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wdele

忆海拾零 1--80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11: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屏幕 发表于 2018-8-4 23:52
楼主文采好,但文采好的人多了,不稀奇。

稀奇的是楼主说实话、说真话,这个才值得敬佩。

谢谢鼓励!真话,也是战战兢兢的说,唯有谎话,可以堂而皇之的说,但是良心何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11: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广源 发表于 2018-8-5 09:48
我把所有与电子维修有关的东西彻底处理掉,把精力用到:四两拨千斤  的大事上来、赚点大钱!
很多次与楼主 ...


如出一辙,现在房间又满了!
焊锡味、胶水味、烧板味,味味清香,
纯音声、粉噪声、啸叫音,声声悦耳,
老零件、旧零件、新零件,件件不舍
老婆嫌、女儿嫌、儿子嫌、嫌嫌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5 15: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同楼主一样啊,东西清理了多次了,但是后来又是一堆一堆的了.老婆很烦我的这些宝贝.可是我真的管不住自己.呵呵不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5 15: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wdele 发表于 2018-8-2 17:16
不少朋友问我,现在干什么,我现在依然在带着一个研发团队,从事AI新技术研发,主要是电声学、语音识别、降 ...

高,精,尖呀,可以考虑搞些量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21: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上,量子科学很大程度上颠覆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看上去好像有些唯心主义的东西。而量子学认为,唯心主义本身也是很深奥的学科甚至科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7 18: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dele 于 2018-8-7 18:28 编辑

    忆海拾零8--听诊器的故事
       我姑姑是个医生,还是蛮有名气的,现在老人家还在青岛,是医学博士,在青岛一家专为外国人开设的医院,80多岁了,现在还上半天班。
       我对医学不感兴趣,但是,对听诊器感兴趣,因为,听诊器可以把矿石收音机的声音“放大”,而且,大很多。所以我经常把姑姑在医学院读书时实习用的听诊器与我的矿石收音机耳机结合起来,听样板戏、歌唱毛爷爷的歌曲,低音好很多,这是因为,人耳的耳腔密闭后就是一个低频谐振腔,谐振频率在75-200Hz之间,这在当时的耳机中是根本听不到400Hz以下的低频的。听诊器的2个耳孔胶套把耳朵堵得严严的,形成了一个低频腔,所以低频要好得多!
但是声音肯定是失真的,管子音很明显,这是因为声波在管壁垒多次反射形成的失真,那时候不管的,声音大就好。
       具体操作很简单,就是把听诊器的探头薄膜一面贴到耳机的盖子发声孔上,然后用胶布密封起来,就成了。但是这种听音模式听筒杆子压的耳朵疼、不舒服。
       如果,被奶奶看到了,就会被训斥一顿:你姑姑买个听诊器不容易,你告别给她毁了!
       记得,还几次到医院试图不花钱弄一个,但是一直没机会,有机会了又没胆量,只好望器兴叹!
      
      想起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文革期间,我家不远的城关街道医院,一个副院长,写黑板报写的棒极了,每周六我到要到医院对面的街道上看副院长写黑板报,他不光字写得好,画也画的好,彩色粉笔也鲜艳,好多人会围观。
        一个周六,我例行到医院门口,那天成了批判会,黑板上歪歪扭扭几个大字:打到大流氓xxx!副院长站在凳子上,胸前挂了大流氓的牌子。
       原来,  因为副院长听诊器操作不当,惹了祸,瞬间变成了大流氓!
      他在为本院的一位医护人员听诊时,用听诊器探头在她胸部按压搓揉,还一边干一边问,什么感觉?这个医护人员是一个配药医生、革命造反女战士,在享受了半个多月后,告发副院长,在医院门口的批判大会上,那女揭发者声泪俱下,控诉副院长每周为她听诊2-3次,每次15分之多!
        没想到,副院长的老婆也在批斗现场,跳了出来,抓住那女揭发者的头发,骂声不迭:你个臭婊子,你就老老实实的让他听诊按压?二个女人厮打起来,现场一片混乱,几天后,副院长跳楼自杀,因为是二楼跳到一楼花坛里,没死、但是重伤。
    后来听说,那女揭发者是配合医院一个造反头头,陷害副院长,想把他赶下台,取而代之。不过,记忆中,那女揭发者胸大腰细,有几分姿色,很容易勾引男人上钩、听诊。那副院长的老婆,不仅长相平平,胸也平平,所以因素是多方面的,听诊器只是个诱发的因素。
   
      现在,好多医院的男医生,在给女病号听诊的时候,都要求有一位女医护人员在现场,一是避免男医生对女病号按压搓揉的不规则操作和被女患者反咬一口的尴尬。

       其实,听诊器的作用在电声测试中还是蛮重要的,有时候再测试一个多振动源、多共振点噪声结构的时候,我至今还用听诊器。例如去年,某公司为美国雷蛇笔记本加工生产,遇到一个唧唧的噪声,明显是声共振,策动源是扬声器毫无疑问,但是迫动源的峰点在哪里呢?就是用听诊器加一个针探头检测得到的,精度和准确度超过了振动测试仪!
     还有管道检查工、自来水检查,电机噪声检查,还会用到听诊器。现在我手头上,有一个老式的,一个电子的。灵敏度很高。
     可惜,我不是医生。
下一集:忆海拾零--9  五年超过英国
我的微信:wdelelxg
cc71a50c033fcb490334d77_mb.jpg
851091_20161104095157340060_1.jpg
67777454288069253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8 22: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多见得好帖子,楼主到底是文科还是理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9 08: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wdele 发表于 2018-8-5 11:28
如出一辙,现在房间又满了!
焊锡味、胶水味、烧板味,味味清香,
纯音声、粉噪声、啸叫音,声声悦耳 ...

一样的经历。
我认为“啸叫音”改为“啸叫声”更贴切,也许楼主原本也是“啸叫声”,只是笔误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9 08: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矿石大男孩 发表于 2018-8-9 08:15
一样的经历。
我认为“啸叫音”改为“啸叫声”更贴切,也许楼主原本也是“啸叫声”,只是笔误而已。

非常对!!确实笔误,没有了韵。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9 15: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你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17: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海拾零--10  那时候的风气
        文革前,那时候穷,社会风气还算是可以,至少不会比现在差,这个一点都不夸张。
        社会风气,是个很大的范畴,一个社会的社会风气,取决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
        先从官府说起。
       我小的时候,官府--市委,在一个旧社会丁家地主的庄园里,里面清一色的清朝末年的小瓦大房子,高大而阴沉,身子没有玻璃窗子。里面还有一个后来成为小小的旅游景点的小花园。有假山、真水、荷花、金鱼。小孩子们可以随便到市府里面玩耍,星期天,大人也可以带着孩子进去玩耍,唯一的要求是不准光背赤脚,当然,衣衫褴褛是进不去的,不像现在的市府大院,豪华森严,整个就是一个衙门。
     大街上你很少看到大庭广众之下骂人、打人的,如果路上有人骂街,立马就会有许多人围上去,指责骂街的人,虽然与自己毫无关系。
     调皮的小孩子用《我是一个兵》的革命歌曲,篡改为下三流的歌词:我是一个兵、拉屎不擦腚,男女老少批评我咋不讲卫生......。有一天,有3、4个小孩在大街上齐唱这个篡改了的歌曲,立马被路人抓住,一定要找到孩子的家长才会算完,几个小屁孩吓得直哭。
   
     但是那个时候,社会文化风气还算不错。各地都有文工团,文工团经常到工厂农村演节目,活报剧,电影队也经常到街道放电影,到了周末晚上,文化馆的电影队会拉起大幕放电影,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带上小板凳,看电影。如果电影比较好看,荧幕背面也会坐满观众。
   不过,我对那些重复播放的片子《李双双》《朝阳沟》《千万不要忘记》不感兴趣,倒是对电影队的幻灯机很感兴趣,每次放电影,我都会钻到机器旁边,仔细观看幻灯机,兴趣使然,5年级,我也参与制作了一部幻灯机,学校出钱,我和一位老师动手制作的,效果也不错。
     60年代初,家家户户都穷,家里没有收音机,也没有广播喇叭,市里的广播站就在每一个大的十字路口装上广播喇叭,每逢早中晚都会听到中央台的新闻,记得每天晚上7点,我家所在的十字路口就会站着好多人听新闻、以及新闻以后的相声、歌曲等,记得文革前,新闻节目的开始曲是《我们走在大路上》,1965年才改成了《东方红》。
     文革前夕,我们的街道才有了广播喇叭,最初是舌簧喇叭,后来成了更便宜的压电喇叭,声音听刺耳的。
   以上,也算是社会文化风气吧!
    到了64、65年,整个国家向左转,四清、文革相继浊浪滚滚,扑面而来,整个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人性中,本恶的一面显露无疑,以斗为核心,造反有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被彻底摧毁!
    忆海拾零--11   照相
u=150068058,623764561&fm=27&gp=0.jpg
u=2041199071,2346893650&fm=27&gp=0.jpg
u=2428841251,3004740690&fm=27&gp=0.jpg
u=2599270829,1434095998&fm=27&gp=0.jpg
u=3538848559,3674493614&fm=27&gp=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5 17: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09: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海拾零--11   相片

    那个年代,照相是一种奢侈,结婚、大家族聚会、当兵、考上大学诸如此类的大事、喜事才会到照相馆照相留念。
    还有,就是顾念的时候,一般的家庭呢,会拍张全家福。通常会安排在大年初三,借着过年都在家里,也都有“新”衣服、新鞋帽,正适合拍照。
    我们家是大家族,爷爷奶奶有3个儿子2个女儿,当地有种说法:三儿俩闺女--好命。每逢过年,大年初三,仨儿俩闺女及其后代们,到市里的一家叫做国营东风照相馆,照一张全家福,初三一大早,全家十多口人都要到爷爷奶奶的住处集合,难得一见的穿戴打扮整齐干净,父亲、叔父、二个姑姑,都罕见的穿上皮鞋,擦的亮亮的,七八点钟就要到东风照相馆排队。等排上、照完、也就中午了。回来的路上,孩子们会用手中的压岁钱,在路上买刀枪剑戟,糖稀人、或者摔炮。回到家整个大家族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好不热闹!
     不过,也有悲剧,记着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也就是1967年春节,我们家对面一姓刘的,老爷子叫刘峰高,接一家七口去拍全家福,也是大学毕业的二儿子,娶进新娘,双喜临门,结果,就在拍照的当天,新娘子在照相馆突然消失了,后来才知道,新娘到了照相馆,一个认识的他们老刘家的相馆的工作人员人跟新娘说:他家是地主,你怎么跟他结婚啊?就为这个,女的跑了,跑回泰安老家,一去不复返了!
    男主人有爱于面子,积郁成疾,不到三个月就去世了,二儿子后来找了一个农村的媳妇。

     1967年春节,文革闹腾大了,,照相也被批判为封资修的东西,要拍,必须手持红色语录,人手一册,后面还要有老毛爷爷的画像,否则就不能拍,从那以后,因为爷爷也是批斗对象,就再也没拍全家福,一直到一九七四年,那年爷爷中风偏瘫,拍了一张并不全的全家福:因为文革中,俺家被定为反动资本家,大姑去了农村,二姑大学毕业流放到河南信阳农村卫生站,小叔在海军提前退役,在临近县里找了个炼铁的活儿,因为家里门口贴满了大字报,他数年无颜回来,那年的全家福令人心寒。
   
       那时候,全城里,就那么一家东风照相馆,那种相机,就是我们在老电影当中看到的,有一个箱子,后面有一个黑色的袋子,摄影师要钻到那个黑色的袋子里面操作,给我们拍照,年少的时候觉得很稀奇,那个黑色袋子里有什么东西呢?
     在我留着的,一些老照片当中,偶尔有一两张彩色的,现在的年轻人都觉得好奇说,那个时候就有彩色照片吗?其实,那是用黑白照片,专门有画工来上色的,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不过我还是蛮喜欢这个色彩效果,和现在直接拍出来的彩色照片相比,另外一种味道在心头,那是一种时代的记忆。,
      到城里的照相馆,照一张相,从照相到取出来,还需要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如果逢年过节,还要时间更长一些,那时候即使是合影,也不舍得多冲洗几张,俺家的全家福16口人,1966年春节的全家福合影,直充洗了3张,其中一张玻璃板进水毁了,第二张,搬家丢了,最后一张,后来成为家族的珍藏品,还好些在可以PS复制了,复制品竟然比原件看上去更清晰,却少了几分沧桑与真实。。
     那时候的相片,堪称一张小小的工艺品,精致的裁剪花边是一大特色,相片纸的材质不一样的,我喜欢那种布纹相纸的相片,再加一点色彩,效果很特殊。后来的相片,照相馆还别出心裁给加一点香粉的味道,女孩子喜欢,男孩子更喜欢。
    其实,我也喜欢画画,那时候也尝试自己给黑白相片着色,但是基本都失败了,拿水彩很容易涂抹掉,群里谁知道那时候的相片着色用的是什么颜料、什么工艺呢?分享一下!
     那时候拍的照片放在什么地方呢?自然是放到相框里面去,不过相框的大相径庭,相框最早是木头做的,后来发展成在木的相框外面,包括一层亮晶晶的彩色的塑料片包裹的,各种颜色都有,后来百度搜索也没有搜到这种塑包木的相框。
  
      文革期间,单位里的绘图员用晒蓝图的方法,冲放照片,晒出来的照片,是在绘图纸上,颜色都是那种钢笔水的颜色,因为缺少层次感,,实在没有兴赏价值,但是因为可以放大,也很是实行了一阵。我在百度搜了一大阵子,竟然没有此类报道!

     如今,照相已经是2岁娃娃都会的东东,没啥稀奇了。
      我对摄影情有独钟,我还是惠州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呢!但是我关注的不是技术,而是历史。相片,记载了那个年代发生的一切!有些相片被淡忘了、有些相片被毁坏了、有些相片被尘封了,但是,岁月是无法淡忘的、真相是无法被毁坏的、历史是无法被尘封的,就像照片一样,永远定格在亲历者的记忆中、浇筑在历史的史册里!
附图来自百度,如有干涉,请与本人联系删除
我的微信:wdelelxg     13538185508

   下一集:忆海拾零12--良心未泯
bd3eb13533fa828b3565bf94fb1f4134970a5a06.jpg
u=1238676400,1552672172&fm=27&gp=0.jpg
u=2215314215,254807788&fm=27&gp=0.jpg
u=3458925873,1860953897&fm=27&gp=0.jpg
u=3654693500,2357053110&fm=27&gp=0.jpg
u=4293869210,3277119130&fm=27&gp=0.jpg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9 15: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片着色是用专用的水彩,以前文化用品商店有一卖的。纸板上贴有六色、十二色不等的水彩小方块,用干净的小毛笔蘸点清水到水彩小方块上轻轻涂捄,然后描在照片需要着色的部位。如果着色不满意,还可以将照片浸泡在清水中,绝大部分水彩会被漂出,将照片反贴的干净的玻璃板上凉干后,还可以继续着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15: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hujj 发表于 2018-8-19 15:20
相片着色是用专用的水彩,以前文化用品商店有一卖的。纸板上贴有六色、十二色不等的水彩小方块,用干净的小 ...

谢谢楼上回复!着色后很牢固,我手里有一张LP的照片,颜色依然艳丽!47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4-4-20 11: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