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废话进行到底 发表于 2025-3-14 21:07:35

看了一遍日本老电影《楢山节考》陷入的沉思

本帖最后由 将废话进行到底 于 2025-3-14 22:11 编辑

楢山是个特别封闭的小村庄,几乎与世隔绝,人们生活非常贫穷,物资极度匮乏。
这种背景滋生出残忍的习俗。
比如,每家只有长子可以正常娶妻生子,而其它儿子则被视为干活的“奴崽”。
又比如,村里的老人,不分男女,年满70岁还活着的,要被长子背到楢山上去等死。
如果不从,那一家人都要被活埋。
原因也很直白,太艰苦了,没有多余的粮食给老人,只好让人先走一步,省点口粮。
阿玲婆已经69岁了,很健康,这在村里被视为“不知羞耻”。所以她用石臼上磕掉了两颗门牙,一是表示牙掉光了,吃不了多少粮食,二是暗示身体不好了,很快就会走了。



她的孙子也盼着她死。他觉得奶奶一天不死,他一天娶不上媳妇,也不能有孩子。因为粮食就这么多,人多了不够分。
没办法了,阿玲婆决定提前上山。出发前,她把棉衣留在家里,因为那也是物资。
于是长子背着她上山,终点处都是惨白的人骨,已经不知道埋了多少代人。他留下一包食物,被阿玲婆拒绝了,潜台词是“反正都要死了,就不浪费粮食了”。
有没有不愿意上山等死的人呢?
当然有。邻居家的老人,不甘心等死,被背上山后偷跑,然后被直接推下了悬崖。
不用等死了,这是直接死了。

这样的故事并不是编剧导演凭空想象的。历史上某些地区确实有过“弃老”的习俗。
日本幕府时代,有的家庭,当孩子出生,老人就得去死;在国内有些地方也流传着“活死人墓”的故事,老人为了把生存机会留给后人,跑进墓穴待着。是不是主动的,谁知道呢。





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没办法养活所有人,就选择“价值最低”的那部分,丢弃掉,好让家族得到延续。
古时候民间也有类似荒唐的共识——人老了无法创造价值,那就不如去死,别活着添麻烦。

qyg123 发表于 2025-3-14 22:17:03

据说日本现在也有此类做法。估计这个电影反映的就是现实,或者是在提示什么。日本现在老龄化严重。
虽然存在即合理,但也有些极端。
人老了应该象琼瑶那样想得开,不插管,不抢救,顺其自然。不给社会添麻烦,也不给家人添麻烦。

Frank660405 发表于 2025-3-14 22:23:09

人老了无法创造价值,那就不如去死,别活着添麻烦,也不要给自己添麻烦!其实也挺好的,人有些地方真不如动物:有些动物老了,快死了,就自己找一个地方,静静地死去。

0号电池 发表于 2025-3-14 22:40:13

该片在1983年上映,先后获得第3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豆瓣评分9+,确实值得一看

尚书郎 发表于 2025-3-14 22:49:20

中国历史上也有这个传承上年纪老人送山里去。也许日本是学的中国。

tsh1977 发表于 2025-3-14 22:06:43

第一次听说有弃老这个事情。我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看样子是白学了。

misty 发表于 2025-3-15 08:31:04

尚书郎 发表于 2025-3-14 22:49
中国历史上也有这个传承上年纪老人送山里去。也许日本是学的中国。

那他们肯定会青出于蓝

BD5IF 发表于 2025-3-24 08:20:05

本帖最后由 BD5IF 于 2025-3-24 08:40 编辑

“长子继承”,别的地方也有。









我国的民间传统,是“分家”。

幼时曾听母亲略述过,在我出生前若干年,她所经历的分家。隐约感到,那是她不堪回首的记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十几岁时,路过南昌市的顺外村一带,目睹过“分家”的场景,才感受了那种,矛盾集中爆发,令围观者也能惊心动魄的气氛。


“分家”貌似公平。但也很可能不公平,例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牛郎就只分到了一个破草屋和一头看起来快要死的老牛。



也有一种看法,认为,“长子继承”,避免了财产每二、三十年就经历一次分割,有利于资本积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了一遍日本老电影《楢山节考》陷入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