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脉冲宽度:0.2ms
对于50Hz的交流电来说,所对应的电角度为:360°÷(1000ms÷50Hz)×0.2ms=3.6°
起控电压对应于Sin(3.6°÷2)×220V×1.4=9.7V
考虑C2充电时D1的压降、C2放电时电压下降和Q1的Vbe影响等,取Dz1的稳定电压为12V。
C2的最高电压:12V-0.7V=11.3V
希望C2放电时的电压降在1V左右。光耦的最小驱动电流设定为3mA,假定Q1的最小直流放大倍数为100,则,其基极最小电流为:3mA÷100=0.03mA, R3=9.7V÷0.03mA=323k,取300k 。
基极的最大驱动电流为:(11.3V-0.6V)÷R3=0.036mA,假定Q1的最大电流放大倍数为200,则光耦的最大驱动电流为:0.036mA×200=7.2mA
光耦的平均驱动电流为:(3mA+7.2mA)÷2=5.1mA 每个脉冲C2的放电电荷是:5.1mA×0.2ms=1.02 uC C2的容量需要:1.02uC÷1V=1.02uF ,从可靠性考虑,取C2的容量为2uF。
C2放电的平均电流:5.1mA÷10ms×0.2ms=0.102mA,取C2的充电电流(略大于放电电流)为0.11mA。R3的最大电流:12V÷300k=0.04mA 整流桥的输出电流平均值为:0.11mA+0.04mA=0.15mA,考虑到Dz1的漏电因素的影响,取0.25mA。对应与交流侧的电流有效值为:0.25mA÷0.9=0.28mA,再考虑C1分流以及PCB板漏电等因素影响,取流过R1和R2的电流为0.3mA。故,R1+R2=220V÷0.3mA=733k ,取R1=R2=360k
考虑光耦的最小电流传输系数为0.3,则R4>5V÷(3mA×0.3)=5.6k 为可靠取10k。
C1的作用是相位修正——略进行滞后移相,使得过零脉冲的上升沿正好对应于过零时刻。并且有对高频毛刺的滤波作用。
|
评分
-
6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