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谁也说不清楚,以前不能想像的东西,现在奇迹随时会出现。
如果没有奇迹出现,一级推也是可以的,那就加个升压推动牛吧! 不用串叠输入的话,满足140vrms,一级确实有难度,加一个升压输入牛相对成本低. 要看2MA的工作点,Y轴最大显示到10MA,甚至5MA就足够了,有测胆仪方便多了。:lol 本帖最后由 重感冒 于 2025-4-11 22:24 编辑
推满失真是多小因该才是关键吧, ldscool 发表于 2025-4-11 16:37
不用串叠输入的话,满足140vrms,一级确实有难度,加一个升压输入牛相对成本低.
除了输出牛没啥办法,我认为胆机线路里,牛应该是不应该存在。这东西无论再牛逼的工艺,都避免不了相移,有了相移,一切都变得麻烦。何况牛其实挺贵的。体积还大。
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是直藕,第二是阻容。最坏是牛。 从不停留 发表于 2025-4-11 23:43
除了输出牛没啥办法,我认为胆机线路里,牛应该是不应该存在。这东西无论再牛逼的工艺,都避免不了相移, ...
最坏的往往是最好的,因为出现了不得已。
不是有一句话:就喜欢那种不喜欢却干不掉的状态。
估计,牛,也这样想。
:lol :lol :lol
有相位也挺好啊,加点混响和谐波:lol :lol :lol
海船上的水煮海鲜,相比岸边还是差了点意思,但都说船上的好吃,却很少在岸上那样粗简的做。
生活饮食,不要介意那点味素葱姜,那是生活的味道。
:lol :lol 本帖最后由 ssffzz1 于 2025-4-12 00:12 编辑
1、我的看法,在任何时候失真(谐波,噪声,互调,相位)小都是好的。
2、看事物要看第一根本要素。就是说事物之间不能比喻,做胆机不能和文学比喻,也不能和做菜相比喻。直接看第一因即可,也就是声音和电路,声音和人之间的关系。
音乐是乐器和人声产生的,目前对这2种声音,分了4个属性:
音高,就是频率。
响度,就是幅度
时值,就是响了多久,持续时间。
音色,就是谐波的组成,包含几次谐波,各次谐波的出现时间,各次谐波的分量。
其中以音色最为诡异。
经过任何类型放大器的时候,音高不会变,时值不会变。响度会变,音色会变。
响度会变,正是我们需要的。因此我们要求频响曲线要平直,频响曲线不平直,各频率的幅度比例发生变化,声音就走样了。
音色会变,这个也正是不同的零件,不同的管子,不同的电路造成声音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加入了失真。
但是,我们识别一件乐器的声音,或者评价一件乐器好不好听,主要就是各次谐波的次数、出现的时间、幅度的差异。功放混进去自己的失真,岂不是把乐器的音色改变了?????
所以说掺合的越少越好,最好就仅仅是把幅度从20Hz到20kHz均匀的放大了,其他的一概不变。
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供参考。 本帖最后由 jupeter 于 2025-4-12 00:37 编辑
音色就是某种乐器的特点,实质上就是在基波上附加了不同级次、不同幅度的谐波成分。不同的乐器可以是相同的音高(基波的频率),但却具有不同的音色(不同的谐波成分)。不同音色是我们能够区分各种不同乐器的主要依据。在进行扩音时要尽量保持各种谐波成分得以同等的放大以保持声波信号的原样。这是有用的谐波。
功放如果有失真,实际上就是会在放大信号的时候会附加上额外的、无中生有的谐波成分,这些谐波成分足够强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被放大信号的特色,是应该尽量避免的,是无用的、多余的谐波成分。(所以才要失真尽量低,让乐音保持原样。即高保真。)
当器材实在避免不了失真时,应该尽量压低奇次谐波失真,因其不是乐音。可以适当地、不得已地保留一些偶次谐波,因其是乐音,不至于明显违和(破坏音乐原貌)。例如中音6(啦)的二次谐波就是高音6,少量的二次谐波会让乐音更显饱满。:)
有人认为奇次谐波也能入耳,原因是个别的乐器本身也能产生奇次谐波,器材失真中的奇次谐波,微量时可以加强那部分听感,但稍多即难以忍受,不忍卒听。例如弹拨乐器比较悦耳动听,因其奇次谐波很少。拉弦乐器稍一用力就易产生撕裂感,因其音色中奇次谐波成分相对稍多。(个中原因参见物理中的声学和振动方面的知识。)
例如拉弦乐器小提琴本身有一定的奇次谐波成分,如果用五级管功放放大(有奇次谐波失真,不甚耐听),就不如用三极管单端放大(奇次谐波失真极小,有一定的偶次谐波成分),会让提琴的乐音进行美化,更加柔和悠扬。同样也可以解释某些乐曲用5极管放大时会有特殊的明亮的音色。 本帖最后由 ssffzz1 于 2025-4-12 01:53 编辑
我补充下个人的理解,版主见谅
“
音色就是某种乐器的特点,实质上就是在基波上附加了不同级次、不同幅度的谐波成分。不同的乐器可以是相同的音高(基波的频率),但却具有不同的音色(不同的谐波成分)。不同音色使是我们能够区分各种不同乐器的主要依据。在进行扩音时要尽量保持各种谐波成分得以同等的放大。这时有用的谐波。
”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各次谐波出现的时间(相差几毫秒甚至更小)。有些乐器他的谐波出现的比基波还早,这听起来很奇怪,但的确如此。这是因为他有个共鸣箱,这个共鸣箱的谐振频率在某次谐波附近,而弦产生的是基波,引发共鸣想共振。一般是先基波,再谐波,各次谐波有先后。有些神奇到先出某个谐波的程度。这些先后的顺序也是识别乐器的重要因素。
“
当器材实在避免不了失真时,应该尽量压低奇次谐波失真,因其不是乐音。可以适当地、不得已地保留一些偶次谐波,因其是乐音,不至于明显违和(破坏音乐原貌)。例如中音6(啦)的二次谐波就是高音6,少量的二次谐波会让乐音更显饱满。
有人认为奇次谐波也能入耳,原因是个别的乐器本身也能产生奇次谐波,器材失真中的奇次谐波,微量时可以加强那部分听感,但稍多即难以忍受,不忍卒听。例如弹拨乐器比较悦耳动听,因其奇次谐波很少。拉弦乐器稍一用力就易产生撕裂感,因其音色中奇次谐波成分相对稍多。(个中原因参见物理中的声学和振动方面的知识。)
”
2次谐波和基波差一个八度的音程,是完全协和音。3次谐波是四度或五度音程,也属于协和音但不是完全协和,协和程度差一点。2次的听起来感觉声音厚重。3次的加进去感觉声音明亮。但寄次过多的确不好听,太亮了以至于刺耳。譬如黑管就是寄次的多,少偶次。总之谐波多了不好。
最后感谢版主,没想到是声乐的大行家。学习了。
补充:
在J版的指教下,做了修改,一开始搞错了,把3次谐波说成完全协和了。多谢指正。同时26楼作了补充。
ssffzz1 发表于 2025-4-12 00:47
我补充下个人的理解,版主见谅
“
一个八度是2 倍频,两个八度是4倍频,可不是三次谐波!三次谐波是3倍频,不是八度音,也不一定能落到和弦音的范围内,所以是不和谐音。 本帖最后由 ssffzz1 于 2025-4-12 01:58 编辑
这个是各次谐波之间的音程(度)
这个是那些音程是极完全协和(好听),那些是完全协和的(好听),那些是不完全协和的(不太好听)。
从表上看
1、 1次和2次谐波是八度音程,极完全协和。
3次谐波和6次之间是8度,极完全协和。
2、 2次谐波和3次之间是纯五度,3次谐波和4次谐波之间是纯四度。完全协和
3次谐波和5次谐波之间是大六度,不完全协和
3、 但其他次的谐波,就不一定了。有些在不协和里,就是难听甚至极难听的意思。
总之,谐波还是少些的好。二次,三次,可能可以有一些,一般二次听起来厚重些,三次听起来明亮些。 我的理解是,任何失真,包括谐波失真,都是越低越好。
但如果实在没法降低,那就保留二次吧。 丛总有PL802的特性曲线图吗?可否发出来看一下。先谢谢啦。 Kouzh 发表于 2025-4-13 23:49
丛总有PL802的特性曲线图吗?可否发出来看一下。先谢谢啦。
那么懒,隔壁电子管库有pdf。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