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wdele

忆海拾零 1--80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7-30 23: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dele 于 2018-7-30 23:19 编辑

    忆海拾零5--也有嫖娼卖淫   

        那个年代,就社会风气来说,真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那么高大上,现在,社会上有的,那个年代也有,只是没有现在这么嚣张而已。
      先说男女关系,那个年代那个单位都有,某些领导看中了那个女孩纸,就会以加入组织、调动岗位、涨工资为诱饵,使长相好一点的女人就范。现在,还有媒体揭露,那个时候,没有人敢吭声,所以,情况更糟糕!
      
       我工作的单位隔壁,有一家农具厂,书记革委会主人、副主任、委员、车间主任几乎同一时期玩弄一个女人,那女工姿色不错,细皮黁肉,肥臀巨乳,智商稍低,女人的丈夫在外地,就轮流每周和单位里的1234把手睡觉,期初只有车间主任,后来革委会委员看上了,副主任看上了、层层相逼那个女工就范,大家都心知肚明。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这个女工的丈夫知道了,提前回家,半夜拿菜刀到农具厂宿舍抓了现行,事情掩盖不住了,公检法才出面,把4个人都抓了,都以强奸犯论处,这个领导班子被戏称为1234钻井队,成为当时的茶余饭后的笑谈。
     
       那个年代嫖娼卖淫叫耍流氓,每周的游街示众队伍里,都有男女流氓,胸前挂着大牌子,女的再挂上2只破鞋,据说,这女流氓游街,和反革命、盗窃犯、男流氓不一样,都是充数的,游完街,就放她们回去。所以,每逢到了周六,这些女流氓就自己带着一双破鞋到公安局报道。
    为了所谓悔过自新,这些女流氓被分配到铁工厂,干最脏最累的活。记得有个叫葛爱玲的“女流氓”,分配到我所在的铁工厂钢管厂,在全是男工的轧压车间,被一帮铁匠鬼子调戏,甚至动手动脚。后来,葛爱玲搬起一块铁坨子,砸伤自己的脚,骨折,才休息回家。
    后来,没个半个月,那个葛爱玲拄着拐,又上了游街的汽车上,再后来才知道,葛爱玲是个孤儿,没人管教,走了歧途。
   那时候,男女流芒的接头地点一般在电影院、河滩上。他们圈内的,一般丢个眼色、就心领神会,找个黑暗的地方忙活起来,女流氓要价也不高,有的一包瓜子就搞定了,当然,都是社会底层的。
   
      不过,总的来说,那个年代,嫖娼卖淫没那么容易,不像现在,说开房就开房,而且还有响当当的理由:讨论工作、研究剧本。
      那个年代,也扫黄,小城市,扫黄的手段简单粗暴可笑,据说,夏天,到电影院,看到可疑的女流氓,女警察或者女纠察就叫她把裙子掀起来,如果不让掀裙子,掀了,没底裤,就是女流氓。城关派出所介绍了这个搞笑经验,城西派出所效仿,结果那天真女流氓都穿了裤子,抓了一群老妈妈,她们很委屈说:就不知道什么是底裤,有什么用?!你们警察穿底裤吗?
     当然,这是个依据事实流传的段子。
    忆海拾零6:三年灾害不堪回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31 09: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可谓出手不凡,文采依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31 15: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新项目完成了,就等数钱了,有空,所以上来聊聊,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 08: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楼主以前说过有个类似压电喇叭做汽车音响的项目,搞成了?恭喜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 09: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意思,《 忆海拾零1 - 6)一一拜读,都是那个年代的记忆,楼主文采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 10: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alwy1 发表于 2018-8-1 08:53
记得楼主以前说过有个类似压电喇叭做汽车音响的项目,搞成了?恭喜楼主。

谢谢这位朋友,这个项目搞成了,直接用压电喇叭取代中音、高音喇叭,但是,300Hz以下的低音还是不行,努力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 16: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dele 于 2018-8-2 17:09 编辑

       忆海拾零6---三年灾害不堪回首
        三年自然灾害,说是自然灾害,其实是天灾人祸共孽。
       那年头,新中国刚刚成立,本来就穷,再加上自然灾害、苏联撤退、三面红旗的折腾,国家没有粮食储备,多种因素,导致了三年的不自然灾害。
      1961那年,我已经7岁了,亲历了那场真正的灾难,真正体验到了吃糠咽菜,食不果腹的“水深火热”的生活。   
      其实在城市的人口还好,成年人每人24斤口粮(含地瓜干)油每人4两,其它就没了,什么猪肉、鸡蛋,一年当中都难以吃得到。
      粮食不够,吃野菜、槐树叶子,能吃的植物都弄来吃,这些东西也吃光了,家里大人为了留下粮食给孩子,就吃咸菜喝白水充饥,所以,很多人得了水肿。由于整天吃糠咽菜,许多人便秘,便秘了,怎么办?就用小木棒一点点抠,后来流传个笑话,说一家7口人,都便秘,那咋办啊,有了! 一家7口人围成一圈,撅着屁股,相互抠便。这个笑话子听起来有点恶心,但是那个灾荒的年代的生活写照。
     记得,每年的5月底,街道两边的槐树就开花了,城里人会采摘这些槐花下来,拌上红薯面在锅里蒸,熟了,就用手抓着吃,当时还算是不错的充饥食品。
     农村的情况就更加糟糕,他们甚至到了树叶子都吃光的地步。 每当槐花盛开的时节,农民就晚上进城,偷着撸槐花甚至叶子,后来,被城里人发现了,偷槐花的5、6个农民被一路追打,一位年龄大的,无力逃跑,被城里人包围,骨瘦如柴、趴在地下喘着粗气。他被勒令交出死死压在身子底下的藏槐花得布袋子,那人死活不肯交出来,随之遭到一顿痛打,那偷花老者,一边挨打,一边从口袋里抓出槐花塞到嘴里,被打流出的鼻血与白色的槐花搅合在一起,又狼吞虎咽的吃下,现在想起那人血沾槐花的情景来,依然惊悚。
     后来,1963年末,情况有所好转,家乡能吃到一种土麦子了。所谓土麦子,就是土和麦子参半的一种土粮食,价格便宜,但是要自己处理,买回家先用筛子把大的土坷垃筛出来,然后再水把细土冲洗掉、最后是检砂砾,这是最麻烦的,全家齐上阵,检砂砾。然后磨成面粉。这种土麦子磨的面粉,牙碜得很,很牙碜,里面还会有类似于麦粒的草种子,其实很难吃。
     我还好,由于自幼体弱多病,一直受到奶奶的呵护,吃好谈不上,至少,没有饿着。不过,天天、顿顿吃地瓜干,真的吃腻了,有时甚至挨饿都不肯吃那玩意。我记得我都5岁了,坚决不吃地瓜干,理由是太硬、咬不动!奶奶就吃一口地瓜干、吃一口咸菜,咀嚼几口,然后再塞到我的嘴里。
听起来恶心,想起来伤心。
    现在,年轻人把地瓜当点心吃,而我,对地瓜绝对不感冒,碰都不碰,被地瓜、地瓜干伤透了!不过,话说回来,还是不饿。
    食为民天,这话一点不假。 饥饿,养成了绝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到现在,家里吃饭,要是有剩饭、剩菜,我绝对不会倒掉,放在冰箱里,下一顿或者第二天热一下再吃。
    为此,少不了与儿女、老婆争吵,我的理论基础就是三年自然灾害。 timg.jpg
4.jpg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 17: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少朋友问我,现在干什么,我现在依然在带着一个研发团队,从事AI新技术研发,主要是电声学、语音识别、降噪这个分支。业余时间还是喜欢些点东西,爱好而已。我的微信wdelelxg,愿意和我聊技术、聊写作的加我微信,这个不算做广告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2 18: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工作的时候,潍坊那个老者给您算过命,印象挺准的。从哪以后您还算过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 19: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上朋友,在我的这一生中,我不相信那算命的,但是,就那王大爷我是彻底服了!他算得,我都中了!例如他说我应该弃工(电子)从文,确实,现在虽然依然在搞研发,电心不死,但是我现在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写作,
可惜,王大爷数年前,已经离开了人世。
      后来寂寞的时候,偶尔会找人算一下,但是基本是扯淡,什么你有个坎啊,有小人啊,血光之灾啊,简单套路。以后干脆不相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18: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海拾零--7   千万别犯法
      
       那个年代,文革以前,公检法还像那回事,抓住犯罪嫌疑人,无论是坐牢还是枪毙,要经过法院审判的。
      我家就住在县衙门一条街: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拘留所、监狱,自南向北一路排下去,监狱再往北,再往北就是一个叫做西北炮台的荒芜的土城堡、破炮台,判了死刑的就在这里枪毙。从南到北的直线距离不过5里地。
       小时候,在家门口经常看到被押送的犯人,从地方派出所压送过来的,从监狱到法院、从法院到监狱的,来来往往,每天都有,偶尔还能看到女犯人,记得有一个毒杀自己丈夫的少妇,长得很漂亮,引起很多人跟着追着看,我还问奶奶:那个女人这么漂亮怎么会成为杀人的呢?
杀人犯通常是五花大绑,所谓五花大绑就是从脖子绑起,双手反背,勒的很紧,但是,那漂亮少妇,只是轻描淡写的简单绑着双手而已,现在看来,漂亮的境遇就是不一样。
      那时候的犯人大多是被绳子捆绑、很少看到戴手铐子,据说是处于经济困难,一幅铜材手铐子,也价格不菲。但是,看到被已经判处死刑的,从法院走出来就不一样了,手铐脚镣再加五花大绑,犯人拖着脚镣步履瞒珊,脸色蜡黄,押送的士兵很有耐心陪着犯人亦步亦趋,走向死囚监狱。
    有意思的是,那时候犯人短途押送,不用汽车,都是徒步来往,对跟着看的,法警士兵也不驱赶,但是这和文革的游街不同,并不刻意游街渲染气氛。犯人最终要枪毙了,才会有一辆解放牌大货车,法警十多人押送犯人到刑场,死囚并不挂大牌子,但是要插亡命旗,就是那个尖尖的令箭般的东西,上面写着死囚的姓名,打上一个红色的叉叉,现在关闭网页都是点击X,就是终结的意思,有时候一点击X,就有一种恐惧感。
     我跟着看过2次枪毙现场,都是杀人犯。自己个子小,距离远,只能听到枪响、闷闷的2声后,死囚应声倒地。然后会有死囚的男家属闷声不语的收尸,匆匆装上小驴车拉走。
      也有不要收尸的,就会有医学院的师生拉走,当然只是听说,没见过。
      文革前,对犯人是审判后再判刑的。我家附近的法庭,大约200平方,审判基本是开放的,我的小叔经常带我去旁听,我不记得有律师,但是犯人可以申诉甚至跟法官争辩。
      我最感兴趣的是法院外面的死刑判决布告:姓氏名谁,犯了什么案子,所以判了死刑,到最后都得加一句: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故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最后有地级市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盖章,打一个大大的红色对号,那对号看上去像一把刀。回家,就把判决布告背诵给奶奶听,奶奶听了总会长叹一声:哎,又一条人命没了!千万不要犯法啊“!
     文革开始后,法院名存实亡,但是死亡布告却有增无减,不过极少数是刑事犯罪,大多是反-革-命罪,有时候一贴就是7、8张。那时候虽然小,但是看了这些布告,也是心惊胆战。本来想回忆几个文革死刑游街的场景,但是还是处于忌讳,免了。
       社会在进步,如今国泰民安,百姓富足,法律也健全了,那个年代的无法无天,一去不复返了。那个年代,尤其是文革,的确是有的被冤枉的,但是臣民的教训是,别犯法、别犯上,更别作乱,做个规规矩矩的老百姓,还是奶奶说的:老实常常在,好汉死在牢里。
    图片来自百度,并不特指人物事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4 23: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4 23: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5 09: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的写毛笔字、刻钢板印刷传单、画宣传画、辩论的口才等本事,都是那个年代造就的。
正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5 09: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源 于 2018-8-5 09:50 编辑

我把所有与电子维修有关的东西彻底处理掉,把精力用到:四两拨千斤  的大事上来、赚点大钱!
很多次与楼主一样清理掉之前千方百计、含辛茹苦积累的电子材料,下定决心不干了,随后又逐渐收集积累,难以割断的爱好之瘾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4-25 19: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