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2-16 10:14:31
|
|阅读模式
除静电系仪表之外,所有指针式电学测量仪器,都依据电流和磁场的相互作用力。具体到指针万用电表最常用的磁电系仪表,其磁场是由磁钢和软铁产生的放射状均匀磁场,动圈的两边通电流后,在磁场中受力偏转,当这个力矩(“安培”力矩)和游丝(或张丝)的反方向力矩平衡时,指针停止。因安培力与电流成正比,游丝力矩与偏转角度成正比,故偏转角度就与电流成正比。
从欧姆同学研究欧姆定律的时候,人类就采用这种方式来测量电流(及电压)。随着技术的进步,精度越来越高,0.1级(误差为满量程的0.1%)基本上是常见的标准表,万用电表高精度的可做到1级,甚至0.5级。
从原理出发,表头要获得测量结果,必须有电流通过;这意味这必须从待测对象获取电流,其结果导致对待测电路发生影响。所以表需要的电流越小,对待测电路的影响越小,其测量结果越准确。
一般仪器,通常用最小能测量的物理量来定义“灵敏度”。比如10微安的表,指的是10微安表头能够达到满度,以一般常规的50分格计,有效的读数是0.2微安,这个是常规意义上的灵敏度;对万用表,则常用电压档的内阻来表征灵敏度。如果一个万用表最灵敏的档是10微安,则从原理上,通过串联分压电阻的方式来扩展电压量程,1V档的总内阻就是100kΩ;如果是10V档,总内阻就是1MΩ。内阻和电压量程之间的比率是固定的,所以我们说这个表的灵敏度是100kΩ/V。
100kΩ/V 在传统万用表中属于高灵敏度表,要求其表头满度<=10微安,国产的如MF10,MF104,进口的如Simpson 269等,型号不多。最普及的表为20kΩ/V,低的有10kΩ/V,甚至像MF14这种只有1kΩ/V,不能用来做电子学测量。
注意以上说的是直流。交流档,大多数万用表采用整流式测量,为了消除整流元件非线性的影响,需要人为降低表头灵敏度,如MF10的交流灵敏度仅为20kΩ/V,MF35的直流是20kΩ/V,交流只有2kΩ/V.
拖拖拉拉一大堆,似乎和标题没什么关系。接下来还要说一些背景资料。
自从半导体器件发展起来,其对测试测量技术的影响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一样迅猛而强大。利用P-N结反向击穿特性可以很容易的获得电压基准,结合在运算放大器和数字电路、精确时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D转换方式,使高输入阻抗(几乎不需从待测对象取得电流)、高精度(取决于基准精度以及A/D转换精度,不再依赖于表头的摩擦、磁场均匀性等机械指标)、直观(数字化读数)的数字电压表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数字万用表风靡一时,并成为现今万用表的主流。
相对于指针万用表,数字万用表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灵敏度高(输入电阻都在10M以上),对测量电路的影响小。不过,在数字万用表滥觞的同时,指针式万用表也没有忘了进步。同样借助半导体电子学的发展,指针万用表在输入端增加放大电路,使得灵敏度大大提高,输入阻抗接近或达到数字表的水平。不过,这一次的进步是指针万用表最后的一次努力,从此以后它再也没有发展。现在,除了一些特殊场合以及一些老爱好者的偏好,指针万用表是在慢慢的退出了,那些昔日高性能、高灵敏度的放大表,也成了昨日的花儿......
放大,说起来是个很简单的事儿,随便一个爱好者都知道,三极管就能放大。不过在测试仪器里面,就不那么好玩了,因为不管是电子管,还是晶体管,放大倍数都是不稳定的。所以,要用放大来实现计量,如何获得稳定准确的放大倍数是关键。其思路是:构建一个放大倍数很大的系统,再加深度负反馈,这样,放大倍数就由反馈电阻确定。
一般晶体管的放大倍数就在100左右。构建高倍放大系统,有几种方式:
1)采用逐级放大或复合管放大。上海遵义电表厂70年代研发的MF20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2)采用差动放大。黑龙江泰来电子仪器仪表厂的DF-1B型晶体管繁用表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3)直接用集成运算放大器。这种表相对不少,上海第四电表厂MF60、MF63;贵阳永跃仪表厂MF70;清华大学研发的JFX型。
一、MF20型
MF20型由上海遵义电表厂(后上海第四电表厂)于70年代初研发,采用5只晶体管,前三个构成一个复合管,后两个构成一个复合管。由于这种逐级方式无法实现直流零输出,故只在交流档采用放大。其直流特性和常规50k/V的表一样,交流灵敏度达到333k/V,交流电流最灵敏档为6微安!
MF20一直生产至90年代,目前市面上存量还是较大的。一共两种版本:早期采用锗PNP管3AX31的版本和采用硅NPN管3DG6的版本。这两种版本,交流部分放大电路分别如下:
|
-
上图为锗管放大电路;采用硅管的版本电路基本一致,供电电源反过来,另外T4的集电极和T5的基极之间为直接耦 ...
-
MF20是一只大型立式仪表:
-
直流电路板、交流电路板分开,两只波段开关控制:
-
直流电路板
-
采用3AX31的交流电路板
-
采用3DG6的交流电路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