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3-12 09:38: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争吵了好几天,好不热闹。我也说几句我的判断/看法:
1、纯正的单端A类功放的效率理论最高是50%,这是铁律。
2、能超过50%这个理论最高效率,说明这台功放不是纯正的单端A类功放。
3、楼主所质疑的这台功放,依我看,超过99%的机会是一台采用古老技术路线(或许加了一点新料)的“滑动A类”功放。
4、滑动A类功放的dc工作点是可以滑动的。在稳态测试时,也就是输入连续的正弦波信号进行测试(比如测THD+N)时,他的dc工作点已滑动至工作电流更大的位置,因此,他能呈现出:(1)整体上为单端A类放大的特性,(2)输出功率比纯正的单端A类更大,也即是能超过50%这个理论最高效率,(3)在输入信号幅度足够大(即滑动前不能作无削波失真放大的信号)、且未达到新工作点削波的程度时,仍有足够低的失真。
5、从第4点可知,从输出功率及其对应的THD测试数据,是难于区分出被测功放的真正工作类别,也即是,难于区分他是纯正的单端A类、还是“滑动A类”。
6、滑动A类工作时,可以简单地看作是这样工作的:(1)没有音频信号输入时,处于原来的dc工作点,此时输出管的功耗没有超出该管的规格。(2)有音频信号输入时,被人为手动切换至新的工作点。(3)在新工作点下,按理论计算的输出管功耗将明显超出该管的规格,但是,因为这时候的大部分时间里,有较大的音频功率输出,输出管实际分担到的功耗并不超出该管的规格。(4)在新工作点的工作期间,某些时间(相对较短)里输出管的功耗会超出该管规格,但因为是瞬时功耗,仍落在该管应用的允许范围。这里的工作情况,有些类似于晶体管datasheet里的soa安全工作区(标有ms毫秒级应用的安全工作区明显大于dc工作的安全工作区)。
7、滑动A类功放在工作时,他的工作点是滑动的。这个工作点的滑动,意味着,有一个不属于原音频信号的新输入信号加入了进来,也即是,加入了新的失真成分。滑动的速度越快,这个失真成分的频率越高,越容易被人耳所觉察。滑动速度越慢,则频率越低。滑动速度很慢时,其频率将低于音频的低端、变得“不可闻”,但是,在滑到新工作点的这个期间,他能输出的最大不失真功率是不够理想的,不能对前面所说的幅度足够大的输入信号作无失真放大。也即是说,工作点切换至新工作点是有延时的。
8、滑动功放的工作点滑动,通常是由输入的音频信号来控制。较常见的做法是,将音频信号作整流滤波,以此得到一个由音频信号幅度决定的dc电压,并由这个dc电压直接控制工作点的滑动。由于这里有整流电路在起作用,即使输入音频信号的频率很低(比如100hz),也会在这个控制滑动的dc电压上叠加有该音频信号的丰富谐波,虽然后面接有滤波电路,但毕竟滤波能力有限,这些谐波将有相当一部分最终作为失真成分叠加到整台功放输出的音频信号中。若要减少这些谐波成分,可以强化滤波/加大滤波电容的容量,但是,加大滤波电容容量,就等于降低工作点滑动的速度,加长了切换至新工作点的时间,会导致这台滑动功放有更长的时间处于额定输出功率(即前述的最大不失真功率)不理想的状态。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