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spirit 发表于 2025-3-18 15:48:01

天门冬 发表于 2025-3-18 14:56
是的,从电路布局看中规中矩,想加大滤波电容,其他贴片不动了。木有分了,明天补上

加大滤波电容只能针对那些低配厂家给的东西有效,若对于那些已经给标配或超配的厂家基本无效。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找干扰源,才能针对性的改进,盲目从电源入手并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

locky_z 发表于 2025-3-18 16:37:40

JuncoJet 发表于 2025-3-18 14:47
也有问题

这两个不是一个地,可以接一起?

是接在一起的,画成这样子吧,下面是电容泵

JuncoJet 发表于 2025-3-18 16:42:54

locky_z 发表于 2025-3-18 16:37
是接在一起的,画成这样子吧,下面是电容泵

理解了,和半波的阻容降压一个原理

bg1trk 发表于 2025-3-18 20:21:25

本帖最后由 bg1trk 于 2025-3-19 07:02 编辑

JuncoJet 发表于 2025-3-18 16:42
理解了,和半波的阻容降压一个原理


跟半波啥的关系不大,这接法就是25楼提了一句的:“还不如在BOOST升压级再接几个电容、二极管倒腾出负压来的实在”。

这么接的思路是在储能电容的放电通道上再放置一只电容,用储能电容的放电电流给新增的电容充电,再由这只新增的电容向外提供负压。



还是按下图说吧:



Q1、L1、D1、C1构成的是标准的BOOST升压。
Q1截止时V1、L1向外供电的同时也向C2充电,充电电流路径C2正极、C2负极、D2正极、D2负极。

Q1由导通转为截止后,正电源负载RLa由C1、C2供电,其中C2放电路径如绿色箭头线所示。
在C2的绿色放电路径上置入了C3,C2的放电电流是由C3的正极流向负极,即C3上的电压为下正上负,这就是“再接几个电容、二极管倒腾出的负压”了。

Q1由截止转为导通后:
正电源负载RLa由C1供电。
负电源负载RLb由C3供电,C3放电路径为红箭头线所示。

这种用电容“捣腾”出来的负压,优点是简单,缺点带载能力有限,只适用于轻负荷场合。
贴主的板子上,负电源负载能见到的有4块运放,NE5532的静态电流电流是8-16mA,总电流就是32-64mA。这还是没考虑动态输出的情况下,这个电流可不小了。
个人感觉,板子上的负压电源真如图所示,那就有点糊弄了。负电源起码要有百毫安以上的电流输出能力,还是老老实实用DC-DC变换更踏实。

Edward 发表于 2025-3-18 22:20:05

本帖最后由 Edward 于 2025-3-18 22:22 编辑

昨天写了好几百字让论坛吞了。今天重新写,但是不想写那么多了,
根据图片可以判断,3个电感,两个大的应该是5V分别转±12V的,1个小的可能是滤波用的。另外还有3个LDO,有两个是3.3V,还有一个看不清,应该是分别给不同部分比如ADC、MCU供电的。

很明显是使用了DC-DC也就是开关电源来实现直流电压变换。开关电源顾名思义是使用开关元件如MOS等,结合储能原件包括电容、电感来实现的电压变换电路。
DC-DC有很多种电路结构,也叫拓扑。常见的有:
(1)Buck电路,Buck是降压电路,楼主的机器不涉及就不展开了。
(2)Boost电路,是升压电路,如下图,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开关Q1接通的时候,电感L1上流过电流,Q1断开,电感上会产生感应高压,这个电压通过二极管D1单向导通到输出电容Co上存储;然后Q1重新接通,L1上重新流过电流,就实现了升压。但是实际上的电路要复杂很多,需要有控制电流和反馈电路实现稳定的恒压输出。但是现在控制部分包括开关和二极管都是集成到芯片里了。



(3)Inverting Buck Boost电路,是负压电路,可实现负压绝对值大于或小输入电压,如下图。原理简单来说是,开关Q1接通时,电感L1有由左侧外部电源提供的自上而下流过的电流,当L1断开后,由于电感的特性,电感上的电流不能突变,所以电感上仍然有自上而下的流过的电流,但是Q1断开了,所以只能通过右侧输出电容Co、二极管D1形成电流,这时对于Co来说,就存储了与输入方向相反的电压。



(4)还有很多其他拓补结构,比如Sepic升降压、Flyback反激等等,具体我也不是很懂了。有需要可以网上自学。

天门冬 发表于 2025-3-23 15:53:11

Edward 发表于 2025-3-18 22:20
昨天写了好几百字让论坛吞了。今天重新写,但是不想写那么多了,
根据图片可以判断,3个电感,两个大的应 ...

谢谢详细资料,给力:handshake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5v是怎么变成正负12v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