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脱钩非旧而不做 SM5813 COB格式制作记事
做旧是考古的名词,但是这不是考古而是一个80后的心声!80后这一代经历了太多的心酸苦楚。记得当年50后曾经说,80后这一代啊!你们太过稚嫩,我们怎么能把世界交给你们?现在回头又看了一下。80后是最忠实的一代的。也是最后一代忠实的新新人类。这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好多传承到了80后这一代就基本结束了。就比如音响发烧友。到了我们80年代的可能真的是最后一代。最后一代会执着前人的电路是否够靓。前人的机器是否够耐听,前人的设计是否够合理。然后会吸收消化借鉴前人的经验。90后包括00后你和他去讲发烧。他会说有那时间我刷了很多段毒抖音了。哪有时间听你那东西。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大学不花钱。读大学的时候小学免费。好不容易毕业结婚生子,又来了一个疯狂补习卷。社会要榨干我们80后。但是我们没有失去执着的精神。孝顺而不法古,进取而不失节。此节为骨气的高风亮节。能接受很多新鲜事物和精神。又能吃苦耐劳的去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说很完美。但是近乎现在新新人类不理解的东西我们都能理解和接受。父母讲过去的吃糠咽菜,我们相信那是确实存在的。可是你和00后10后说这些,他们直接否定你。人又不是牲口,吃什么糠啊。所以这就是我们80后,一个值得尊敬的一代人!溜题了。书归正文,为什么执着于老芯片的复原。因为我对自己有个要求,感觉自己有责任传承一些经典的机器给后代备用。虽然技术已经落伍但是声音绝对不会落伍。记住统治这个世界的永远是人类,所以孔夫子的学说2000多年以后依然闪亮。所以我想直接还原一些当年的经典机器留给后世参考。万一有一天2080年代的80后再次喜欢发烧了?是不是可以查询到我的资料。来复制我的做法?所以我尽可能的利用所有资源制作了UA的模块。目前准备复原的项目首当其冲的是两台机器!你肯定猜前卫2或3和PS或者DAX?告诉你错了。第一台想要完整还原的机器是STAX X1t,因为这台机器才是当年的参考机器。所有机器的定价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你也可能猜第二台一定是马克ML30或者35?又错了。第二台则是MANLEY Reference20BIT。为什么是曼丽。因为曼丽在录音界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此台主机也会对于UA的音效有很大提升。那么可能有人问,这与今天的SM5813项目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咋一看风马牛不相及。X1t采用SM5803滤波器,REF20采用PMD100滤波器。和SM5813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深层的来说关系太大了。首先对于还原X1t来讲,SM5813是5803的硬控版本,无需外接控制码生成电路,而X1t采用COB模式工作。目前翻看所有滤波器的DATASHEET。只有5813传承了5803的COB模式可以进行测试。到了SM5842以后几乎不再兼容COB模式,COB模式对于TDA1541来讲简直太理想了。因为1541的COB模式直接可以实现左右通道同步输入。无需担心IIS带来的右声道延迟问题。但是我不是1541的粉丝,不会这样去制作。但是对于COB模式的1540则可以借鉴一下,只需简单移位5813就可以实现1540的驱动。最主要还多了一个采样保持控制,让1540的声音更加纯净真实。不聊飞利浦继续谈UA。此次由于是简单的测试,还是采用堆叠方式完成,这次可不能像上次的CXD1144一样犯错。还好我的标准音源可以使用SM5813。它不像CXD1144一样对于时钟的挑剔。所以很顺利即可堆叠完成。不少网友会不喜欢我的做法,因为随着功能增加越堆越高。当年为了测试电子管输出我堆了足足半米高。这次不能再这样继续无脑堆了。要认真完成。先来几张SM5813的电路参考。 本帖最后由 wyqgyn 于 2025-4-17 13:16 编辑对于5813的线路图网上真的太多太多。随便找到一个机器就可以简单了解。所以在此处不必炫耀自己的板。因为人人皆可为之!对于COB只需通过跳线调整即可。板到开叠。第一层,地线层。为什么有这个层。这是开放的测试,不想在测试时出现生命危险,所以必须利用一张空板来隔离220V电源。下面就一层一层来描述制作过程。这一层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唯一是需要调整好距离桌面的高度。图上杂色部分是一个网址,直接去掉。因为没有人会认为这种技术贴是广告的。认为广告的请移步! 继续叠现在随着主板的增加高度不断上升,想知道最后的结果是多高!第二层,变压器层,采用分离结构。数字低压,模拟高压。这个凡事懂一点DAC的人都会这样去连接。话不多说继续叠起来。铜钉的高度不足需要临时增加! 继续向上,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第三层,电源层,这次电源改了一下。因为UA只需要数字5,正负15V。所以更加简单。继续叠。叠的过程中顺便链接线路。目前第一次看到连接线就是变压器和电源之间的。因为没有购买到超长的针脚。所以这个位置使用了跳线。下次继续使用长针来叠。 现在高度已经有所增加,但是还要继续。由于电源电容和散热的位置严重限制了输出端子的位置。所以连接DAC主板必须使用单独的连接线。一组数字端5V,一组正负15V连接线,这个是避免不了的了。没有办法。能力有限。继续叠。第四层:音源层。这次标准音源不用考虑关于光口的高度问题了。而蓝牙更能让播放变得更加快捷。 继续进行中,最重要的层到了!第五层:格式转换层。精心设计,浪费主板面积的SM5813登场。这对于我来说实在太浪费了。这些多余的部分如果给电源多好啊。就可以直冲云霄的叠不会出现任何跳线。叠好之后无奈的连接上2个供电的电源线。这实在是无奈之举。 本帖最后由 wyqgyn 于 2025-4-17 13:55 编辑
封顶大吉,最后一层,第六层:DAC层。对于我不想扩展的人来说。到此结束。此层为止,长度10cm,宽度10cm,高度10cm。这个尺寸是不是像一个超大号的魔方?别着急还没有安装UA。安装UA之后的高度是13cm。严重超过了魔方的标准。 本帖最后由 wyqgyn 于 2025-4-17 13:57 编辑
传几张侧面的照片参考。最主要那个要命的220V是如何接入的呢?在此也有证明。至此通过改变格式主板的COB模式,在顶层DAC的COB同样做更改,直接可以测试一下COB的模式是否正常。5条线是没办法避免的,最少也需要3条数字和模拟供电加上220V。本想只留下一条220V电源线。可是供电端的实在无法实现,技术太烂只能如此! 本帖最后由 wyqgyn 于 2025-4-17 13:48 编辑
准备封贴。突然想起了另外两张对于X1t的还原测试项目。电源板与输出板!在此分享。记住凡事没有不可能,只有不去做。没有什么能难倒我们80后。请记住因为我们是80后。所以我们不负所托!那2对半的场效应,被你们这些发烧的家伙抄的太高的价格。我做了N次实验才解决了替换的问题。我为经典拼了!2SK216与2SJ79被你们炒的太高了。用不起了! 本帖最后由 wyqgyn 于 2025-4-17 14:21 编辑
顺便说一句,在德国的网站上看到了X1t的身影。价格大约为6999欧元。当前换算的价格约为5万8千元左右人民币。左思右想的时候被人购买走。经典就是稍纵即逝!而且永远保值!不过这个保值现在是需要引号了。因为90后的所有代人不会迷信发烧音响。所以将来可能一文不值!但愿有一天我能拥有一个6999人民币的X1t。努力好好的活着我想会有那么一天的出现!从现在开始我会为X1t准备三条纯铜的电源线,等到属于我的X1t的到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