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7198|回复: 58

从立体声节目的录制和重放谈起——附议科学发烧(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2 09: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e3po 于 2017-3-21 00:22 编辑

从立体声节目的录制和重放谈起——附议科学发烧
(下篇)
(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用)

从微观上看,最玄的莫属音箱的摆位大法,台湾某大师级人物还发明了摆位公式,其精确度达到厘米级。其实通过前面的叙述,有心的读者应该知道,听音室最好和录音监听室完全一致,这个完全也包括音箱摆放的位置,如果能再现一个监听室,那是最好的结果,可是大师们,你们知道不知道所听的节目在录制时是使用的哪家录音棚?又用的是哪个监听室?监听室内的音箱是如何摆位的?音箱离墙壁有多远?如果不知道这些,你们的摆位大法又是怎么得来的呢?其实我们只需知道几乎所有的录音监听室在布置音箱时,都是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两个顶点对称布置的,录音师就位于另外一个顶点,也就是发烧友说的皇帝位。在听音时,原则上只需把音箱对称的安放在等边三角形的两个顶点即可,听音者就可以在另一个顶点即皇帝位听音。不过要取得好的结果,房间的处理是必须的,要在房间的吸收和扩散上面下功夫,从而得到合适的混响时间和频率响应,严格的说还应该在功放之前接上优质的1/3倍频程均衡器来进一步校正B环(借用电影技术)特性,以在主要频段上得到相对平直的响应,这个才是听音环境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如果你对房间的建声处理极为内行,那么不需要房间均衡器也能得到很不错的声学特性,这个必须是用丰富的经验加上不菲的资金为代价才能实现的。微观行为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对电源线和保险管的折腾,论坛里已经有很多文章批驳了这样的做法,最基本的一点,就信号线来说,换一根线是不行的,真要换,也得将信号要经过的所有线路换掉,电源线呢,那应该从电厂发电机里的线开始换起直到机器内部所有供电的线路,这个显然是不可行的。其实笔者认为,热衷于此的人,除了有别的目的外,应该是在心理的强烈暗示或者诱导下进入了这样状态。笔者曾经应邀参加某著名器材代理商举行的一次听音会,当时放的是李姆斯基.科沙科夫的天方夜谭组曲,乐曲一开始有几个小节是小提琴分别在E弦和G弦上奏出的山鲁佐德的主题,而主办者则不遗余力的介绍,说是这套音响器材是如何的好,你们听听,小提琴后面紧接着是大提琴,他们各自音色表现得是这样的准确和淋漓尽致,他将小提琴在G弦上的发音搞成大提琴了,如此云云。结果诸多的听音者纷纷表示太棒了,这个声音表现得太准确了,而初通乐器和音乐皮毛的笔者,碍于主办者的面子(人家是通过朋友找到你去捧场的,呵呵!)只有暗自摇头,最尴尬的是人家热情的请你坐上皇帝位,希望你发表见解!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记得上个世纪的苏联,有关科学家进行过一个实验,他们催眠一个参与实验的对象,然后把一个冰冷的铜币放在他手臂上,再对他说,这是一个烧红了的铜币,它会烫伤你的,结果此人手臂上放铜币的地方真的出现了烫伤迹象,可见心理暗示具有巨大的能量,它能让人对假的事件信以为真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冰冷的铜币都能对一个人引发实际的烫伤,何况声音这个虚的只需刺激大脑就能产生感觉的事件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盲听,从我的经验来看,盲听以后,大多数人是能走出误区的。
    当然,不同的器材对同一个节目的还原是有差异的,其中对声音影响最明显的就是音箱,甚至不同国家地区的产品都有自身的特点,音箱在研制的过程中,主观听评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听评人员的组成也大有讲究,从其人员职业分布的情况看,俨然一个小社会,产品的声音能让这个小社会满意,才有可能量产。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文化的差异、生活方式的不同,影响了主观听评者对声音走向的喜好,最终形成了所谓的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等等说法。英国声细腻,美国声热烈,德国声严谨,爱好者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声音风格即可。不过21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猛烈,以后这样的声音区别到底还有没有,真是不好说。
    其它硬件对声音的影响显然小于音箱,不过细听之下仍然有区别,电路的不同,所用元件不一样(如电子管机和晶体管机),声音还是有差异,这样的差异,在高档次的器材比较中,笔者反而觉得很小了,因为曾经对比过10万元级别的电子管机和晶体管机,真心认为差别极小,两类机器都做到了极致,就都接近完美了,有什么人耳能听出的差别呢?反观音箱,敢说完美的还真没见过。
    没有条件折腾的爱好者,选好自己喜好的器材后,就只有安心的听,不同的曲目实在是太多,够听半辈子的了。有条件的爱好者,可以换着品牌,换着档次折腾,体会其中的差异。不过对动辄数万元人民币的功放,真心建议大家谨慎,卖价几万元的东西,原机在中国生产几千元就出口了,转一圈回来身价增加10倍以上,内情当然不敢说,但这的确是真事。所以笔者觉得,要折腾,首先折腾房间,其次折腾音箱,其它器材就放在最后了,最好不折腾。
最后,对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声音这个问题,以交响乐为例,笔者讲讲自己多年来的心得。
    人的听觉说起来厉害,实则不然,我们不要和其生物比听觉,只是自己和自己的其他功能对比一下就可以知道。我在大学一度同时开摄影和录音这两门课,我常常问学生,如果有十几个同学站在你面前,突然离开了一位,你们能发现吗?都回答说一定看得见。我又问,如果这十几个同学一起在你面前唱歌,突然有一位不唱了,把你眼睛蒙住,你的耳朵能察觉出来吗?大家都不能做出肯定的回复了,于是我在课堂上立刻做了实验,在教室里请十几个同学一起读课文,其间某位同学会突然不读了,我请能察觉出来的同学举手,果然剩下在听的同学没有一位能察觉出来。这就是说,人的听觉给大脑的刺激,远远没有视觉那么强烈明晰,你和一个陌生人见了面谈了几句话,次日再碰面,你一定会认出他。但是次日只是听到此人讲话而不见人,你能反应过来这是昨天听过的声音吗?恐怕很难。人类听觉的暂留性特征太明显了,就是对声音,总是记不住它的特征,不像面对一个大美女,正常的男人一定过目不忘,但不能保证对她的声音过耳不忘。摄影发绕友修成正果,取得一定成绩的不少,盖因起点低,视觉形象又易于被人接受且容易判断优劣,因为有很多标准是客观的,比如黄昏时太阳光有较低的色温,整个画面呈现暖色调,这在什么地方都是一样的,可以作为标准参照。而声音呢?起点高,远远不像摄影,有一台不错的相机甚至手机即可,要想得到好的声音,硬件和环境的投入大大高于摄影,且没有什么标准,一个不好的声音,你非要说好,你就是喜欢,别人也拿你没辙,可是钟楼怪人,就没有人说他很英俊。大家可以想象,就国家级这个层面,为何与视觉有关的奖项很多而与声音有关的奖项极少?原因太简单了,就是很难有一个标准,评委要打架的,呵呵!这个可不是随便说,笔者曾经是中国电影和电视工程师协会(CSMPTE)声音奖的评委,两年一评,是国家的部级奖。而CSMPTE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认可的次级协会,业内人士一定知道SMPTE的厉害,它有很多标准为全世界采纳。而这个由广电部委托CSMPTE评的声音奖,坚持了好几届,最后也不了了之,原因是什么?实在是太难评了,声音实在是太虚了,评委太容易打架了,有什么办法?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无非是说声音的主观属性太过强烈,客观标准难以建立,其实,一个优秀的发烧友和录音师要走的路,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受专业教育的录音师有这方面的便利,容易接触到真实的声音现场。要建立相对稳定客观的声音评价体系,没有捷径走,全靠多多的听,多多的比较,乐队听多了,自然有比较,一流的和三流的相比,三流差在什么地方,一流有好在哪里,最终是要一耳朵就听出来的,这样,面对器材,你才有发言的资格。但是话说回来,有条件多听乐队演出的发烧友肯定很少,这个很难,发达国家的文化人,每周听音乐会都不是难事,但是中国这么巨大的人口基数,这么大面积的国土,太难达到这样的标准了。像笔者这样靠和乐队打交道混饭吃的,单位拥有一个双管编制交响乐团的人,肯定也不多。看看全国的大学,能办像样录音专业的也是屈指可数啊!所以说,修成正果的发烧友一定很少,社会上也没有各种声音的奖项给有成就的他们。反观摄影发烧友,各种奖项,各种活动,各种比赛,太多的机会,操起相机甚至手机,就可以修行了。
那么,落实到对一个具体的声音节目,到底怎样评价呢?笔者已经写过了有关音质评价的帖子,那可以说是微观的,细化的。下面只谈原则性的评价,掌握了这个方法或者说培养出了这样的能力,对声音的好坏评价,也就是一耳朵的事。
    首先得有一套达到一定电气标准的还音系统,加上没有大问题的听音环境,没有这两条,还谈什么听音呢!于是,我们就不会像一般评论家或者大师那样,喋喋不休的谈论声音的总谐波失真,瞬态失真,抑或是系统的频响能向上延伸到多少万赫兹,或者是歌手的嘴巴位置是如何的准确,演奏者衣服和身体的摩擦声是多么清晰,单簧管的按键声是多么的具有弹跳性,我只想在还音系统的基本指标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关注三大问题:
    首先是平衡,乐团的各个声部必须平衡,这是最重要的。大面上来说,铜管木管,弦乐打击乐应该平衡,细说,则铜管各声部,木管各声部,弦乐各声部和打击乐各声部都应该有合适的声音大小。比如弦乐的小提琴,一般都是分为两组,齐奏就不说了,如果分开演奏,走旋律的第一组小提琴和负责节奏的第二组小提琴,是否音量上是协调的?或者说,铜管齐奏时,圆号的声音是否能听到?要注意这个平衡是没有标准的,标准就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感觉,指挥家以自己的理解控制乐队,演绎乐曲,得到大家认可的就称为大师,他们的处理方式得以延续,多多的听优秀乐团的演奏或者是录音,对掌握平衡这个概念很有帮助。
    第二就是音色,音色必须准确。如果小号的声音只是尖细,圆号的声音只是沉闷,这个铜管的音色显然不行,小号不加弱音器时应该有辉煌的音色,圆号的声音因为其特有的双共振峰显得圆润结实。同样,小提琴声音恍若板胡,这个也坏了大事。对音色的准确判断,也只有多多的听演奏才是正道,当然在优秀的系统上听优秀的录音也大有帮助。对音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话筒的选用及话筒的摆放方式,也就是采取何种录音制式,其次是调音台上对声音的各种处理。而录音棚本身一定是具有很好的建声特性且是可调整的。
    第三就是动态,这个动态是指录音节目本身的,而听音系统的动态我们认为它已经达到要求。为了提高节目的平均声压级,也为了让细节得以展示,同时防止强烈的瞬态信号造成削波失真,录音师要使用压限器适当的控制动态,即适当提高最小的乐音,压制最大的乐音,这个控制十分讲究,需要扎实的功底,录下来的乐音,还是应该小的清晰可闻,大的排山倒海。动态控制不好,是不少录音制品的问题,也是和实况现场差异很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讲究的场合,还音系统还需设置扩张器来还原动态。乐队中,打击乐的现场冲击感,很多录音中都丢掉了,特别是大鼓一类乐器的冲击感。
以上的各点,愚以为才是音响爱好者应该多加关注的,一套系统只要稳定可靠,指标达标,就没有必要再去折腾,电声的技术指标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太容易达标了,而房间带来的影响不容易对付,乐团自身的问题或者指挥的处理也是声音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发烧友一定要注重节目源的质量,因为节目源本身的问题,在还音这个环节是很难纠正过来的。发烧友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观摩演出现场上,在不断的现场与录音的听音对比中建立自己的参考体系。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在一些不必要的地方,不过,也正是因为人们大脑中声音的参考体系不易建立,才给各种各样的听音评价以表演的舞台,笔者不能说这些都不正确,但是其中一些观点还是能误导人的。当然,有人就是能感受到更换电源线带来的变化,甚至感受到水电火电对声音的影响,从而带来乐趣,那也未尝不可,也不用奇怪,只要有乐趣,就由他去罢。














作者更多精彩文章:


音质主观评价术语和标准节目源——音响科学发烧谈之一之二之三
http://www.crystalradio.cn/thread-930115-1-1.html


从立体声节目的录制和重放谈起——附议科学发烧(一)
http://www.crystalradio.cn/thread-1370383-1-1.html


从立体声节目的录制和重放谈起——附议科学发烧(二)
http://www.crystalradio.cn/thread-1370552-1-1.html


从立体声节目的录制和重放谈起——附议科学发烧(三)
http://www.crystalradio.cn/thread-1370746-1-1.html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11-15 16: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国特 于 2017-11-15 16:47 编辑

我有个研究兴趣,其中包含了立体声理论。

简单来说,听觉属于认知信息论的范畴,而这个信息从声源到听觉,中间经历了几次变化:
1、空间声场(3D立体的,声波波按照叠加原理的形式充斥空间)
2、耳道声场(经距离变换、角度变换成为双声道,将空间位置信息调制到声波的强度、相位和频谱变化上)
3、听感刺激(通过刚毛的作用将时域声波转化为频域分布的感觉神经冲动)
4、听觉表象(进入听觉中枢,解码出混的的位置,相位,频谱特性和流顺序之类的,产生表现和痕迹)
5、声音意义(通过本能和学习产生的关于声音的认知,提供给情绪中枢、意义中枢、语言中枢等使用)
从这个角度看,音响技术涉及到的是底下的三层,即:空间声场、耳道声场和听神经频谱信号,虽然形式不同,但都包含了人类对声音感知的必要信息(大小、频谱、方位),而这些信息在各种模式下,都有一定的表现形式,我们怎么来统一这些东西呢?那就是测度!

现在,困扰行业的问题是理论问题,并非技术问题。谈及HIFI,其本质上必须先区分在哪个层次上对现实世界的声音进行模拟!
外模拟使用喇叭播放声音,可以有各种方式,还原效果如何,取决于还原声场必要信息的测度表现形式与原始声场的一致性是否高,如果仅仅做到2.0,5.1,哪怕100只喇叭,你也不过在很小的范围模拟了原始声场,只有少数听众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声音。
最简单的属耳道声场中模拟,只要两个扬声器放在耳道里(耳塞机),就可以将各种必要的信息按照其适当的测度形式还原出来,但,这个声场与外模拟之间有个复杂的函数,需要做些处理(前些年有个SRS)。
至于内模拟,就是人工耳蜗了,这个在你老掉之后高频和低频的刚毛全都断了的时候,让人能够重新听到高频低音,真好。

写这么多,就是希望能引起共鸣,希望有人站在信息论的角度,使用数学测度的概念来统一讨论HI-FI,不局限于技术玄和主观评。
能够让音响技术离科学近点,离玄学远点。
回复 支持 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2 20: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场是个钢琴,音响里是块纸,累死都没办法一样的,这个玩意差不多就行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2 16: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烧也应当有科学的态度,至少要懂一点基本常识,才不会被玄吹派引入歧途。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9 17: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技术上来说, 楼主无懈可击, 非常专业.
但从发烧来说, 其实我感觉大多数的发烧友所追求的并不是声音技术上的成就. 而是发烧反复折腾的过程和成就感. 和楼主这种靠声音吃饭的人完全不是一个频道. 很多发烧友原本就是受条件所限, 利用有限的条件达到自己理想中的声音还原表现, 并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而已. 甚至还会有人想方设法给自己设限,使较差的原件有较好的表现,从而享受这种突破限制的成就感.
只是在发烧的过程中, 总会有各种冲动使人忘记原本的目的, 最后发烧变成了对某些特性,材料的虚无缥缈的追求.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2 10: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字,玄!吸毒穷三代,摄影毁一生,音响诛九族。我也喜欢听,但不会去弄玄器材的,其实自己DIY变换声音最有乐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3 05: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zlz61 于 2017-3-13 05:32 编辑

音响是客观存在的科学,可音响的听音感受也存在相当的主观性。
有些方面可以客观界定,比如器材的频响、动态、失真、信噪比等等。
有些方面则因人而感觉迥异,比如音乐的旋律、歌手的风格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7 12: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很好,可惜我的网络不好,评分框刷不出来,不能加分。楼主措词严谨,每个知识点都有写适用的条件和场合,好。声音本来如此,也本应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7 12: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qfans 于 2017-3-27 13:30 编辑

我想补充两点
一,不是所有唱片都要在混音室里做回放混响的调整和匹配  比如雨果的老易就多次在电台里讲,他有多张唱片的录音是用两轨摆唛录音,回来只做最简单的剪辑,不再做任何额外的润色处理。水星公司留下的资料也说明,该公司有很多录音是不做润色处理而直接出版的。
二,建立在第一条的基础上。针对这类录音接节目,在不计算出版的格式带来的信息损失下,那么发烧友在无混响室内聆听,其回放质量是超过录音师在混音室的回放质量的。
三,以此,针对上面两条,尽量聆听少后期的高质量录音作品,加上高质量的器材和超低混响水平的房间,那么就可以达成超越录音室的回放质量-而这个超越,正是我的目标,我冒昧的揣测这也可能是很多发烧友的目标(之一)。
我的理解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7: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Y版所谈两点,第一点的确如此,正规棚的声学特性一般都很好,我们的棚是60年代经广电部同意请苏联专家设计的,录音乐效果很好,利用建声手段进行混响调整的确用得很少,但是高档次的棚,是一定要有这个功能的。
第二点还有个问题,我也在文中讲过,在认为录音师合格的前提下,录音棚监听室的特性要影响录音师对节目的宏观处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电影的B环特性,只要电影院B环特性符合标准,器材没问题,声音就一定好。家庭也是一样,只要你能保证你家里的建声特性和制作时录音师所处的特性一样,那就是接近完美的。遗憾的是各个录音监听室的特性不可能一样,也不会都搞成强吸声的特性(分轨除外)。换句话说,你想听哪张唱片,就把家里的听音建声环境搞得和这张唱片的录音师制作时所处的环境一样即可。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哈哈!当然你如果比录音师厉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9 21: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5年我们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环保型消声室 听了一年后,感触很大 细节确实比在普通房间多出很多 第一次在实践中证明,只要路子走的对,是完全可以听到比录音师更多的细节的(前提:忽略发行格式带来的信息损失) 当然我的这种做法不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超越混音室,并不是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2 19: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cdsylj 发表于 2017-3-28 17:40
Y版所谈两点,第一点的确如此,正规棚的声学特性一般都很好,我们的棚是60年代经广电部同意请苏联专家设计 ...


对声音的追求达到一定程度后,是观念的辨析了 需要的是清晰的思辨力 而器材只是个基本

“换句话说,你想听哪张唱片,就把家里的听音建声环境搞得和这张唱片的录音师制作时所处的环境一样即可。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这句话其实已经不知不觉犯了“A+B=A”的错误追求。A,录音中的空间信息 B,回复场合的空间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2 20: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cdsylj 发表于 2017-3-28 17:40
Y版所谈两点,第一点的确如此,正规棚的声学特性一般都很好,我们的棚是60年代经广电部同意请苏联专家设计 ...


对声音的追求达到一定程度后,是观念的辨析了 需要的是清晰的思辨力 而器材只是个基本

“换句话说,你想听哪张唱片,就把家里的听音建声环境搞得和这张唱片的录音师制作时所处的环境一样即可。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这句话其实已经不知不觉犯了“A+B=A”的错误追求。A,录音中的空间信息 B,回复场合的空间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2 20: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cdsylj 发表于 2017-3-28 17:40
Y版所谈两点,第一点的确如此,正规棚的声学特性一般都很好,我们的棚是60年代经广电部同意请苏联专家设计 ...


对声音的追求达到一定程度后,是观念的辨析了 需要的是清晰的思辨力 而器材只是个基本

“换句话说,你想听哪张唱片,就把家里的听音建声环境搞得和这张唱片的录音师制作时所处的环境一样即可。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这句话其实已经不知不觉犯了“A+B=A”的错误追求。A,录音中的空间信息 B,回复场合的空间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1 09: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的比较客观。我也认为在回放系统中音箱占的比重大于功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9 15: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扬声器的摆放很重要,声音是需要空间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4-4-23 16: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