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来独往66 发表于 2024-2-11 17:45:00

十分怀念成都《电子报》!

.

      《电子报》创办于1977年6月。原名《电子仪表技术简报》,1979年划归成都市电子研究所主管主办。1980年正式更名为《电子报》,1981年由月报改为半月报(四开四版),并正式通过邮局向全国发行,从而成为国内第一份公开发行的电子技术专业报纸。1982年改为周报;1993年由原四开四版增为四开八版;1995年开始每月增加月末版;1997年再增为每期四开十六版。邮局订阅代号61-75。2011年8月交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
      《电子报》在国内电子界颇具影响力,一直以来,在电子报刊行业中,其发行量和经济效益上均位居前茅,单期发行量最高时达到52万份,《电子报合订本》 最高发行量达75万套,合并发行量高达127万。《电子报》曾创造了二十多项全国行业“第一”,受到了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四川省报刊发行局等各级领导的多次表彰。曾把《电子报》列为四川省报纸出川的“拳头产品”,谱写了中国电子报刊史乃至中国地方报业史上的一段成功创业佳话。
      遗憾的是,从2023年01月开始休刊,下面是目前能阅读到的最后一期《电子报》!





       期待着《电子报》早日复刊!

.

ccbw 发表于 2024-2-12 13:00:52

BG1TRP 发表于 2024-2-11 17:47
都是网络惹的祸!
再加上技术封锁、发行成本等等一系列原因。

不要把原罪归于网络,最办报的方向出了问题,读者选择了用脚投票。有一个事情:读电子报这么多年,没见过电子报有最基本调查或统计:读者的年龄分布,喜好的文章占比等。一开始报纸占对了风口,发展起来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读者的喜好是否改变?是否转向了编程、单片机还是在坚守DIY?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短处是什么,如何扬长避短?估计报纸的编辑到闭刊都没有想清楚。网络时代最应该与时俱进的是经营思维,用网络投票的方法来确定办刊方针是最省事且有效的方法,电子报有吗?只看见报纸的内容越来越高大上,只看到越来越曲高和寡。存在即合理,同样,消失也有其消失的理由,这世上本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BG1TRP 发表于 2024-2-20 12:10:25

我觉得这个跟许多消失了的传统技艺、传统行当一样,当一种手艺或行当不能维持自身生存的时候,不论这个手艺或行当如何重要、如何有历史、如何辉煌,都必然会消失。
小时候在江西,镇上有篾匠作坊,制作竹家具、竹筐、竹篓,后来再去,作坊已经没了。镇上的油坊,传统的榨油工艺,用油锤的,现在也没有了。
还有好多各地的小戏种、手工艺、特色食品等。就连京剧也就是早晚的事。
至于原因,那是多方面。

srygg 发表于 2024-2-12 17:41:46

独来独往66 发表于 2024-2-12 17:33
和你一样,每周都十分期待邮递员送报纸来,那种期待,和初恋差不多
我的合订本,还保留着。

中学时代开始喜欢无线电,开始修音机。
那个时候电子报、中学科技、无线电杂志都是必买的。
后来再加了家电维修,靠着这些杂志报纸上学到的知识,平时也帮朋友、同事修了不少家电!
时过境迁,现在虽然还在不时义务搞家电维修,但后继无人,心里不免是很失落的。
儿子对无线电一点也不感兴趣,我曾经是多么想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他,一声叹息!

苏-27 发表于 2024-4-28 18:22:16

特定时期特定产物,当时家电比较贵,坏了缺少资料修理,电子报填补了这空间,而且电子制作很多能在各行各业应用,所以人们趋之若鹜,现在家电便宜不说,质量也好得很,许多电器用十年八年不坏,小家电网上也随便买到,比自制便宜,人们也就失去了动手的欲望,电子报当然也就乏人问津了

独来独往66 发表于 2024-2-12 15:08:09

ccbw 发表于 2024-2-12 13:00
不要把原罪归于网络,最办报的方向出了问题,读者选择了用脚投票。有一个事情:读电子报这么多年,没见过 ...

.
      我记得,原来,《电子报》每年都有‘有奖读者调查“,调查内容就是您所提到的”读者的年龄分布,喜好的文章占比等“,个人觉得,《电子报》在这方面还是做得很不错的。



.

姜后 发表于 2025-1-9 10:24:11

《中学科技》,《电子报》,《北京电子报》,《无线电》,《电子世界》,《家电维修》都是伴我成长的良师益友!

fy0204 发表于 2024-11-5 15:27:03

纸质报刊可能除了官方喉舌最后都要淘汰

dg306 发表于 2024-2-15 17:49:32

ccbw 发表于 2024-2-12 13:00
不要把原罪归于网络,最办报的方向出了问题,读者选择了用脚投票。有一个事情:读电子报这么多年,没见过 ...

言之有理。高见。

K66 发表于 2024-11-5 14:49:52

电子报的退出是必然的.

传统老一代的电子DIY模式,消退也是必然的.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趋向于高精尖,即使科班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能接触到的设计开发工作也越来越少.

电子应用的工作趋向与两极分化, 设计开发由极少数的高级人员来完成, 并且门槛越来越高.

传统DIYer想做出来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东西,难度越来越高,远远比做个收音机,音响之类需要的知识更多.



dabfxz 发表于 2024-2-20 10:48:27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中国第一代无线电人都记得潘人庸先生,第二代会记住程权,接下来的,会记住冯报本,后来的科普大师多了,大家会记住“无线电”杂志,再往后,记住“电子报”和“电脑报”。
问题是,随着AI,GPT的到来,他们除了退出,还能做什么?
回忆也会消失的!

BG1TRP 发表于 2024-2-11 17:47:57

都是网络惹的祸!
再加上技术封锁、发行成本等等一系列原因。

未来号舰长 发表于 2024-2-11 18:17:57

网络代替了大部分纸媒,但是质量好像没有那么高了

创业爱好者 发表于 2024-2-11 19:57:03

我第一次看到电子报合订本是95年在隔壁班同学处,十分羡慕。

PZHxiaowang 发表于 2024-2-11 20:14:21

本帖最后由 PZHxiaowang 于 2024-2-11 20:15 编辑

我就是从老师给的一张电子报开始学习电子技术的,后来陆续订刊和买合订本,直到2005年后没有再买。
十分怀念电子报.

八兆天空 发表于 2024-2-11 20:41:47

当时订 电子报 北京电子报 电子文摘报和电子爱好者报 四大报纸

danjiqinghuai 发表于 2024-2-11 20:58:47

订过《电子报》,也定过《电子报合订本》,这都是电子爱好者的最爱!

shzx123 发表于 2024-2-11 21:07:18

年轻时搞无线电开修理门市部,我的维修经验绝大部分是从【电子报】和【无线电】杂志里获取的。

wangbj 发表于 2024-2-11 21:45:24

发行网络版就好。

pc128 发表于 2024-2-11 22:18:28

网络代替了大部分纸媒,但是质量好像没有那么高了

是人少了,KPI考核太厉害了,没空余时间去阅读了。90年代有那么多的事吗???

lxg 发表于 2024-2-12 09:58:04

印象最深的就是揭露湖南“保险王”和打官司事件;

radio988931 发表于 2024-2-12 10:24:39

成都电子报当年一直订阅,春节回老家发现还有部分留存:lol

radio988931 发表于 2024-2-12 10:33:45

本帖最后由 radio988931 于 2024-2-12 10:36 编辑

后来开始都买合订本,再没有订阅报纸。

独来独往66 发表于 2024-2-12 12:18:04

PZHxiaowang 发表于 2024-2-11 20:14
我就是从老师给的一张电子报开始学习电子技术的,后来陆续订刊和买合订本,直到2005年后没有再买。
十分怀 ...

可以说,《电子报》影响了几代人,陪伴了几代人!

独来独往66 发表于 2024-2-12 12:18:48

radio988931 发表于 2024-2-12 10:24
成都电子报当年一直订阅,春节回老家发现还有部分留存

看到这些往期报纸,十分亲切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十分怀念成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