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Q值超过R40C1的磁环线圈
本帖最后由 lq19512003 于 2019-4-5 09:29 编辑制作Q值超过R40C1的磁环线圈
多年来R40C1被公认为绕高Q值磁环线圈的不二选择。但我对此却有些不同看法,试图用其它磁环对其进行挑战。
首先,当电感量需求确定之后,线圈的Q值基本上就取决于线圈的铁损(磁损),铜损及分布电容。根据hhyy99先生的“三种磁环测试结果”一文,当选用同一尺寸(37mm)的磁环,用同一种多股线,绕同样的匝数,用NXO-40和NXO-100的Q值要低于R40C1,而其铜损是相同的(用线长度相同),分布电容大体相同(因为磁环尺寸与匝数都一样,而且与高导磁率,如MX400,相比,低导磁率的磁性材料电阻率比较高,线圈与磁体之间的分布电容比较小)但在铁损上,因为导磁率高的原因,前二者肯定要高于后者。而铁损除了与导磁率有关以外,与磁性材的体积成正比。所以,我就试着用小一号(31mm)的NXO-40磁环进行挑战。
首先要解决的是分布电容。尽管二者都是低导磁材料,但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于是我就用0.5mm的绝缘材料薄片做了几个环和长条,分别装在37mm的R40C1和31mm的NXO-40磁环的上下二面和外圈。因为要减少对内部空间的占用,内圈是裸露的。其中前者用的是特氟龙,后者是聚乙稀。二者损耗其本相同。
接下来面对的是如何在31mm的磁环里绕下需要的匝数。我计算了一下,如果每五匝叠绕一匝的话就能得到所需的电感量-140mh。而由于匝与匝之间的分布电容是串联的,只要叠的不太多,而且相隔较远(4匝),影响不会太大。为了公平起见,二种磁环都用了同样的方法,尽管对37mm的R40C1来说是完全不需要的。
我没有中频Q表,但站里的一篇旧作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即L.D.XIONG先生的“矿机〈Q表〉”,即利用电台信号对线圈的Q值对行对比测试。尽管是多年前的作品的,尽管不能提供具体的Q值,但在谁优谁劣的定性判别方面,它是完全胜任的。
我一共绕了四个线圈,其中二个是NXO-40的,二个R40C1的。结果如下:
1号线圈:
31mm,NXO-40。用聚乙稀垫圈,每5匝叠绕一匝。分二次绕,其中一半是旧线被生料带包着的是新线,另一半是用过一次的旧线。电压表读数165mv。
2号线圈:
37mm,R40C1,用特氟龙垫圈,每5匝叠绕1匝,新线。电压表读数160mv。
3号线圈:
31mm,NXO-40。用聚丙稀垫圈,每5匝叠绕1匝,新线。电压表读数169mv。
4号线圈:
37mm,R40C1,未用垫圈,未叠绕,新线,浸腊。有次级绕组。电压表读值163mv。
为了保险起见,以上的测试做了重复做了四次。由于电台信号强度变动关系,每次的读数都会有些许差异,但得出的优劣结果不变。
我的试验结论是:
1, R40C1并不是不可能被超越,它只是众多磁性材料中的一种而已。
2, 浸腊对提高Q值似乎没有什么效果。
3, 附加绕组对主线圈Q值的影响并不大。至少要远远小于多股线的抽头。
版主点评:因陋就简做实验,精神可嘉,值的提倡,实验步骤条理清楚,成文层次分明,语言简练,归纳结论明确,好文章!
测试方法和仪表过于简陋,不具备生成准确结论的必要基础,所得结论未必正确,故,文中结论以商榷形式较为合适。
很好的实践,这种弱信号完全可以继续用更小体积的磁芯来实验,线径选细一些的,在某段频率范围内找到磁损和铜损的最佳点。 这是很好的对比实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不同的选择,现在是略超一点,就算是略差一点也无妨。 感谢楼主的研究精神 为细节点赞:victory: 加分赞一个;
建议用信号发生器。
电台信号是玩玩的,梁老师也会同意我的意见。 非常赞赏楼主的探索精神和有了新的想法就动手试验的态度,为了这个就应该加分鼓励。 本帖最后由 lq19512003 于 2019-4-5 09:44 编辑
因陋就简做实验,大胆探索,实验过程有条理,值的赞扬。
这种实验所用方法和仪表过于简陋,不具备必要的严谨性,即便只作定性的测试也未必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梁兄当初发此帖只是提出矿石机的一种新玩法而已,并没有真把这方法作仪表的意思,与能测准Q值是两回事,以此方法对磁环的性能做定性的结论恐怕不行。 楼主给的三个结论,第-条我是非常赞同的,几年前就有人告诉我有比R40C1 Q值还高的磁环,只是还没找到无法落实。 浸腊的确对提高Q值似乎没有什么效果,主要是防止潮湿侵入磁环和线圈使Q值下降。 回六楼:
谢谢你的建议。
已安装好1MHZ的信号发器,重复上述测试三遍。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 好啊。有水平;
信号发器加稳压(旧电池表计有变动)和仪表检测电流还要好。 浸蜡的作用只是防潮而已。
有的蜡还会降低Q值,所以用什么蜡,也是有讲究的。
lq19512003 发表于 2019-4-5 08:47
因陋就简做实验,大胆探索,实验过程有条理,值的赞扬。
这种实验所用方法和仪表过于简陋,不具备必要的严 ...
联想起全世界无论是物理,电学,还是无线电的发展史,那个发明不是由跌跌撞撞的新手所创?
我们矿坛就是要有 一批冲锋手,去冲,尽管他不知前十步是陷井/沙地,但有一大班矿坛兄弟扶持,早晚
会出很多奇迹,这几年矿石区的历史就是明证.
下一步,各矿友特别家中有仪器/有能力的,一齐和楼主完善这个命题,为矿石区/为矿坛,作一个新建树!
我热切地等待这一天的【号外】贴到来!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