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8-19 09: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海拾零--11 相片
那个年代,照相是一种奢侈,结婚、大家族聚会、当兵、考上大学诸如此类的大事、喜事才会到照相馆照相留念。
还有,就是顾念的时候,一般的家庭呢,会拍张全家福。通常会安排在大年初三,借着过年都在家里,也都有“新”衣服、新鞋帽,正适合拍照。
我们家是大家族,爷爷奶奶有3个儿子2个女儿,当地有种说法:三儿俩闺女--好命。每逢过年,大年初三,仨儿俩闺女及其后代们,到市里的一家叫做国营东风照相馆,照一张全家福,初三一大早,全家十多口人都要到爷爷奶奶的住处集合,难得一见的穿戴打扮整齐干净,父亲、叔父、二个姑姑,都罕见的穿上皮鞋,擦的亮亮的,七八点钟就要到东风照相馆排队。等排上、照完、也就中午了。回来的路上,孩子们会用手中的压岁钱,在路上买刀枪剑戟,糖稀人、或者摔炮。回到家整个大家族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好不热闹!
不过,也有悲剧,记着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也就是1967年春节,我们家对面一姓刘的,老爷子叫刘峰高,接一家七口去拍全家福,也是大学毕业的二儿子,娶进新娘,双喜临门,结果,就在拍照的当天,新娘子在照相馆突然消失了,后来才知道,新娘到了照相馆,一个认识的他们老刘家的相馆的工作人员人跟新娘说:他家是地主,你怎么跟他结婚啊?就为这个,女的跑了,跑回泰安老家,一去不复返了!
男主人有爱于面子,积郁成疾,不到三个月就去世了,二儿子后来找了一个农村的媳妇。
1967年春节,文革闹腾大了,,照相也被批判为封资修的东西,要拍,必须手持红色语录,人手一册,后面还要有老毛爷爷的画像,否则就不能拍,从那以后,因为爷爷也是批斗对象,就再也没拍全家福,一直到一九七四年,那年爷爷中风偏瘫,拍了一张并不全的全家福:因为文革中,俺家被定为反动资本家,大姑去了农村,二姑大学毕业流放到河南信阳农村卫生站,小叔在海军提前退役,在临近县里找了个炼铁的活儿,因为家里门口贴满了大字报,他数年无颜回来,那年的全家福令人心寒。
那时候,全城里,就那么一家东风照相馆,那种相机,就是我们在老电影当中看到的,有一个箱子,后面有一个黑色的袋子,摄影师要钻到那个黑色的袋子里面操作,给我们拍照,年少的时候觉得很稀奇,那个黑色袋子里有什么东西呢?
在我留着的,一些老照片当中,偶尔有一两张彩色的,现在的年轻人都觉得好奇说,那个时候就有彩色照片吗?其实,那是用黑白照片,专门有画工来上色的,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不过我还是蛮喜欢这个色彩效果,和现在直接拍出来的彩色照片相比,另外一种味道在心头,那是一种时代的记忆。,
到城里的照相馆,照一张相,从照相到取出来,还需要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如果逢年过节,还要时间更长一些,那时候即使是合影,也不舍得多冲洗几张,俺家的全家福16口人,1966年春节的全家福合影,直充洗了3张,其中一张玻璃板进水毁了,第二张,搬家丢了,最后一张,后来成为家族的珍藏品,还好些在可以PS复制了,复制品竟然比原件看上去更清晰,却少了几分沧桑与真实。。
那时候的相片,堪称一张小小的工艺品,精致的裁剪花边是一大特色,相片纸的材质不一样的,我喜欢那种布纹相纸的相片,再加一点色彩,效果很特殊。后来的相片,照相馆还别出心裁给加一点香粉的味道,女孩子喜欢,男孩子更喜欢。
其实,我也喜欢画画,那时候也尝试自己给黑白相片着色,但是基本都失败了,拿水彩很容易涂抹掉,群里谁知道那时候的相片着色用的是什么颜料、什么工艺呢?分享一下!
那时候拍的照片放在什么地方呢?自然是放到相框里面去,不过相框的大相径庭,相框最早是木头做的,后来发展成在木的相框外面,包括一层亮晶晶的彩色的塑料片包裹的,各种颜色都有,后来百度搜索也没有搜到这种塑包木的相框。
文革期间,单位里的绘图员用晒蓝图的方法,冲放照片,晒出来的照片,是在绘图纸上,颜色都是那种钢笔水的颜色,因为缺少层次感,,实在没有兴赏价值,但是因为可以放大,也很是实行了一阵。我在百度搜了一大阵子,竟然没有此类报道!
如今,照相已经是2岁娃娃都会的东东,没啥稀奇了。
我对摄影情有独钟,我还是惠州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呢!但是我关注的不是技术,而是历史。相片,记载了那个年代发生的一切!有些相片被淡忘了、有些相片被毁坏了、有些相片被尘封了,但是,岁月是无法淡忘的、真相是无法被毁坏的、历史是无法被尘封的,就像照片一样,永远定格在亲历者的记忆中、浇筑在历史的史册里!
附图来自百度,如有干涉,请与本人联系删除
我的微信:wdelelxg 13538185508
下一集:忆海拾零12--良心未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