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3-31 17:12:42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白居不易 于 2013-4-2 15:40 编辑
6U1(6И1П、ECH81)三、七极变频管,由于三极部分独立振荡,七极部分第一栅混频(变μ性质),变频跨导高,因此灵敏度好于6A2等七极变频管。在简易超外差式收音机电路,常用其七极部分变频(采用S型线圈及6A2标准电路,内栅振荡外栅混频),而三极部分作它用。6A2外栅(第三栅)为变μ性质,可以加AGC电压,而6U1内栅作振荡,外栅不能加AGC电压。
设计制作二灯超外差式收音机时,在刘同康编著的《业余收音机电路图集》里,找到几个6U1七极部分变频,采用三点振荡线圈(101S),内栅混频外栅振荡的电路(原文说其变频灵敏度高),决定试一试。当时手头没有101S线圈,承蒙几位网友支援,焊接后根本不起振,与原文提示“如发现振荡不够强,可以试将L2的K抽头酌量向PD端移动”相差甚远。而且实际操作比较麻烦,何况抽头点提高后,因6U1三、七极共用阴极,三极部分对变频电路的影响加大。后来改用屏栅耦合振荡(101K线圈),也不能起振,把回授线圈增加20匝左右,依然如故,只好仍使用6A2标准电路。
改用6A2标准电路后虽然能够出声,但是毕竟没有充分发挥6U1的优点,所以一直在探讨外栅不起振的问题。近来比较清闲,决定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一番:
先看6A2的数据,在屏压250V、帘栅压100V条件下,其内栅(振荡栅)跨导6mA/V,外栅变频跨导0.475mA/V。101S线圈共92 1/2匝,抽头在第10 1/2匝。
再看6U1:标准工况,三极部分振荡跨导3.7mA/V,七极部分内栅信号输入,变频跨导0.775mA/V。101K线圈振荡调谐部分95匝,回授部分37匝。
如何根据跨导确定S式线圈抽头位置或K式回授线圈圈数,计算比较复杂。不妨简化一下思路,跨导单位是姆欧,与欧姆相反,电感绕组圈数与阻抗的关系为
N1/N2=√Z1/Z2………………………………………………………………………………………………(1)
如果用1/S1和1/S2分别替代Z1和Z2,可以得出
N1/N2=√(1/S1)/(1/S2)=√S2/S1……………………………………………………………(2)
6U1七极部分变频使用101S线圈时,S1=0.775mA/V,6A2振荡跨导S2=6mA/V,原线圈N2为10.5匝,代入公式2
N1/10.5=√6/0.775
N1=10.5X2.8≈29 .5匝,显然已经超出“酌量”的范围了。
6U1七极部分使用101K线圈时,S1=0.775mA/V,S2=3.7mA/V,N2=37匝
N1/37=√3.7/0.775
N1=37X2.2≈81.5匝。
以上结果远超过原来想象,由于抽头线圈改造比较麻烦,而且抽头过高,与接地端的阻抗加大会影响电子管工作,因此决定选择101K线圈,在回授线圈上用1X0.12mm丝包线同方向加绕50匝,实验时逐步减少匝数,使低端振荡电压在正常范围即可。也可以用101S线圈,原线圈不动,在外层用1X0.12丝包线绕85匝作回授线圈,调整时逐步减少匝数。
实验证明此法可行,不但变频级可以加AGC 电压,而且变频跨导好灵敏度也比6A2高,使6U1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不能上图,请原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