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八十年代后开发制造的电子管与改良的新型电子管,他们的基本指导思想不是技术的提高和产品优化与改进,而是以商业获益为目的市场行为,为什么我敢这么说?我用证据讲话。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电子管的发展历史上进行阐述也就是下面这5个论点。
1,。电子管的发明。 2电子出现后的历史背景。 3。电子管末落的原因 4.。一个新品种的电子管开发需要那些条件 5.。电子为什么最终没能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1,。电子管的发明
1883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T.Edison),为寻找电灯泡最佳灯丝材料,曾做过一项小小的实验。他在真空电灯泡内部碳丝附近安装一小截铜丝,希望铜丝能阻止碳丝蒸发。实验结果使爱迪生大失所望,但在无意中他发现,没有连接在电路里的铜丝,却因接收到碳丝发射的热电子而产生了微弱的电流。缺乏系统知识的爱迪生并没有深入研究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但发明家的敏感性促使他预料到了这个现象日后的重大应用,于是他立即申报了专利,称之为“爱迪生效应”。
到1885年,30岁的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J.Fleming)坚持认为,一定可以为爱迪生效应找到实际用途。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发现,如果在真空灯泡里装上碳丝和铜板,分别充当阴极和屏极,则灯泡里的电子就能实现单向流动。经过多次实验,1904年,弗莱明研制出一种能够充当交流电整流和无线电检波的特殊灯泡——“热离子阀”,从而催生了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真空二极管。
当英国弗莱明发明真空二极管的消息传来,德福雷斯特也选择了一段白金丝制作灯丝,也在灯丝附近安装了一小块金属屏板,把玻壳抽成真空通电后,果然也“追寻”到电子的踪迹。他抓起一根导线,弯成“Z”型,小心翼翼地把它安装到灯丝与金属屏板之间的位置。德福雷斯特极其惊讶地发现,Z型导线装入真空管内之后,只要把一个微弱的变化电压加在它的身上,就能在金属屏板上接收到更大的变化电流,其变化的规律完全一致——德福雷斯特发现的正是电子管的“放大”作用。后来,他又把导线改用像栅栏形式的金属网,于是,他的电子管就有了三个“极”——丝极、屏极和栅极。1907年,德福雷斯特向美国专利局申报了真空三极管的发明专利。这项伟大发明为新兴电子工业所奠定的基础。电子管主要在无线电装置里,它的诞生为通讯、广播、电视等技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可是,人们不久还发现,真空三极管除了可以处于放大状态外,还可充当开关器件,其速度要比继电器快成千上万倍。电子管很快受到计算机研制者的青睐,计算机的历史也由此跨进电子的纪元。
2电子管出现后的历史背景。
电子管的出现无疑是给当时社会的人们一个巨大的震撼,人们从电子管的发明看一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曙光,同时也看到了电子管带来工业革命,更重要的是它那不可估量的经济市场前景,于是美国,英国,德国,俄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资金等相继开发与生产,各种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国际间的合作机构也遍布整个欧洲。
但这些还不是真正使电子管从理论技术上,制造工艺上达到顶峰的条件,电子管最终的完善要感谢1914年8月开始到1918年11月,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与1939年.9月.1日~1945年.9 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从新的认识电子管的作用,也就是从工业上的应用,商业应用,民用转到了军事上的广泛应用。由于战争的大量的需求如通讯,雷达,收讯设备,战地广播等各种性能的电子管相继问世,适用于飞机,舰艇,潜水艇,坦克所用的高稳定长寿命低功耗的电子管也不断的开发出来。在这三十多年里世界各参战国在电子管的开发与研究制造,从理论到材料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的应用,投入资金是空前的,投入的人力物力更是人类历史上没有的,当时各国都如此巨大的投资目的就是为了嬴得战争。就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还没有那一项技术可与电子管发展的速度相比,它仅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就走到了顶峰,同时它给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带来无穷动力,在它的历史上给我们能有今天的科技写下了它光辉的一页。
人们真正把电子管应用于民用音频放大器上那还是战后的二十五年里,由于战争的结束各国包括战败首要的任务是国家的经济建设,电子管制造商们又一次看到电子管的制造业转为工业与民用的巨大商机,纷纷成立公司开设工厂来开发为民用服务娱乐的音响产品。这个时期才是电子管用于娱乐家庭的鼎盛时期。各国的名机,名胆也是在这个时期所产生。
3.电子管末落的原因
半导体的出现是电子管走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半导体的发现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时间。
1833年,英国巴拉迪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征。
1874年,德国的布劳恩观察到某些硫化物的电导与所加电场的方向有关,即它的导电有方向性,在它两端加一个正向电压,它是导通的;如果把电压极性反过来,它就不导电,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效应,也是半导体所特有的第三种特性。同年,舒斯特又发现了铜与氧化铜的整流效应。
1873年,英国的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电导效应,这是半导体又一个特有的性质。 半导体的这四个效应,(jianxia霍尔效应的余绩──四个伴生效应的发现)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而总结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贝尔实验室完成。
很多人会疑问,为什么半导体被认可需要这么多年呢?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材料不纯。没有好的材料,很多与材料相关的问题就难以说清楚。如果感兴趣可以读一下Robert W.Cahn的The coming of Materials Science中关于半导体的一些说明。
半导体于室温时电导率约在10ˉ10~10000/Ω•cm之间,纯净的半导体温度升高时电导率按指数上升。半导体材料有很多种,按化学成分可分为元素半导体和化合物半导体两大类。除上述晶态半导体外,还有非晶态的有机物半导体等和本征半导体。
那真正把半导体有规模应用在工业与民用上是五十年代末,人们认识了半导的的优点它体积小,抗冲击,低功耗,转换率高,低温工作等等使得半导体迅速渗透到工业的各领域,到七十年代IC封装历史开始,当时采用金属和陶瓷两大类封壳,它们曾是电子工业界的“辕马”,凭其结实、可靠、散热好、功率大、能承受严酷环境条件等优点,广泛满足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需求。大量出现开始取代了电子管,在民用上电子管也不乐观,各类晶体管或ic制造的如音响收音机等,人们笫一次与它见面就喜欢上了这小小东西会发出很大声音。半导体全面用于军事还要晚些大概是八十年代中期才完善军事上的装备。从此电子管最后的落脚之处也荡然无存。
4.一个新品种的电子管开发需要那些条件
我们说一个产品的开发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保障,而且这个需求不是短期内的行为,那我们来看2A3或300B的市场在那里,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就目前国内电子管还在使用的领域有那些?有工业高频加热,高周波,焊接,低频超大功设备等,这些领域没有2A3与300B的身影出现。回过头来看看国内电子管音响制造商有多少家。从华南, 华北, 华东, 东北, 西北, 西南真在生产电子管音响的工厂不到十家,况且就算他们全部生产2A3与300B功放机,市场又有多大的购买力呢,农村不用说,就城市而然1000户人家是否家庭内有一台2A3与300B胆机功放机呢?结果我们不难算出中国总人口与购买比就知道市场的供需总量有多大了。电子管制造显示,改良一只电子管需要2-3年时间,投入的人力设备资金要耗资最少4千万-6千万人民币,那这笔钱有谁出,市场回报有多?少投资者他们不会去评估吗。这还是仅仅改良而己,再说电子管各项技术以非常成熟要改进的性能工艺制造以经到了极限,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人去为它而投资吗?我同意有人说过在5000元以上的音响设备中电子管没有什么优势。这是真的,但反过来投资上万元的电子管功放可与造价十万元以上的石机相比这也是真的!在现今社会电子管没被大多数人接受原因有三点: 一. 耗电 二. 笨重 三。发热除非你是发烧友不然你也不会接受它的。
5.电子为什么最终没能全部退出历史舞台。(不讲工业用途)
说到这个问题必须先讲到世界各国电子管库存量,当时电子管生产产量极大,特别是前苏联,中国也是电子管生产大国,所以在市面上一时还无法消除,加上电子管在音频放大器有着独到之处,就是花少量的钱可以得到石机投入数倍的钱换来的效果。那有的朋友会谈到石机与胆机的参数问题,那我告诉你胆只有一相参数可以与石机一相比,静态互调失真。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项参数与石机相比,那胆机到今日还有市场要归功于胆机的可玩性, 制造出来外表的艺术性,但是胆机发出的声音的确符合人类耳朵的进化条件。它耐听, 声音甜美,低频弹性极好,高频圆滑,我个人认为目前电声测试的手段并不完善,一定有着那几项指标参数有待发现,或是两种工作方式不同的电子产品测试要分别对待呢?总之我们发烧友在玩器材时要理性化,不要轻意相信报道或个别人的炒作,我的原则是每一只电子管都可以出好的声音,就是电路结构要合理,用材要考究,调试才是真正关键的最后一步,是这台胆机能否出好声的重要保证。欧美好的胆管的确好,有些参数指标做的非常到位,寿命与外观做的精致工艺无可非议,但不应该这样就把他搞成天价,那天价的东西到底有多大的音质改善呢?我告诉你:如果你听力没那么好,耳朵频宽没有大师级的那么宽,我想你还是省下这笔钱罢。如果你钱多的没处可用那你就去烧罢!
最后我告诉你80年代末所谓某某电子管厂开发也好,改良也好,创新也好的电子管都是改变改变几何形状,你喜欢茄子就做茄子,大葫芦价高就产生大葫芦,网屏的电子管缺货就开发网屏把它做成筛子。其电子管的电气性能远不如以前,这么讲是不是错了呢?不错!因为一. 国家不会大笔资金投资以被淘汰产业二. 原国内几大有名电子管厂大部分已停产多年,设备陈旧损坏严重,测试设备的遗失,技术人员及有经验的老工人流失等多种因素不可能生产出比七十年代以前的好产品那完全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