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awp 发表于 2013-6-5 09:24:24

用小提琴音乐来测试音响

常有人用小提琴声作为激光唱机的考评信号,原因是小提琴所发声音的波形是乐器中最复杂的,含有极丰富的高次谐波,所以对小提琴的录音是最不容易录好,在重放时不同的激光唱机对小提琴声的表现,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解码比特率比较低的极其比较容易出现声音含糊,高音毛燥,声音发毛,没有亲切感,缺乏真实感等情况,特别是琴弓擦而弦的微弱声音夹在旋律当中,很不容易分辨出来,这也许就是有些网友说的松香声吧。相对的,比特率低的机器对其它乐器的乐音则要好得多,容易被掩盖起来。所以用小提琴曲的声音表现能力考评激光唱机是判别其重放音质好坏的手段。那么同理,小提琴音乐也可以作为测评整套音响对高音解释能力的信号。

兔兔小伟 发表于 2013-6-5 14:18:49

fxice1213 发表于 2013-6-5 14:48:58

淋湿的水滴 发表于 2013-6-5 15:08:11

:L买不起 也不会弹
对于音律只会嚎:lol

super889798 发表于 2013-6-5 15:23:34

学习了,对于音乐,本人的音乐细包少之又少。

goodman269 发表于 2013-6-5 15:23:44

测试低音最好是用带有低音鼓的旋律的CD片或者大提琴独奏曲,这样可以有效地判断功放重放底音的力度和音色。另外测试高音的话,放一张有金属撞击声的CD 就可以听出高音的力度和纯净度了。

adchan333 发表于 2013-6-5 15:38:52

个人是用小提琴作为考评音响系统其中一题目。小提琴是否乐器中最复杂的不敢说。但它对系统中高频要求是高的。
又说光盘上的规定全是16比特/44.1k取样频率录制,那有低比特或高比特或高取样频率?只是每种解碼及其放大线路不同而有不同[韵味]。如本人用旧的cd机改为胆放大线路。比用原机集成线路的放大有多很多微弱声音播出。
除了cd机外,系统的其它放大线路及音箱,对音质也有很大的影响。:)

山苗 发表于 2013-6-5 15:43:15

本帖最后由 山苗 于 2013-6-5 21:56 编辑

不会欣赏的路过,自己感觉听起来舒服,柔柔的甜甜的,低频有弹性高频不刺耳!ok!:lol:lol

lxa000 发表于 2013-6-5 20:39:52

我是用钢琴音乐做测试音响的
主要是考虑它的淬发成分多

lfxlfxlfx 发表于 2013-6-17 21:32:31

是指录有小提琴的CD吧?

wltw 发表于 2013-6-19 11:13:07

楼主给提供几首吧

epawp 发表于 2013-6-19 22:38:01

本帖最后由 epawp 于 2013-6-19 23:55 编辑

wltw 发表于 2013-6-19 11: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给提供几首吧

一、穆特演奏的维瓦尔第作品《四季》

专辑英文名: The Four Seasons
专辑中文名: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艺术家: 维瓦尔第(作曲),卡拉扬(指挥),穆特(演奏)
发行时间: 1984年
地区: 美国,英国

简介:

    维瓦尔第( Antonio Vivaldi,1675-1741)意大利作曲家,他大半的时间都待在威尼斯,其中有50年的时候他都在担任一个孤儿院的神父。最受大家所熟悉的曲子就是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了,他以春夏秋冬分别作了四首,每首都有三个乐章。他是个多产的作曲家,有人就说他的每首曲子好像听起来都很像,就如同一首曲子把它作了400遍。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不是很容易演奏。

    在《四季》里,用弦乐创造出了丰富的效果与娱乐特质,令人叹赏不已。曲中的意象——春天的小鸟`夏天的雷雨`秋天的猎人和冬天的冰雪,鲜明生动。维尔瓦第为每首协奏曲各写了一首十四行诗,作为乐曲说明:《春天》 以鲜亮的E大调赞颂“愉快的鸟鸣”声,不时被“当微风转变成一阵短暂的暴风雨”打断。在缓慢的乐章中,有一个牧羊人在“繁花盛开的怡人的草地”上睡觉,旁边则有狗吠声(中提琴独奏)。终乐章中,山林仙女们跳着优雅的基格舞曲,太阳也从云的背后露出脸来。《夏天》 带着正午烈日的酷热到来,太阳光以具威胁性的G大调“灼烧着松树”。这时可听到杜鹃`斑鸠与雀鸟的啼声,还有微风轻拂的悉悉声,直到北风袭来。第二乐章里,牧羊人在“闪电雷鸣”中惊慌失措,各式各样的昆虫也因为热烈躁动的气氛而“被鼓动得狂乱不安”,这里的音效无懈可击,弦乐低音以非常靠近琴桥的方式演奏颤音以代表雷声,而小提琴伴奏的断续节奏则代表牧羊人的颤抖。终乐章里,暴风雨突至(下行音阶与弦乐的强烈颤音,代表倾盆大雨),冰霰重重的落在熟玉米田里。《秋天》 是田园式的F大调旋律。第一乐章中,有个农夫唱着歌跳着舞,庆祝丰收,美酒满溢,很快的,这些饮酒狂欢的乡下人便睡着了,他们的“恬静安睡”表现于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终乐章描绘的是破晓时分的猎人,从音乐中可以想象到号角声`狗叫声`吆喝声,还有他们追捕猎物时嘈杂零乱的枪声。《冬天》 变成了荒寂的F小调。根据作曲家的诗看来,第一乐章描绘我们在寒风中打哆嗦(弦乐尖锐`反复的乐音以不和谐的方式相互冲击)与跺脚(是较强有力的段落,乐音明显增强),最缓板中,我们“在火边满足的沉思”,而外头的人早已被结冰的小路上,滑了一跤,又站起身来,忍受着寒风的吹袭。维瓦尔第说“这就是冬天,而冬天的乐趣也就在这里。”

指挥家介绍: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年),奥地利指挥家。1908年4月5日,卡拉扬生于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父母虽然不是专业音乐工作者,但都非常喜欢音乐。父亲能吹单簧管,母亲是位业余钢琴手,哥哥从小就学弹钢琴。因此,卡拉扬从小就生活在音乐的环境里。他4岁开始学钢琴,5岁就登台当众演奏。8岁时进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卡拉扬的手较小,加上过度的练习,得了腱鞘炎,而老师又发现他有很高的指挥天赋,就建议他改学指挥。卡拉扬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随当时小有名气的维也纳歌剧院指挥弗朗茨·夏尔克学习。1927年,德国小城乌尔姆歌剧院的指挥临时得病,卡拉扬代他指挥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演出极为成功,观众掌声雷动。乌尔姆歌剧院立刻与他签订了7年的工作合同,从此,年仅19岁的卡拉扬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1935年,卡拉扬应聘担任亚琛歌剧院指挥和音乐总指导,在这里指挥了《尼伯龙根的指环》。演出之余,他仍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指挥技艺日趋成熟。1937年,他在柏林歌剧院客席指挥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引起轰动,柏林的报纸一片喝彩,卡拉扬也因此一鸣惊人,这次演出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从此,卡拉扬除在柏林活动外,还与欧洲各大歌剧院、乐团合作,在欧美各地进行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大受欢迎。1941年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翌年任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49年成为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负责人,1955年接替富尔特文格勒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956年又接替伯姆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并任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艺术指导。为贯彻自己的艺术思想,他还以个人名义创办音乐节,被誉为欧洲的“音乐总监”。卡拉扬不仅在欧美享有盛誉,在东方也极受欢迎,曾数次率团访问日本,并应邀担任客座指挥。1979年,他曾率领柏林爱乐乐团前来北京访问,该团与中央乐团的合作演出极为成功,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专程从上海、天津、西安等地赶来观摩学习。这次演出一时成为我国乐坛一大盛事。卡拉扬曾先后向20世纪上半叶享誉国际乐坛的德国指挥富尔特文格勒和意大利指挥托斯卡尼尼学习,汲取这两大流派的长处,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指挥风格。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和客观着称。他指挥时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音乐之中,而且还善于启发乐队队员,使他们懂得如何演奏,用魔法般的动作牢牢吸引住乐队。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把托斯卡尼尼的精确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结合在一起”。正是他的音乐天赋,加上对乐曲的正确理解和对乐队的严格要求,他的演出总能达到超常出众的艺术水平。卡拉扬是20世纪最着名的指挥家,由于他具有超常的音乐天赋和惊人的指挥技巧,以及不可思议的统率乐团的魅力,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音乐总监,国际乐坛的泰斗。在卡拉扬的学生中,日本的小泽征尔和意大利的阿巴多,都已成了当今世界一流的指挥大家。卡拉扬的保留曲目极为广泛,他所演绎的贝多芬和瓦格纳的作品更是有口皆碑。同时他是一位录制唱片的指挥大师,一生留下了800多张唱片,总销售量已超过一亿张。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唱片就有300多张,仅1971年一年就录了31张唱片。每部作品都要反复试奏几十遍,前后花费一年多时间录制而成的贝多芬全套交响曲,被公认为世界第一。他的第一张唱片是1938年Polydor公司出版的《魔笛》,柏林国家歌剧院演奏。歌剧则有:莫扎特的《魔笛》(维也纳爱乐乐团,EMI)、《女人心》(柏林爱乐乐团,EMI)、贝多芬的《费德里奥》(柏林爱乐乐团,EMI)、瓦格纳的《特里斯坦》(柏林爱乐乐团,EMI)、《名歌手》(德累斯顿爱乐乐团,EMI)、《帕西法尔》(柏林爱乐乐团,DG)、威尔第的《阿依达》(维也纳爱乐乐团,EMI、DECCA)、《奥赛罗》(柏林爱乐乐团,DECCA、EMI)、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理查·斯特劳斯的《玫瑰骑士》 (EMI)、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多诺夫》(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德彪西的《佩里利斯与梅里桑德》(柏林爱乐乐团,EMI)等。卡拉扬还关心音乐美学、音乐治疗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关心青年指挥家的成长。为此他于60年代末建立卡拉扬基金会,在家乡萨尔茨堡创办复活节音乐节,举办青年指挥比赛,还每年组办一次题为“人与音乐”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涉及的题目有“音乐与哲学”、“音乐与自然科学”、“音乐与神经系统”、“音乐与数学”、“音乐与语言学”、“音乐体验与时代形态”等,影响都十分深远。

演奏者介绍: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1963年6月29日出生于南德意志巴登的莱因费尔顿(Rheinfelden, Baden)。早年曾随赫尼希伯格(福莱的学生)学琴。七岁获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第一名,1974年又在另一比赛中获胜。赫尼希伯格逝世后,穆特考入阿伊达·斯托基教授所在的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并最终成为斯托基的学生。1977年随卡拉扬参加萨尔兹堡音乐节,次年再度与卡拉杨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 1979年获“年度艺术家”奖,并获德国唱片大奖(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此后作为小提琴独奏家和室内乐音乐家,频繁地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巡回演出。1990年在伦敦和斯图加特举办了“安妮·索菲·穆特音乐节”,从巴洛克时期到前卫音乐时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1995年,波兰作曲家彭代雷茨基把作品《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献给她,在莱比锡初演,这次演出为她赢得了两个格莱梅奖。1997年12月曾来中国演出,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音乐会。独奏之外,她也经常参加室内乐演奏,曾与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中提琴家基奥皮纳组成三重奏,在各地广泛演出。穆特是一位典型的德奥血统的演奏家,性格热情,具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内在个性,这使她形成了优良的演奏素质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卡拉扬去世后,她的演奏向多元化发展,曲目不局限于德奥古典、浪漫等传统作品,而加强了近现代作品的比重,经常演出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莫雷(Norbert Moret)、彭代雷茨基和里姆(Wolfgang Rihm)等人的作品。穆特在从梅纽因、阿卡多、罗斯特罗波维奇等演奏家身上吸取了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曾被喻为成当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纽因”。

专辑曲目:

Concerto NO.1 in E "Spring"
1.Allegro
2.Largo
3.Allegro
Concerto NO.2 in G minor "Summer"
1.Allegro
2.Adagio
3.Presto
Concerto NO.3 in F "Autumn"
1.Allegro
2.Adagio molto
3.Allegro
Concerto NO.4 in F minor "Winter"
1.allegro non molto
2.Largo
3.Allegro

二、卡门幻想曲
Carmen-Fantasie
卡门幻想曲
作曲:Sarasate,Ravel,Massenet,Faure
演奏: Anne Sophie Mutter安妮.索菲.穆特
指挥:James Levine列文
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 维也纳爱乐乐团
录音:1992年11月于维也纳

三、海菲兹简介
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1987),犹太血统的美藉立陶宛小提琴家。二十世纪最为优秀的小提琴家之一,其实省略之一也决不为过。


三岁跟父亲学小提琴,四岁进维也纳音乐学校,五岁即公开演奏,八岁在音乐学校毕业后进圣彼得堡音乐学校深造。9岁转入彼得堡音乐学院,成为奥尔的学生.1911年在彼得堡首次登台,并开始旅行演出.1912年10月与尼基什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轰动一时,1925年入美国藉.二战以后,他先后在洛杉矶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学,1969年起正式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小提琴教授.海菲茨的运弓,弃满弹性和力度;他对弓子的压力很大,发出极宏亮的声音;与此对应的是左手有力揉弦带来的辉煌音色.他的演奏,表情深刻,强弱对比出神入化,速度相应都比较快.海菲茨的演奏曲目极广,1925-1948年,在他的艺术巅峰期,对各种类型的作曲家,他几乎都留有录音,其中最为出色者,还是民族乐派的作品,这类作品最能适合于他表现其激情的需要.海菲茨在音乐会上喜欢使用一把1742年的"瓜纳里",这把琴萨拉萨蒂生前用过,有极美的音色。


海菲茨是一位有着高度修养和掌握着全面演奏风格的艺术家,他一生演奏了几乎所有的古今小提琴作品,能够随时随地背奏出数十部高雅的小提琴协奏曲及其它形式的小提琴作品。他练琴极为刻苦,而且几十年来从不间断,对待他所崇敬和热爱的经典作品,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推敲,反复改进,直到找到了理想的处理方法为止。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小提琴的音准取决于演奏者手指按弦的位置是否准确,半毫米之差音已经大不相同,因此小提琴演奏中出现杂音、错音是再所难免的。然而,这条定律在海菲兹身上却失去了作用。海菲兹的演奏就是以高度的精确和完美作为其最鲜明的艺术特征的。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容不得在演奏中出现一丝一毫的错误和闪失。每次演奏前,他都一丝不苟的设计好整部作品的布局和所需的弓法、指法。指挥泰斗托斯卡尼尼对海菲兹的这种卓绝超凡的才能赞不绝口,称他是自己见过的小提琴家中“唯一能演奏得完美无缺的艺术家”。向来文笔犀利,出语辛辣的英国大文豪萧伯纳先生对此耿耿于怀,终于有一次忍不住给海菲兹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说:“海菲兹先生,请问你能否拉错一个音以表明你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位神呢?”


1987年,海菲茨以86岁的高龄离开了人世。他去世以后,全世界的舆论界都纷纷发表了对他的高度评价和对他辞世所表现出的极度惋惜。记得小提琴家帕尔曼的话说得十分恰如其分,他说:“海菲茨的逝世象征着小提琴演奏艺术中一个时代的结束,这种巨大的损失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是的,这位被小提琴家亨利克·谢林称之为“现代小提琴之王”的伟大传奇人物,的确是整个20世纪小提琴演奏艺术中的光辉典范,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使人怀念的音乐巨人。


http://115.com/lb/5lb7ahpt#
小提琴恋曲NO(1).zip
115网盘礼包码:5lb7ahpt


http://115.com/lb/5lb7agxd#
穆特卡拉扬四季.zip
115网盘礼包码:5lb7agxd


http://115.com/lb/5lb7ae1g#
海菲兹全集Vol_01_1917-1924[刀螂收藏].rar
115网盘礼包码:5lb7ae1g


http://115.com/lb/5lb7a3v4#
海菲兹全集Vol_02_1925-1934[刀螂收藏].rar
115网盘礼包码:5lb7a3v4


http://115.com/lb/5lb7ag8q#
海菲兹全集Vol_03_1934-1937[刀螂收藏].rar
115网盘礼包码:5lb7ag8q


http://115.com/lb/5lb7a8lw#
海菲兹全集Vol_04_1935-1939[刀螂收藏].rar
115网盘礼包码:5lb7a8lw

wltw 发表于 2013-6-20 01:08:54

下载啦 真不错的资源 谢谢楼主

e3po 发表于 2013-6-20 06:55:05

epawp 发表于 2013-6-19 06: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穆特演奏的维瓦尔第作品《四季》

专辑英文名: The Four Seasons




         多谢!



全是 WAVE 文件么

epawp 发表于 2013-6-20 09:43:17

e3po 发表于 2013-6-20 06: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多谢!




海菲兹的由于是上世纪前半叶录音技术的缘故,只有MP3的,其他两个是WAV文件。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用小提琴音乐来测试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