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ffzz1
发表于 2025-3-6 23:34:10
本帖最后由 ssffzz1 于 2025-3-6 23:36 编辑
建议还是关帖吧。这个帖子最终会演变成无谓的争吵,甚至人身攻击。
原因是没电路图,没测试过程,只有一个结论。这最基本的语言基础都没有(电路图,是电子工程师的语言),大家讨论什么呢?一帮人说这不可能,另一帮人说我实现了,但我不告诉你咋做到的。
还有讨论的必要吗?????
再说了,论坛从来没有真理。你说这样不好,我说我觉着很好,我就愿意这样,咋了????
从不停留
发表于 2025-3-6 23:41:17
这里我得提醒一下,坛友:ldscool。 就是Vtracer的开发者。包括测胆仪和软件。
重感冒发的那些曲线图,就是他发布的免费软件上得到的。
可以怀疑我,但不要怀疑他。
丢丢
发表于 2025-3-7 00:00:34
本帖最后由 丢丢 于 2025-3-7 00:34 编辑
从不停留 发表于 2025-3-6 23:22
这叫人身攻击?是否你对这个词有什么误解? 但如果你自动把自己代入角色,我这话令你不爽了,那就真对不 ...
我没什么不爽,事实上我看到你这样的回复比较爽,至少证明我对从总的评估判断没有错,我预知到会看到这样的回复,几乎一字不差。
胆石合并并不是什么新的技术,恰恰相反,在胆机没有没落高压晶体管刚刚出现就有类似的设计和讨论,六七十年代的东西了,这也只是拾人牙慧的过去的知识,只是你把它当成一个新知识而已。
对于原本工作在负栅极区域的300B单端胆机来说,对功率管进行A2类过驱动,确实能够获得比负栅极驱动输出更大的功率,但是这样付出的代价巨大,这会造成功率管正负半周的幅度差异不是更小而是更大,与HIFI放大追求的输入输入信号包络一致精神背道而驰。
除非你设计之初就计划让它工作在A2,使A2设计后的放大区域仍然具有相对平衡的正负半周,但从450V的屏压看根本不是。工作在450V屏压下的300B本身就达到正负半周不平衡的极限,A2过驱动将会使不平衡更趋增大,而不是减小。
老曹开贴只是为了搞清楚是否能够做到更大的功率,怎么做到的,内在机理如何,你要是知道就给人家讲解清楚就好,没必要扯到啥年龄不年龄。他要是沉浸在过去陈旧的知识里不可自拔,根本就不会有这个帖子。
从不停留
发表于 2025-3-7 00:47:48
丢丢 发表于 2025-3-7 00:00
我没什么不爽,事实上我看到你这样的回复比较爽,至少证明我对从总的评估判断没有错,我预知到会看到这样 ...
首先我尊重所有的前辈,但我也还是认为,大部分人确实是太过守旧了。几个论坛长期泡的就知道,绝大部分所谓的diyer,无非就是抄一下名机线路,或者某个版主的线路,弄出个能响的机器。在他们眼里,上世纪50年代的东西,就是权威,不容置疑。
然而,我不得不再解释一下,虽然我在其他的帖子也说过了很多次了。
1,我所谓的新的东西,并不指的单纯的胆石结合。而是一些观念和线路的东西。我早说过,我的211就是全胆驱动出50W。300B没用全胆,只不过老的机箱上没有多余的孔位而已。这里讨论的人,都是死扣规格书曲线不放,那就被局限了。
2,你说的失真变大我不清楚,最起码我的机器不会。我在这个帖子发的那个rew测试图更加证明了,失真非常低,1W不到0.1%,20W也就1%。 这都是没环路反馈的。
至于得到更大的功率,有没意义?我认为非常有意义,谁不愿意有一台300B的单端,性能非常好,在没超屏压,屏耗下,得到通常的845的功率,而造价不到1/4?
至于有些推崇小音量美学的人,认为一点点功率才好,才细腻,那个是不同的观点,我并不同意,但我也不会去说服他们。毕竟,比如汽车,操控当然很重要,但前提基础是有足够的马力。
丢丢
发表于 2025-3-7 01:04:20
本帖最后由 丢丢 于 2025-3-7 02:08 编辑
这层楼只回复给曹兄,仅供参考,欢迎指正。
甲类工况50%效率极限其实有个假设的前提,就是放大器件的放大性能是绝对线性的,曲线图负载线上的曲线间隔相同,这时候输入输出正负半周幅度对应并且极限相同。
但是如果器件输出曲线不是线性的,像300B这种,在负载线上的放大曲线间隔不同,静态工作点就可以向致密的区域移动,这时候实际的静态工作点电流偏小,电源输入功率减小,但输出功率几乎不变,再加上工作点范围向左滑动到A2区间功率增大,相对的50%的效率极限有可能会面临冲击。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数学问题,效率公式的分子增大,同时分母减小。
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这时候叫做A2偏甲类比较合适。
现实中的电子管其实很难真正工作在绝对的甲类状态,大多数都是工作在偏甲类,只是偏离的多少有差异。个人理解,对于追求HIFI设计的放大器来说,设计的方向应该是往线性方向努力,而不是往更加偏离的方向狂奔。
我没有仔细研究过24W300B的仿真,只是猜想一下,那个127mA,会不会是仿真电路假设300B如果是绝对线性的,输出24W时假设的理想状态静态工作点电流。猜的哈,我不玩仿真。
中山老曹
发表于 2025-3-7 06:44:26
所以,俺说从总改写了单端A类放大器的历史,没错啊!
俺做不到。他做到了。;P
等从总的商品机面世。
从不停留
发表于 2025-3-7 06:50:31
丢丢 发表于 2025-3-7 01:04
这层楼只回复给曹兄,仅供参考,欢迎指正。
甲类工况50%效率极限其实有个假设的前提,就是放大器件的放 ...
不好意思,你虽然说回复给曹老板,但我跟一个,见谅。
那个127ma,可能给曹老板造成很多误解。简单说明一下。
1,127ma不是固定的,这个电流大致等于设置的静态屏流(假设75ma),加上24W功率导致的电流之和(24/450=53ma). 无论仿真和实际机器测试都是如此,但实际的机器测试,会比这个和更大一些,应该是变压器的效率导致,因为,我的机器设置为70-75ma之间,但实测的24W屏流是通常是132-135ma之间。
2,很多人不能理解为啥为从静态的70多ma,最大输出会变成130ma左右。其实可以想象一下推挽机器,固偏的推挽机器,很容易观察到随着功率增加,屏流也在增加,无论什么工况。但似乎从没人感觉不合理。
3,继续用大家认同的推挽机器,一个EL34推挽,屏耗25W的管子,规格书清清楚楚的写着在高电压775V屏压下,可以输出100W功率,此时规格书给出的屏流91ma。按照这里的人的算法,单个EL34的屏耗等于775x0.091=70W,超过三倍多的屏耗,规格书错了吗?
按照我的算法,因为负载得到100W,每个管子分担50W,所以,屏耗是70-50=20W,没有超屏耗,规格书没有骗我。
如果 ,有一种电路,让单端能像推挽的机器一样,功率加大的时候,屏流自动会增加,保证输出的波形不失真,那么会不会非常理想?说到这里,其实我的电路也没啥秘密可言了,稍微电子知识多一些的人,都能设计出跟我差不多的线路了。
实际,对于我这个线路来说,能输出多大的功率,主要取决于:
1,阴极电子的发射能力。
2,能承受多高的屏压。
3,跟屏耗大小有关系,但关系并不是很大。
中山老曹
发表于 2025-3-7 06:53:42
300B单端,A2类驱动,5年前商品机就上市了。
中山老曹
发表于 2025-3-7 06:56:13
本帖最后由 中山老曹 于 2025-3-7 06:57 编辑
从不停留 发表于 2025-3-7 06:50
不好意思,你虽然说回复给曹老板,但我跟一个,见谅。
那个127ma,可能给曹老板造成很多误解。简单说 ...
你说的不就是滑动甲类?;P
单端提升效率的是滑动甲类,晶体机提升效率的是H类。正常的啊。
遮遮掩掩干啥?
中山老曹
发表于 2025-3-7 07:02:35
再看看这个滑动甲类是不是满足了你所说的:
中山老曹
发表于 2025-3-7 07:06:55
输出信号,D502半波整流,C509滤波,经过电阻分压加到功率管的栅极上。
信号越大,整流出的电压越高,MOS管的栅极电压也越大,偏置电流也越大。
完美的符合从总的逻辑。
koei
发表于 2025-3-7 07:42:47
电子管的过载能力,远远高于晶体管,如果电子管超极限参数使用,不怕损坏,不在意使用时间,工作在过载状态下,几乎没有什么是达不到的。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3-7 07:52:21
本帖最后由 重感冒 于 2025-3-7 08:52 编辑
你不是有机子在手上吗?你自己直播就好了呀!一台示波器就搞得定的事情.在几瓦负削顶一看不就知道了.需要那么多仪器吗?理论上A2不能达到的功率 加上你的推动线路就能吗?A2的基础设定450V 3.5k的A2静态80ma,是什么情况前面我都一步一步的算的清清楚楚了,这已经是推动级已经理想化的结果了,要达到-输出127ma,就是只有改变偏流一条路,改变偏流这条路就最现成的方法就是滑动甲类,这个可以在推动级可以实施。我对谁都没有意见,只是以事论事。
中山老曹
发表于 2025-3-7 07:53:20
推挽的话,我就不说话了,一切皆有可能。
胆管OTL,哪里有那么大的电流输出能力,瞬间超,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我早期做过3并6C33OTL,前几年做过5并EL300的OTL,最大输出都有8欧100瓦,也只是测试的瞬间才有,平时还是几瓦以内的使用。
中山老曹
发表于 2025-3-7 08:12:32
ldscool 发表于 2025-3-6 22:37
不说别的,7722单从模拟性能上是不是比ATS2强嘛 ,曹版
刚看了一下,VP7723俺还是有2台滴。不知道跟7722比,哪个指标更好一点。