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859|回复: 32

从第一恐怖暗器“血滴子”,细聊雍和宫里到底藏了多少秘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8 11: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xhzl 于 2017-1-18 14:47 编辑

血滴子.jpg
血滴子,一提到这个名号,相信不少看过清宫戏的朋友都有所耳闻。
它是一种投掷型暗器,由一条细长的铁链拴着一个圆帽状的杀人利器。
百步之内,取人首级易如反掌。
雍和宫,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皇家寺院,现在仍然香火旺盛,普度众生。
然而这两个完全不搭界的事,甚至是两个完全极端的两极,
一个闪人于无形,一个慈悲为怀的禅林,
他们能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今天让我们从血滴子细聊到雍和宫的前世今生。
从而讲述历史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次实地探访雍和宫,用照片和史实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照片拍摄时间:13年5月份

2.jpg
影视作品中塑造的血滴子这个暗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完全虚构的。
说它不存在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迄今这种暗器的真身还没被发现,这极不符合规律。
在冷兵器时代,它的先进技术固然珍贵,但到了现代连导弹都有了,“血滴子”再无一点先进性可言,根本没有隐藏的必要了,很多中华绝世武功都是基于这个原因被“挖掘”了出来,但人们就是找不到“血滴子”。
是雍正把“血滴子”和知道“血滴子”的人都销尸灭迹了?
就算如此,也不应毫无蛛丝马迹。
而且在史书也从未出现过相关记载。
那么唯一的原因可能是:它从来就没存在过。
血滴子作为暗器没有存在过,不用做过多的佐证了。
但历史上它作为一个特务机构,却实实在在的存在过的。机构的最开始就设在雍和宫。
下面让我们来先了解下雍和宫的前世今生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胤禛,称雍亲王府。

雍正还是皇子时,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胤禛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康熙晚年,九子夺嫡。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高手,训练家丁,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这些人组成了雍正的最早的情报机构,这便是最早的血滴子。史书上叫"粘杆处"。为了俺人耳目,粘杆处对外公开打出的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休闲机构”,而实际上是一个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的“特务机构”。
粘杆处的亲信们在这场斗争中表现突出,帮助四爷胤禛最后夺得大宝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四爷变成了雍正爷以后,为了控制大臣监视兄弟掌控朝局,这个秘密组织对外依旧称是“粘杆处”,归属内务府系统,地点就设在雍和宫之内。
所以可以说血滴子特务组织就是早期雍和宫的一部分。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驾崩。继位者不是当了近四十年的太子,也不是精通经史的三阿哥,更不是贤名远扬的八阿哥,也不是深受康熙宠爱的大将军十四阿哥,而是素有“冷面王”之称的四阿哥胤祯。
满朝文武最初并不看好他,日后的史学家们也百思不得其解,他为什么能在诸王夺嫡中胜出?但不管怎样,四爷最终当选大清皇帝,成为日后的雍正大帝。
当然,那时的雍和宫,还不叫现在这个名字。当时康熙爷将其赐给四爷的时候,还只是一座贝勒府,称“雍亲王府”。后来四爷登基,要住进紫禁城,可四爷又舍不得这座雍王府,也不能赐给别人住。
想来想去,就把自己的府邸一分为二,一部分改成黄教上院,一部分作为自己的行宫。可惜,行宫在雍正三年的时候被烧毁,已成为雍正帝的四爷就将那另一半的黄教上院改成了行宫,称为“雍和宫”。

9L4A2151-1.jpg
雍和宫前三牌坊之一
9L4A2147-1.jpg
雍和宫前三牌坊之二
9L4A1931-1.jpg
雍和宫入口处。上书寰海尊亲。

雍亲王府在四爷即位之初就已改做雍正的行宫,并更名为“雍和宫”,乾隆皇帝也是这里出生的,两个皇帝都出自这里,故而成为“龙潜禁地”,所以非等闲之辈是不可随意进出的。把粘杆处的办事机构设在雍和宫内,可见他们与雍正的关系不同寻常。也许是“粘杆处”这个名号不够文雅,也许是名声太臭,后来对外的正式称谓是“尚虞备用处”,对内依旧称“粘杆处”,而“血滴子”从来就没有过官方记载,只是个民间的叫法而已。粘杆处的头目叫做“粘杆侍卫”,虽然地位不高,也很辛苦,但是每天能伴随皇帝左右,却也不可一世。据说和珅在没有发迹之前就是粘杆侍卫出身,所以这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
清朝历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某年春节,大臣王云锦在家里与亲朋好友打叶子牌,不知怎么弄丢了一张。第二天上朝,雍正帝漫不经心地问王云锦新春佳节做了些什么。王乃从实回奏,雍正帝点头称是,说他细事不欺君,随手从袖中把那张丢失的叶子牌掏了出来。王云锦顿时惊骇得目瞪口呆。
可见特务机构的无孔不入让人时刻恐惧。
9L4A1940-1.jpg
接着往前走,便是昭泰门。
有个传说,之所以民间叫粘杆处这个特务机构为血滴子,可能和一种叫做血滴子的毒药有关系。
这种毒药是用毒蛇的毒液混合一种毒树的汁液炼成,一滴就令人通身溃烂而死,将活人放到里面,不一会就化成一滩血水。故称"血滴子"。 炼制这种毒药主要原料是一种名为"撒树"的树汁,这种树是出产在广西边境深山中的。苗人所用的毒箭,箭簇上所敷的"见血封喉"的毒药,就是用撒树汁熬成的。雍正曾有密谕给广西巡抚,要他暗中寻访这种毒药,并研究熬炼和解毒的秘方。他的密旨这么说:"近闻贵州诸苗之中,獞苗之弩最毒。药有二种,一种草药,一种蛇药。草药虽毒,熬成两月之后,即出气不灵。蛇药熬成,数年可用。但单用蛇汁,其药只能溃烂,仍有治蛇之药可医。更有一种蛮药,其名曰"撒",以此配入蛇汁熬箭,其毒遍处周流,始不可治。闻此"撒"药,系毒树之汁,滴在石上凝结而成。其色微红,产于广西泗城土府。其树颇少,得之亦难。彼处猎人暗暗卖入苗地,其价如金,苗人视为至宝。 "尔等可着人密行访问此树,必令认明形状,尽行砍挖,无留遗迹。既有此药,亦应有解治之法。更加密密遍处访询,如有解毒之方,即便写明乘驿奏闻。
9L4A1941-1.jpg
雍和禅房

雍和宫虽为皇帝行宫,曾经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但是,今天的雍和宫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很可能雍正的儿子乾隆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已加以彻底翻修,将之平毁无痕。 “粘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一个分部,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侍卫”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雍正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雍正去世后,乾隆皇帝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死后,“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弛。血滴子们才彻底退隐江湖。
9L4A1951-1.jpg
雍和宫与一般佛寺不同,在入口空间便能有突出感受。整个建筑序列的起点是南影壁和东、西、北三座牌坊围合成的横长庭院,这是与清西陵大红门一样的清代最高级别建筑组群入口。而穿过正牌坊后,是一条长长的辇道才能到达雍和宫正门——昭泰门,辇道长度几乎与昭泰门到最后一进院的整个轴线等长,这在中国平地佛寺布局中极为罕见。辇道的出现其实是为了在其两侧设置“阿嘉仓”,即活佛居所。
9L4A1952-1.jpg
四爷从封王到即位,在这里呆了四十多年。四十五岁才成为雍正皇帝。
9L4A1955-1.jpg
过了昭泰门,进入到内院,一对钟鼓楼边出现于前。
9L4A1958-1.jpg

9L4A1976-1.jpg
进入昭泰门后的雍和门,才是原先雍亲王府的大门。
9L4A1968-1.jpg

9L4A1987-1.jpg
八角楼,左右各一,对称存在。
9L4A2079-1.jpg
铜缸,作为消防储水之用。不解的是,很多人往里面扔钱
9L4A1982-1.jpg

9L4A1996-1.jpg
出雍和门,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雍和门与后方的雍和宫正殿是中轴线上第一个大体量的建筑高潮,这两个殿堂与左右配殿围合成一个封闭庭院,这是原先王府前朝后寝格局的“前朝”部分,是礼仪性最强的空间。此庭院正中置有一座四角攒尖顶碑亭,显著的位置说明了其内御碑之重要。这座碑就是清代著名的石刻文献《喇嘛说》,为乾隆帝亲自撰写并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铭刻。《喇嘛说》是乾隆帝对当朝佛教政策的全面概述,从“兴黄教所以安众蒙古”的根本宗旨到元代过度崇奉“有妨政事之弊”的历史反思,再到“金瓶掣签”制度的建立,可以说直到今天藏传佛教大活佛转世确认办法的合法性都直接源于此碑。
9L4A2100-1.jpg
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
谁还会想起当年,四爷就在这里,白天升堂坐殿,查账追赃,晚上潜心默思,考虑朝廷诸事,以“不争是争”的超然心态坐看诸王夺嫡。
9L4A2011-1.jpg
青铜须弥山。精品中的精品。
须弥山是梵文Sumeru的音译,意译为“妙高”。它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据说是世界的中心。佛经认为,世界的最底层是风轮,其上是水轮,再上是地轮。地轮之上有九山八海,须弥山就在这山海之间。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由旬”是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日月环绕须弥山回旋出没,三界诸天也依须弥山层层建立。须弥山腰有“犍陀罗山”,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四周还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芦洲。这四大部洲就由四位天王护持。须弥山顶部为“帝释天”。帝释天下面有一圈星象图,是按古代天文观测的结果依次排列的。据说这些星座的分布和标记大体上符合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在佛教中,须弥山是世界最高的山,山顶的帝释天自然也就是世界最高的天,是天堂极乐之处。因为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佛祖释迦牟尼经常在此讲经说法。

9L4A2007-1.jpg

9L4A2010-1.jpg
非常精美的雍和宫牌匾,九龙镶边,书满、汉、藏、蒙四体文字之乾隆御笔之宝。
历代王朝,皇家宫殿的建设是有一定规制的,雍和宫也不例外,但因为它的特殊地位,雍和宫又有所例外。
比如,雍和宫曾经是唯一一个使用绿色琉璃瓦顶却称为“宫”的皇家建筑。当然,你也许会好奇我们现在看到的雍和宫是黄色琉璃瓦,不是绿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年,四爷归天,灵柩没有按惯例停灵于乾清宫,而是停在了雍和宫。按照皇家仪轨,雍和宫顶的绿色琉璃瓦是不能用的,所以,朝廷紧急施工,将雍和宫中的主要殿堂全部换成黄色琉璃瓦顶。
需要注意的是,当年的黄色琉璃瓦顶也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瓦顶,而是乾隆九年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乾隆九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是大清建国整100周年。
当年,乾隆帝为表纪念,将雍和宫进行了一翻大改建,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雍和宫,大清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与今天的法源寺地位相当。
所以,从康熙三十三年,到乾隆九年,实际上雍和宫前后历三朝皇帝共50年,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四爷.jpg
插播一下雍正帝四爷
9L4A2070-1.jpg

9L4A2015-1.jpg

9L4A2017-1.jpg
这里有雍和宫三绝之一紫檀木五百罗汉山,没有拍照。建议亲自查看

9L4A2025-1.jpg
24.jpg
法轮殿内,法轮殿为寺院僧侣集体诵经的场所,俗称“大经堂”。
殿内正中所供6.1米宗喀巴大师铜坐像。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这尊铜像塑于1924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
外观上象征须弥五峰的五个阁楼上都设有窗,到了室内它们正好巧妙地成为了五个天窗。幽暗的室内空间中,从天顶射入的光线打在主尊宗喀巴大师像的头和肩部,给予这尊佛像以极其光明与神圣的光影效果。
背后北面,陈设有一座高2.5米、宽3米的大型佛传故事题材艺术品紫檀木五百罗汉山。
它采选名贵紫檀木雕凿山体,上供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500尊罗汉,称“紫檀木五百罗汉山”。500尊罗汉们或对坐论道,或骑鹤飞升,或乘龙遨游,或相对参禅,或吹箫引凤,其神采惟妙惟肖,极为生动,重现佛教弟子大聚会的盛大场面。
9L4A2050-1.jpg
万福阁
万福阁
出法轮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
万福阁是雍和宫最高的建筑,也是人们在外面街道上对雍和宫最深刻的印象。它是雍和宫中轴线上最后修建的一座。此处原来是雍亲王府寝殿(法轮殿)的后罩楼,一直保持到1748年(乾隆是三年),当年七世达赖喇嘛向乾隆帝进献了一根罕见的巨型白檀木,乾隆帝命令将其雕造为一尊弥勒佛,并在雍和宫造高阁供奉,这就是今天万福阁中的巨型木雕弥勒,它与承德普宁寺大乘阁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是清代巨型木雕的双璧。因此万福阁就像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大悲阁一样,是因像而造阁。
9L4A2040-1.jpg

9L4A2047-1.jpg
由于雍和宫坐落在柏林寺右,乾隆帝恐其影响“龙潜禁地”风水,准备在雍和宫北部空旷之地建高阁供一大佛,以作靠障,借助佛力保佑平安。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世达赖因得乾隆派兵平定了西藏境内的一场叛乱,对乾隆十分感激。当时他得知乾隆欲为其家庙雍和宫建高阁,供大佛做寺后的压轴,遂在西藏内外广泛搜罗佛像,以求报答皇恩。
恰好当时尼泊尔刚从印度运回一棵白檀巨木,达赖获悉这个消息后,立即以重金将白檀树换了过来。白檀木由尼泊尔经四川,历时三年方始运抵雍和宫。
大佛.jpg
乾隆见到这棵巨檀,十分欢喜,马上任命京师的察罕活佛负责造像的设计和指挥,令养心殿造办处的广木作、漆作、木作、雕銮作、如意馆五处匠师会同中正殿造办佛像的喇嘛工匠共同雕造。因佛像太高太大,所以当时是先砌佛座,安置佛像,待佛像定位稳妥,再建万福阁。因此雍和宫有“先建大佛,后建宫殿”的说法,后讹传为“先建大佛,后有雍和宫”。大佛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雕刻成功,到现在已有两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万福阁为三层重楼,上层檐下匾额“圆观并应”,中层檐下匾额“净域慧因”,下层廊柱联日:“慧日丽璇霄,光明万象;法云垂玉宇,安隐诸方”,均系乾隆御笔之宝。
雕成的弥勒大佛通高26米,有8米埋入地下。佛像头戴天冠,上身袒露,下着长裙,全身璎珞珠宝严饰,雍容华贵。这尊大佛面部庄严肃穆,头戴五佛冠,其微垂的双目、紧闭的嘴唇,给人以万般慈祥之感。其左右肩上各有一花篮,篮内之花含苞欲放,花上有法物,左肩为净瓶,右肩为法轮。双手做“扶天盖地”式,象征着弥勒继承释迦牟尼佛在未来世界讲经说法,普度众生。
万福阁楼上原悬挂一串周长12米的上等料器佛珠,称“宝石官料大佛珠”,每粒珠子直径有10厘米,为清乾隆年制,现此佛珠藏于宫内。

当年雍和宫内一位70多岁的喇嘛曾神情肃穆地讲述了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
“文革”期间,有三个红卫兵来砸佛像。第一个爬上走廊,举起斧头想砍断铁索。斧头落下,没有碰到铁索,却正好砍在自己的腿上;第二个人拿过斧头又砍,却一斧砍空,闪下平台,当即昏死过去;第三个人吓得站不起来。据说这三个人后来没有一个活下来的。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动佛像一下,弥勒佛像就这样安然无恙地保存了下来。

9L4A2054-1.jpg

9L4A2061-1.jpg
9L4A2063-1.jpg
戒台楼
戒台楼
整个雍和宫最后建成的建筑,是法轮殿东西两侧的班禅楼和戒台楼,它们的修建缘于乾隆朝后期清廷最重要的接待任务:六世班禅来访。六世班禅在1780年对朝廷的访问催生了北京和承德两地最后的一次大规模佛教建筑营造。雍和宫的两处添建虽规模则不及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和北京宗镜大昭之庙,但戒台的存在使其意义远在另两处寺庙的接待、居住功能之上。乾隆帝早前已经接受章嘉活佛的灌顶,而此次专门修建戒台并让班禅在此为自己授戒,不但进一步确证了他本心对藏传佛教的信仰,更通过做出以班禅为上师的姿态来怀柔拉拢西藏。由于授戒的显著意义,班禅楼和戒台楼成为六世班禅在北京访问全过程中规格最高、礼仪最隆重的活动;而由此建立的雍和宫与班禅的特殊关联亦给二百多年后的当代提供了一份重要政治遗产。
9L4A2068-1.jpg

9L4A2067-1.jpg

9L4A2069-1.jpg
回看万福阁,蔚为壮观。
9L4A2103-1.jpg
作为中国漫长古代王朝史的尾声,清代的角色十分特殊。虽然这并不是第一个由北方民族进入华夏核心区建立的统一王朝,但清代却在历史上第一次对东亚大陆不同的文化板块(汉、满、蒙、藏、回)实行了有效控制与统合。这成为今日中国所继承的最重要政治遗产,也形成了今日中国国家认同的基础。而实现这一宏大治理成果的诀窍,正是在雍和宫。
9L4A2104-1.jpg
自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在征询三世章嘉活佛意见的基础上,正式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后,这里也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满洲皇室对内亚各板块的政治主权来自军事和宗教主权,而塑造宗教主权的首要举措便是将藏传佛教信仰与管理中心从拉萨转移至北京,这是乾隆帝改建雍和宫之首要目的。因此,雍和宫在1744年改建后不仅成为全国等级最高的一座寺庙,也身兼规格最高的佛教教育机构、活佛驻地和佛像生产地。雍和宫的建筑和宗教供奉在有清一代成为一种帝国武器,有效地实现了清廷对疆域的宗教整合。
9L4A2130-1.jpg
老僧与雍和宫
9L4A2120-1.jpg
雍和宫:见证一个过帝国的抱负,皇室已逝,现在的雍和宫却保留了自乾隆年间便开始行使的职能,今天它依然作为十一世班禅在京的首要佛事活动场所,在藏区治理上意义重大,并将继续维持下去。
9L4A2121-1.jpg
最后的虔诚
雍和宫在几百年的岁月更迭中,
积累了太多的精华,
汇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佛教精品,
也埋藏了无数不为人知的传说故事,
在香炉里那厚厚的香灰下面,
更是沉淀了几代几十代,
虔诚的信徒们在这里许下了心愿,种下了希望,
这些希望与心愿,
都将会随着那抑扬顿挫的诵经声,
越传越远......

谢谢观赏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1-19 08: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22: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gechang8888 发表于 2017-1-19 08:43
规模宏伟的皇家园林

不是园林,是王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9 23:01: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好丰富的资料和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0 19: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一次太庙,但没您介绍的这么详细!长知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 17: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好丰富的资料和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 18: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81年才开放,怪不得82年进去的时候,人那么少。想不明白的是门票要五角,比故宫贵……进去看了檀木大佛后,顿时觉得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2 03: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好丰富的资料和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2 08: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口路过了不知多少次,也没想起进去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4 21: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的非常详细,图片精美,涨知识了。楼主辛苦。

陪别人去过一次,走马观花浏览四处,对历史了解不多。  昨天路过那里还在门前转了一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4 23: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精采, 华丽, 讲出了一段历史, 一亇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5 2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非常精彩,楼主辛苦配图也详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6 16: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盛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9 00: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17年前去过北京,就随便参观一下,现在补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9 1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4-26 10: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