得足够功率,功率开始转向管子加热,故而熄灭。
可见闪丝和以下几个条件相关:
2-1:良好的阴极热负荷,也就是热阻低和一定的热质量,这也是有些管子用着用着没有闪丝,有的用着用着出现闪丝的原因--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宽稳定过程,触发他的条件微弱而奇妙。
2-2:严苛而激进的加热功率设计,这有可能是有心栽花,也有可能是无心插柳,甚至有些人故意为了闪会把6.3的管加热到8伏以上。
有心栽花者一般激进的灯丝加热是为了快速热备设计,而闪丝只是工艺缺陷--没人会希望一段灯丝瞬间爆闪浪费功率不能更快加热阴极的同时让这段灯丝快速蒸发钨原子。无心插柳者比如显像管电视机断丝电容火花再接法,接头处面积很小,电阻很高,同等的电阻就这里热负荷最低,于是这里先闪,又因为总是这里热的离谱,也是这里先坏。
所以整体上而言,闪丝管是一种工艺缺陷,但是这种缺陷可能一般来源于快速加热灯丝的设计,而后者才是真正快速加热阴极的原因。快速加热会带来热震的考验,每次闪丝对于灯丝也是一个考验,所以这种设计利于快速热备,但不利于反复开关。如果需要频繁开关的(总不能把你的功放一天点到晚吧),为了寿命设计那么反而可能需要考虑温柔而舒适的加热策略。
3:直热式管交直流点灯区别
直热式电子管阴极电流和灯丝电流在灯丝内部同属一个电极,使用直流时灯丝电位不均,灯丝上分布向屏的电场沿灯丝轴向而变化。直流时稳定,交流时则此异形电场在桶型阳极里震荡变化且分布特征随震荡相位而变,对音频产生调制作用。(调制:幅度调制,想想AM,但调制度比AM低得多)
第2个调制作用来源于灯丝加热电流在灯丝周围分布的的环形磁场(电磁效应),对于直流而言,该磁场稳定,发射出的电子受到磁场的偏转作用是稳定的;对于交流而言该磁场不稳定,在交流最大值时作用最强烈,在交流过零时没有,从而调制电子,产生音频调制作用。
调制后的音频会产生副载波,这类产生的新波形是非常非常丰富,但是因为量级很低(一般低于主功率的40分贝甚至更多)却并不会非常影响到音色的(能特别影响到音色的已经被各种工程师cut掉了)
对于仔细甄别这一类区别的人,可能会描述为音质(干不干净),直流点灯一般是干净的,但是干净不等于好听,原因请参考本文章第1点公理假设。基于第1点,交流点灯听感在一些人描述中可能要胜过直流点灯。如果你也想感受这种细微的区别,体验调制带来的特殊音染,那么你也可以尝试。
4:灯丝该怎么加热?
显然基于第3点,你可能会觉得第4点是废话。但是第4点涉及到一个其他的问题,并且不管是直热还是旁热都要用:
究竟是固定电压加热好,还是固定电流加热好,还是固定功率加热好?
随着电子管越来越齁逼贵,现代人类对于电子管的运用又开始逐渐向20世纪10~30年代靠拢:当年人点灯灯丝要串电位器,甲乙丙三组电池要伺候全,一堆零器件伺候了电子管老佛爷一个人。现在人点灯灯丝要各种电路讲究,继电器延时送高压花样百出,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电子管的相对交换价值变高了。
所以这个玄学问题基于寿命考虑的角度在几十年以来间断但是从来没有死过的提上议程。
此题口述太虚,我们使用数值仿真来进行解决:
仿真灯丝的电阻随着灯丝的绝对温度作拟合函数变化,仿真灯丝的热面积和辐射散热功率按照严格的热辐射计算,设置初始环境温度,灯丝-阴极的热质量(焦耳每摄氏度),随后开始仿真。为了防止微分方程带来的麻烦,数值仿真下一项温度均使用上一项计算,这样可以巧妙避免麻烦,并且当数据时间间隔足够小时,仿真将无限逼近精确。
蓝色线是固定电压线,灰色线是固定功率线,而橙色线是固定电流线,纵轴为临界温度,水平轴为时间尺度,通过加入微扰(针对热丝电阻,辐射面积和驱动电路误差),得到了各有不同的偏差。
第1张图没有任何微扰,终端温度600(想调的话也可以调成400或者500),可以发现恒流加热远慢于定功率加热,而这两个又都明显慢于定压加热。
并且此图还是理想状态下(也就是没有一阶的热传导,比如云母片,特殊阴极板上的热传导),如果不是这种理想状态,现实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恒流加热卡死在一个低温度临时稳定点--也就是在这个很低温度条件下加热功率和散热功率也恰好平衡,这来源于电子管设计之初的热设计和制造的工艺离散偏差。在这种条件下,你可能恒流点一天也点不亮电子管。
下面三张图分别引入了三种微扰:灯丝电阻变化,灯丝辐射有效面积变化,各种控制器件的漂移:
事实上三种加热方式没有哪个是真的好的不得了的--此结论针对电子管灯丝运用。但是三个里面最烂的是恒流--加热速度非常非常慢,甚至有可能卡在低温稳定点。除非你机器的保险丝真的限制到了那种程度,否则不建议。
这三个都是极其粗糙的开环控制,而就加热速度而言,定压加热是最快稳定的,其稳定性也是最好的--灯丝温度上升,电阻加大,会降低功率,恒定功率加热附加稳定性为0,而定流加热甚至会带来负的稳定性--灯丝越冷电阻越低,结果加热功率也越低。
电子管自设计之初定压加热已经是很优秀的方案,在很多微扰条件下定压加热方案简单而且鲁棒性比后两种还强。实在没必要劳那个神搞各种复杂电路(如果你够牛逼的话那你可以PID+红外传感温度控制,那是另外的技术工程了)
所以直接照着手册6.3伏点就行(如果你很不幸碰到了第2点,那么如果你真的对寿命很重视,可以考虑对闪丝泡进行恒功率驱动)。 本帖最后由 ym78321 于 2024-8-6 09:22 编辑
楼主说得好。
发烧---“我喜欢,我偏好,我感觉棒”。-----与主观认知、环境、心情等有关;
Hi-Fi---“高保真,高准确度,高还原性”----与技术、设备、指标等有关。
自然的,真实的声音有的好听:泉水咕噜声、海浪拍岸声、林间小鸟声...,但有时野外清唱的声音并不好听,野外演奏乐器也不如是室内好听,...
因此,真是什么?对于回放设备,真就是公认可接受的、已知方法录制的节目源,其录播室的反射、吸收、混响等组合下的效果+设备因素的叠加,本不真但只能以他为真了,高保真,高准确度,高还原性只能以他为参照了。
主观因素起了很大作用:一片平原小景、山间小溪、林中空地、高山台地、高原湿地,有的说美醉了,有的说一般早见识过了,,,
所以发烧了,没有对错,没有理由,只是喜欢到醉了....
最后可以理性交流的就剩下技术、设备、指标,与此相关的,测试、分析、猜想、假设、验证...
只是个人的一些理解哈
音响玄学真多:) 以前我们不知道打雷闪电咋回事。
就造了个雷公电母。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是夫妻还是同事。 据《电子报》在8、90年代的介绍,有几位“顶级”发烧友的亲身体会:音响效果主要取决于发电厂的发电方式,用核电站供电的功放,爆发力十足;用水电的音响清撤透明,用风电有些漂,用太阳能的特别温暖,用铅酸蓄电池的适合放悲歌,令人心酸,用火电的音乐炽热无比,用柴油机的松香味十足,,,,等等等等,记不太清楚了,大概意思应该就这些。 tltszl 发表于 2024-8-6 08:00
据《电子报》在8、90年代的介绍,有几位“顶级”发烧友的亲身体会:音响效果主要取决于发电厂的发电方式, ...
我觉得这是十足的玄学,没有科学依据!衡量电的参数是什么,不同来源的电参数不一样吗? 本帖最后由 HD711 于 2024-8-6 08:31 编辑
玄学、科学本就是一家亲、同根生,就像鸡和蛋、男人和女人……;P 本帖最后由 HD711 于 2024-8-6 09:16 编辑
听感也好指标也罢,都离不开传感器和运算器,传感器一个长在人体里,一个被人装到仪表中,都有误差,至于运算,一个是用大脑,受情感、认知影响,另一个是被人为设定,受人、科技水平影响,这就是它们的交集:lol
仪器有参差优劣,但市场会优胜略汰;人有千姿百态,但不会被灭绝。玄学之人,可能是睾人,也可能是白痴,白痴不如仪表,仪表不如睾人,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有人靠定音器调音,但乐团演员却用耳朵调弦:lol 本帖最后由 HD711 于 2024-8-6 09:25 编辑
“自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人为、鸟为、山为、风为……本质上没有区别:lol tltszl 发表于 2024-8-6 08:00
据《电子报》在8、90年代的介绍,有几位“顶级”发烧友的亲身体会:音响效果主要取决于发电厂的发电方式, ...
据说,声音效果还跟发电站值班工作人员性别有关,女性值班发出来的电略为温柔,听《梁祝》为好,男性值班的电适宜听交响乐。
:lol :lol tltszl 发表于 2024-8-6 08:00
据《电子报》在8、90年代的介绍,有几位“顶级”发烧友的亲身体会:音响效果主要取决于发电厂的发电方式, ...
这只是个笑话,不能当真 记得大概是2002年胆艺轩论坛有过一次讨论(或者叫争论),是关于金耳朵的,最后有位烧友提出在广州惠福璐一家器材店的试音室摆擂台,诚邀全国(港澳台)的“金耳朵”现场测试,通过AB比较,分辨出不同的电子管、信号线、喇叭线、电容、保险丝等等,结果等了一个月没人应战,最后不了了之。但是不妨碍金耳朵们玩他们的线,电容,保险丝。:lol 没人去是睾人认为这种比较方式没有意义。同样的酒,独饮和有美女陪饮,味道确实不同的:lol 王母娘娘不吃萝卜,但猪八戒却说仙桃与萝卜没啥区别,最终都是填饱了肚子:lol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