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500电路图
本帖最后由 xjw01 于 2021-12-23 08:41 编辑小鬼头 发表于 2021-12-22 13:06
这个半波整流电路里,锗二极管反向时,他两端施加的电压被限制在0.7v,其漏电电流很小,可以忽略。
一般以定性分析(当然他非常重要)为主,但是,那些方法用于仪表时,常常遇到困难。常说反向电流相对恒定,直到击穿。没有进一步讲细节。我这里分析0.1V,不是0.7V(500表中,用硅管只有0.45V或更小)
如果试图检出更小的电压,所以我顺便讲一下,不要过度要求低压。一般0.2V到0.3V压降就可以了。如果只做10V交流档,用硅管也没事的。
比如,觉得硅管压降大,在有源电路中,加了偏置也可以的。这时就发现,不能加太多,加多了就要漏电了。加0.3V就挺多了。对于10V档,也不差那0.3V量程。也就是说,相对于锗管,刻度盘左边去除0.2到0.3V就可以了,依然有9.X的量程范围可以用。如果考虑导通角问题,大约也有9V左右可以用。 xjw01 发表于 2021-12-19 11:57
MF500与MF50外表相差甚远。通过重绘电路图,我发现,他们是兄弟,电路结构几乎一样。主要增加了一个输入 ...
mf50的电路是大路货设计,跟很多常见的指针表区别不大。我读这些表的电路图时,不需要另画各档的等效电路图,基本就能理解到各档的运作,以致每只电阻的作用。
而mf500的电路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联系当年各种资源的匮乏,可透过他的电路,看到前人设计时所闪耀的智慧:
1、他用2个陶瓷波段开关,实现了24档的量程。而这2个波段开关的档位仅有12个,大大降低了制造高质量开关的要求。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技术条件,而无需冒专门开发多档位(约22个档)开关以及制造问题的风险。
2、在这2个开关的相互配合上,设计巧妙,具有防呆功能,有效避免了因误拨档位而造成的烧表风险。
3、纵观国内外的指针表,有且只有mf500(及其派生型号)与英国的AVO某型号(型号我忘了)系列表这2种指针表,能用2个这么少档位的开关,实现20多个量程的功能。
ps:mf500共24档量程,扣除2个插座提供的2个量程后,2个开关共负责了22档量程的切换。国产的mf62(很少见,似乎本坛上也没怎么出现他的身影)更是将其发扬光大,同样的2个开关,提供了29档量程(扣除插座提供的量程后为27个,多出来的5个档是ac电流档)。
4、他的dc与ac微调电阻,是用1个绕线电阻体配2个触片,实现了2个绕线微调电阻的功能,通过这里用心思的设计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
正因为他档位切换的特殊性,造成了读图时难于看出各档如何运作的。所以,我需要画出各档的等效电路图来帮助理解。
着迷了,找出了从来不用的上四500表,又买了3个6几年的500表,就是500表的2个开关电路弄不懂。看了上面大佬们的分析,终于有点看得懂500的电路图了。现在3个500表都很准确了。 楼主在另一帖子里吐糟万用表电路图不好读,我也有同感。
但考虑到万用表诞生的时间远早于晶体管,甚至还早于电子管有源放大电路,以及,厂家要把整块表的电路画进一张纸中,重点要交代清楚连接关系以满足维修时更换零件之需,而难于照顾使用者去理解各档的运作原理,所以,形成这样的画图风格和传统,就不足为奇。
我读mf500电路图时,也是对各档如何运作感到头疼。所以,我也干过重画该表局部电路的事(见附图2),以方便理解电路、追查故障。
如果厂家能像下面这本电路图集的mf30表那样(见附图1、3),在给出整机图的同时,分别给出各档的等效电路,隐去无关的元件和连接,那么,就能给读图者带来莫大的便利。可惜的是,在这本收集厂家资料的电路图集中,能给出各档等效电路的,仅是个例。 本帖最后由 xjw01 于 2021-12-19 12:40 编辑
小鬼头 发表于 2021-12-19 08:55
楼主在另一帖子里吐糟万用表电路图不好读,我也有同感。
但考虑到万用表诞生的时间远早于晶体管,甚至还 ...
要调校万用表,须整明白各个电阻的关联情况。
电阻坏了,现在是有条件修的。质量好一点的4000字以上的数字表就可以了。
但关键是读不懂原电路。也就是说,整不明白那些电阻的阻值是如何设计出来的。根本原因分为两部分:
1.原电路侧重于“接线图”,弱化“原理图”的作用。
2.万用表的基本原理不清楚,不知道如何测算。
现在的理工科学生,大学时期大多学习过《电路原理》或《电路分析》这类课程,他们不需要再花费大量时间去研习万用表原理就有可能直接搞定设计者电路中各个阻值的来龙去脉。将来他们自己就是工程师。然而,而且那些“接线图”,谁看了都晕,也许只有画图的人自己明白。
那些图,主要是便于查找元件,我实在看不清电路原理。所以我在网络上看到有人重绘万用表电路图,我估计他们也在原电路图上费脑 。:lol 小鬼头 发表于 2021-12-19 08:55
楼主在另一帖子里吐糟万用表电路图不好读,我也有同感。
但考虑到万用表诞生的时间远早于晶体管,甚至还 ...
MF500与MF50外表相差甚远。通过重绘电路图,我发现,他们是兄弟,电路结构几乎一样。主要增加了一个输入切换开关。难怪他们型号只相差一个“0”字:lol 本帖最后由 美人鱼999 于 2021-12-19 12:57 编辑
xjw01 发表于 2021-12-19 11:25
9v和1.5v电池标注反了吧 !1楼对的。
美人鱼999 发表于 2021-12-19 12:45
9v和1.5v电池标注反了吧 !1楼对的。
我画错了。:L 本帖最后由 xjw01 于 2021-12-19 16:43 编辑
修改错误
xjw01 发表于 2021-12-19 11:50
要调校万用表,须整明白各个电阻的关联情况。
电阻坏了,现在是有条件修的。质量好一点的4000字以上的 ...
“现在的理工科学生,大学时期大多学习过《电路原理》或《电路分析》这类课程,他们不需要再花费大量时间去研习万用表原理就有可能直接搞定设计者电路中各个阻值的来龙去脉。”
上面这段话,我不大同意。
1、弄懂弄通指针万用表的电路设计(到每一只电阻的取值),不需要学习过大学的这些课程,只要能运用好中学的物理知识就够了。
我以前贴过mf30的详细设计过程的资料(到每一只电阻的取值),从这份资料可看出,《电路分析》课程里面的什么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南等效变换、诺顿等效变换、叠加原理等等,统统都用不上。
mf30的设计计算资料链接:
http://www.crystalradio.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27144&mobile=2
ps:唯一例外的是,ac整流变换为dc那个计算用的系数,需要高等数学作理论推导,可是,他也可以通过经验得到。
2、指针万用表电路看似简单,弄通和理解好他的运作规律,不管是高中毕业生,还是电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需要下一番苦功。
我以前大学是读电子专业的(毕业后没进入电子行业而变成一名电子爱好者),你说的那些课程当年我都学过。如果不是对指针表持续保持兴趣,我是不会知道里面这么多窍门,如果不是看过mf30设计计算这样的资料,有前人的经验可借鉴,让我去设计一块完整的指针表电路的话,我很可能是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哪个地方开始,或者是,即使最终能设计出来,但必然会走很多很多弯路。
3、你有些高看了那些学过电子课程的人,又有些低看了像你这样愿意下功夫研究的人。
学过课程,并不等于里面的知识已被学习者掌握。学习者要把学过的知识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关键是要多加运用,通过运用来熟悉和加深理解。学过而不用的知识,很容易就得而复失。
你回帖时熟练运用的那些数学课程知识,就令我汗颜——虽然你用的那些知识,相当一部分列在我当年的课程中,但我一点也不懂,早还给老师了。 线路图太棒了 我收藏了 谢谢 小鬼头 发表于 2021-12-20 20:55
“现在的理工科学生,大学时期大多学习过《电路原理》或《电路分析》这类课程,他们不需要再花费大量时间 ...
老师好!您有这个MF30设计计算的链接中的图片的高清版吗?链接中的图片太小了。 本帖最后由 xjw01 于 2021-12-21 00:26 编辑
小鬼头 发表于 2021-12-20 20:55
“现在的理工科学生,大学时期大多学习过《电路原理》或《电路分析》这类课程,他们不需要再花费大量时间 ...
再简单的电路,设计时都可能要走弯路的,这很正常的。
对比前人与今人,我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确实水平比以前的高一些。当然,我指的是那些对电子技术感兴趣的人。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了互联网,知识传播的速度加快,电子元件、设备采购更快捷。
我没有读过万用表的书,但重画MF500电路图后,我理解了电阻参数设计细节,没有发现新的电路技巧。因为,这么多年来,无意中看到一些指针万用表的技术文章或贴子。这是网络的力量。
我最近关注指针表,起因比较偶然。我儿子今年上初一,我教他欧姆定律,他不想听,也听不懂,后来我和他一起塔了一个低频多谐振荡器,他挺有兴趣,电路焊完后,电路不工作,只好教他用指针表测试,看看指针能不能不断摆动。
后来我想,迟早得教他用的指针表,但我的指针表不准,总不能告诉他“老爸的指针表不准,不要用它”
于是校准了MF47和MF50,顺便来坛里发几个贴子。
本帖最后由 xjw01 于 2021-12-21 00:54 编辑
小鬼头 发表于 2021-12-20 20:55
“现在的理工科学生,大学时期大多学习过《电路原理》或《电路分析》这类课程,他们不需要再花费大量时间 ...
弄懂弄通指针万用表的电路设计(到每一只电阻的取值),不需要学习过大学的这些课程,只要能运用好中学的物理知识就够了。
=================================
交流部分肯定是要的。高中涉及很少。
直流部分,也需要《电路分析》,那是也是通法,不是技巧。仅用高中的那些,往往演变成硬套公式,理解电路会有更多的麻烦。
比如,分析万用表的交流的整流输出,需要计算表头输入电阻的。要用到叠加定理及积分思想来理解,这样更容易锁定你要用的计算式。否则,要搞明白那个35.7k是怎么来的,不太容易,因为可能找不到现成的公式,得自己推导。
误差分析,主要也是课外的或大学的。仅限于高中课本知识是不够的。误差这东西,有时要用小学的,有时是大学的,有时要实测,还飘忽不定,还有一堆繁杂的数据处理,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