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hiuyipyuen 于 2019-2-20 01:37 编辑
音响侠客行六十四: 香港音响简史 (二)
回头说,60年代DIY 的都是6SL7、6SN7、12AU 7、12AX7、 6V6 及6AQ5、6BQ5 之类的胆机, 变压器多用山水牌、平田牌(Tango)等输出变压器, 在六十年代的香港,价格并不便宜,而上海牌价格远为便宜,都在观塘协和街的角落小店出售的(现在仍有一间孑遗), 旺角也有专门为人绕变压器的小店。管子是日本的(当时中国仍未出口管子,直到70年代末新浦岗东方国货才开始卖国产电子管,其时胆机已入斜阳了),欧美管除飞利浦外也太贵兼不易买到, 日本管声音其实十分一般,加上输出变压器的质量不好, 当时日本管也不是什么好鸟,寿命短、真空度不足、老化不良材料不佳、噪音也大,电源滤波电容都祗是8uF 或16uF,不是怕伤了整流管而是因为价格平, 扼流圈多改为绕线电阻,装的都是一对立体声, 音源祗有黑胶唱片, 用晶体唱头, 以省去前置,而新马师曾的客途秋恨与贝多芬的田园、命运是当时的最爱,而声音也只是可听而已。以那时的消费力, 装6L6G 推挽三十瓦己算是大制作. 当时只求比收音机好些的便收货,要求不高,流行是6BQ5(6P14)立体声单端,以一只12AX 7去推,中间包括音调,四只管一套立体声是流行组合,毕竟当时还是解决有无音响的问题,声音过得去就行了。
在六十年代北美洲有两个牌子出过一批胆扩音机套件, 包括了机壳,火牛,接线及所有零件, 并附有详尽说明书及实体图, 按图焊接安装即可. 但当年祗有少数人能负担, 所以亦未能成为主流, 在九十年代后香港有人经ebay 买入过一批, 音效其实也很一般. 此外,也有一些套件接收机,例如Conar 等,但接收能力也只比国产电子管收音机好一些。此外,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也曾流行用6080(6N5P)或2A3装OTL机,接400Ω飞利浦喇叭,声音听说还好于用麦记牛的音响。是耶非耶不得而知,但这机在仅存的业余无线电研究会音响组是震山之宝,只是改为四杖6080并连接16欧喇叭(另一震山之宝是大水壶DM2吧,忘了)。
大体上60 年代DIY 主流除了装胆机音响外, 装胆超外差AM 收音机也是很普遍的, 装FM 胆收音机则极少因难度太大. 而且当时很多烧友也只有一台万用表加一台国产信号发生器,示波器极少,更不用说其他仪器。胆AM 收音机的中频变压器,高放线圈及振荡线圈与调谐电容器是一套购买的, 日本产品较好但较贵, 而中国产品平宜但质量不好兼难买,在没有仪器之下无法自制。一般来说AM 机是很容易装的, Alignment完成后通常在夜间可收到外国短波电台.也有人装业余无线电通讯发射机, 但是对电子无线电技术要求很高, 并且需要考到英国资格才能领取业余无线电牌照, 60年代后开始港英也不再发牌兼加大力度抓捕非法无线电,所以这类DIY人数不多也非主流. 然而,由于日本70年代中期流行装27MHz的市民波段发射、接收机,相关石英也流入香港,这些石英作为遥控飞机十分合适,但人多互相干拢也严重。一部份人拿这些东西来制作步谈机,当时装对讲机非常流行,平宜的装一部几百毫瓦发射机加超再生接收机,大制作的一套五瓦发射机加超外差接收机,中频用ZN414,玩这东西就像今日玩QQ交友一样,晚上热闹非常。但却招来抓捕(非法接收机加非法发射机各一罚款一千元加器射充公),也招至港英海关禁止高频大功率原子粒入口(807发射胆早就禁售),后来有人用电视机大花生6LQ6(水平放大管)做个近百瓦的发射管,这就连带做电子管发射机的书也被按书刊出板法禁止出板。这热潮在七十年代后期便迅速沈寂下去。
由于无线电的发展,70年代中期TTL 逻辑IC的出现,uA 741等OP, 出现有玩数码电子的,而东南亚、中国也生产收音机与香港竞争,至此香港大量收音机厂为求生存改为生产计算机,游戏机以至电子表、传直机、电脑板,这些厂后来迁往深圳成为中国民用电子业的开山祖师。当中有名为AST 的电脑公司在九十年代曾是世界四大笔记本生产商之一,这都是后话。
踏入1970年晶体管来势凶凶, 人人都装石机, 甚至装FM 石收音机. 初时石扩音机用的是日本的2SB337 或者2SB426 锗功率管, 两颗都是PNP 称为半对称, 输出要用隔直流电容即是OTL. 接着是MOTOROLA、RCA的世界,2N3055/2955, MJ802/4502 100W PNP/NPN 全对称OCL, 什么A类AB 类AB1, 当时也有人装运放uA 741推这些功率管的功放。直到八十年代后期近二十年都是石的世界, 的确石机的声音是比较硬, 交越失真十多年都摆不平, A类太热易烧管,VFET 功率管声音又太冷也太贵,MOS 功率管声音更冷,也不流行。但具体而言比胆机省电、方便,小巧,在家找地方放置容易,这时代的机低音强劲,敲击乐声音清脆,功率大对当时的摇滚音乐十分合适,播星球大战等音乐,胆机可说膛手其后,因此胆机在几年内便迅速消失。
<<Amplifier>>
(2000watt 石机)
装石机输出功率达到100W RMS 8 OHM / 200W RMS 4 OHM 以上的大电流机要解决以下难题 :
1. 开机瞬间电源冲击保护
2. 输出管过荷过热保护
3. 输出端短路保护
4. 输出直流电压喇叭保护(防止烧喇叭)
5. 高音频(例如5000Hz 以上) 的相位失真
6. 满度功率输出时的削顶失真
7. 高频寄生振荡
8. 大负回馈引起的瞬态响应失真
但经验证明第5 奌高频相位相移不起的失真是因为输出管PN 结极间电容引至高频相移而导至相移失真, 加上第八点,要做好机器十分不易。 而Hi Fi专用特别型号输出晶体管高速管却祗有大厂才有条件订购, 有些甚至是禁止出口,又或是因香港的无线电条例而被海关禁止进口,如日本的大功率高频管2SC 1969(忘了,而且其实也只有十多瓦最大集损的射频Ft管),DIY 多只能用到平民板2N3055及2N2955等或相同级别的日本管的对装管,军用级甚至更好的后继管子不容易购得,因而制作有难度.当然,也有些小制作,如AN214集成功放, Hood 1969, 牛推OTL 等,但多是学生制作。
这时,山水音响的钻石电路是DIYer的武林至尊,而全对称DC、高速OCL、全场效应管OCL... 是当时的倚天剑、屠龙刀及玄铁剑,仿制者极多,至此胆机完全消失。当时高山仰止的是CL扩音机,连自举电路都取消的全对称电路。这要用到ft上几百M的高速管做第一级差动放大,当时的技术下无法实现。现在这东西却能以FET及BJT 做到,只是现在已是视像“桃花扇结束语:江山易主,那乌衣巷早不姓王,只剩下莫愁湖上鬼夜哭,高频D类集成放大器占了音响江山。在这点上,看到某宝上有人大吹名管6P14、2N3055/2955便有点想发笑。
<<钻石差动电路>>
进入八十年代,厂制机已是大众化,如港产高级机天龙组合才卖二千多元,约为普通人一个月收入,因此DIY 一是求玩开心,不食人间烟火,一是求比厂机高支超的技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出过一批石机高手代人装100W 左右的OCL 纯A类石后级及石前级, 一套西装马甲(前后级加多段音调控制器)收费近万. 当年看过, 后级散热是有心思的, 毕竟A类是放热大户。但这些机之失败在于为了防止高频谐波失真而引入自举电容、甚至有在输入端加装了低通滤波器把15KHz以上讯号以6db/Oct滤掉, 因为滤波特性不太锐所以20KHz 仍然有响应, 细听过声音勉强还可以, 但前级与胆机比则在多次烧友斗机中的AB 双盲比赛上输多赢少,这就是香港音响界流行胆前石后的源头。只是这在今日亦无意义,今天的数码音源是不用前级的。
在1981 年掀起了APPLE II computer 热, 人人都到深水步高登商场买料装机, 接着的就是IBM PC,XT, 286, 386 CPU. 即开始了DIY Computer 自己装热潮, 直到2000 年Lap Top computer 成为主流才退烧,这个热潮也在一定程度上把大功率石机DIY 的市场气氛摊薄了. 更由于音响集成的出现,买机远比以前便宜,而用集成装机也没什么难度,贴片机也难以自制,在D类流行后,基本上什么功率储备、交越失真都成废话,200W机才卖几百,还不够喝茶,不实用不好玩就没人玩,DIY 音响迅速成为明日黄花。
大功率高级石机因为上述八奌原因不容易装, 但拥有一定实力的DIYer 仍可克服上述困难, 可是大功率石机除了声音较硬之外, 更致命的在上面第4 奌的喇叭保护。踏入八十年代后期,,喇叭才是失真的大户,而优质喇叭越来越贵简直是天价,几千元一只是等闲事, 以致后来大多数人都未能克服心理障碍用大功率DIY 石后级推天价喇叭, 说白了就是怕把喇叭烧掉。这成为压毁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自制HiFi的人减到近乎零,但仍有一小部份人坚持, 就连喇叭也搞DIY ,即使烧掉也容易维修。
另外在2000 年左右兴起过装甲类单端细功率石机, 用一只POWER FET 输出祗有几瓦, 零件很少但质量要求很高, 因为是甲类所以很热,听说声音很纯统称为禅(Zen) 机, 与细瓦单端胆后级直接交锋了,但都未能成为主流.
世事如棋, 大约在90年代中后期胆扩音机DIY 重新流行, 香港亦已由工业生产(制造业)城市转型为第三产业城市即金融, 地产, 旅游, 物流, 工程顾问,会议展览及服务业城市, 国民生产总值GDP 大幅提升而个人收入也有可观增长, 摆脱了六七十年代的贫困,消费力已不可同日而语, DIYer财大气粗, 这一奌也直接地反映在香港音响上.
例如90年代流行的胆机组合:磁头放大器, 十倍前置放大器, 推挽及单端后级, 带通放大器(主动分音器) ,制作多已是豪华型, 输出/交连变压器已用上贵价的日本英美名牌, 电阻电容亦是天价补品级, 机内接线用6N, 讯号线电源线喇叭线也很讲究, 但求靓声, 不惜工本. 甚至机箱也用CNC机床打造, 务求嫓美厂制品. 另外, 零件排位也刻意设计整齐, 一丝不苟, 极尽豪华之能事.
九十年代的胆机DIY除了豪华之外, 单端机的选管比起六十年代已进取得多, 除了传统管子6L6, EL34, 6V6, 6AQ5, 6BQ5, KT66, KT 88等之外, 大型发射胆如211 , 845, 805, 833A 也入选, 当中更有人用大水壸、水烟管之类的千瓦级屏耗的发射管,一时眼花缭乱,不知是花是草。另外小型直热式三极管子如45, 71A, 2A3, 300B, VT25, 10 及PX4, PX25也很流行, 输出由0.8 瓦至8瓦不等,声音特色各有千秋,更有用以推 ALTEC 288 者.
此外, 经济宽裕的DIYer 已不满足于一般胆机制作, 更涉猎豪华型迷宫式音箱配合高价全音域单体, 更有什者复刻西电著名15A 大号角及西电扩音机. 又有以五路分音配合推动著名中音JBL 375 及ALTEC 288 单体, 又更有以3000V 屏压推动美国名胆833A 造出过百瓦输出单端机等, 还有Tannoy 古董喇叭单体专家收集齐全黑,银,红,金单体并DIY 音箱显其音效而自成一家者, 此外尚有复古励磁喇叭单体玩家配合大型障板以细瓦单端胆后级推之, 这时DIYer 早已不是造机自用,面前已是不食人间烟火, 但求好玩,这也是另一番境界,林林种种甚为吸引,真是百花齐放,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年青人加入了DIY大家庭, 更是新人新气象, 后浪推前浪, 因此胆机制作班又重现江湖, 反之,石机DIY 更催没落,加上厚膜集成及后期D类晶片出现,基本上石机制作多是买板组装之类为主。
但总括而言,少了自用者,DIY已全面没落,三大电子杂志:无线电世界、无线电月刊、无线电制作都停刊,只剩下一家叫“无线电技术”的杂志改营电子产品市场广告仍存在。
我也于在八十年代中期出国,由本科到博士,由土木转到电子、由工程转到金融,由华盛顿州做微波研究到华尔街做风投,女儿也长大了,以前还用我户口发言,现在都改玩其他年青BBS, 头发斑白的我回香港定居时已人面全非,数十年人事早已翻了几多次,老朋友过半尘寰撒手,但见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岁月如尘土但也堪回味。行文也就此告终,下回谈胆机音响电路及发展史。
(本文完)
|
-
-
评分
-
5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